崇禎十七年秋第1268章分化蒙古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十七年秋 >>崇禎十七年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68章分化蒙古

第1268章分化蒙古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18日  作者:話凄涼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話凄涼 | 崇禎十七年秋 

作者:話凄涼分類:

在蘇州短暫停留之后,王彥又在松江上海等地轉了一圈,才回到南京城。

這時已是四月時節,北京方面關于北征蒙古的詳細軍報早已送到兵部。

這次明軍出動大概七萬多人,掃蕩長城一線,以及科爾沁草原的東蒙古部落,殺人無數,奪取牛羊馬匹近百萬,而且還鏟除了滿清的余孽,可以說收獲頗豐。

不過北擊蒙古之后,隨之也帶來了許多問題,需要明朝去解決。

在回到南京之后,王彥隨即在內革政事堂專門考慮這一系列的問題。

清早,王彥吃過早飯之后,便騎馬來到內閣,眾多閣臣先在部中坐了會兒,才陸陸續續來到議政堂。

王彥見眾人都到齊之后,才停止與陳子龍的交談,輕輕咳嗽一聲,然后開口說道:“這次巡視蘇松,想必各位也所獲頗豐,我們先來一個總結,然后再談蒙古的事情!”說著,他看著眾人道,“幾位誰先說一說。”

在王彥看來蒙古已然不是大明的敵手,他知道明朝能夠解決,所以并不著急,現在的關鍵是內修政理了。

如果從努爾哈赤叛亂,以及陜西土賊風起算起,明朝已經打了快三十多年,是該注意一下民生了。

“臣先說吧!”陳子龍站起來,先說道:“貿易的關鍵,在于互通有無。我朝歷年來向海外輸送之物頗多,但輸入之物,除了大量的白銀外,其他卻可以說很少。如今百姓手中也有不少銀錢,但能夠買的東西,還是那幾樣,臣以為朝廷應該從海外多運些物品回來,以豐富國內的物產,像香料、蔗糖、水果、日本的折扇、朝鮮的高麗參都需要大量的進口,讓普通的百姓也能買到才行。”

明朝這些年來,拿大量的布匹、茶葉、瓷器,換成了白花花的白銀,但如果不從外界獲得物產的話,那國內的物資就會緊缺,而白銀增多又會導致物價飛漲。

這一減少,一增多,必然會出現大的問題,明朝歷史上禁海,并不是一拍老門就下決定的,他就是面臨了這樣一個問題。

特別是西班牙在美洲發現了銀礦,整船整船的銀子拉來遠東,購買明朝的東西,就跟印了錢來掃貨一樣。

在明朝以及歷代中國王朝的貿易體系之中,根本就沒有歐洲人的事兒,但是在十六世紀歐洲人忽然加入其中,而在美洲的銀礦,等于突然就增發了無數貨幣,自然會導致原來的貿易體系出問題。

明朝缺少銀和銅,雖然從來都是只進不出,但是卻也一下吃不了那么多白銀,禁海在當時也算是個無奈之舉。

正常的貿易方式,應該一匹布,換一只羊或者一石米,而不是我出布,你每次都印錢來買。

陳子龍的話的意思,就是要多夠些物資回來,這點王彥是贊同的。

蘇觀生點了點頭,也開口道:“這點陳閣部其實不用太過擔心,其實周邊的各國正在這么做。去歲一年,朝鮮輸入我朝的山參,就價值五十萬兩,比去年增加了五倍。另外,日本輸入的物品,價值已經達到了一百五十萬兩,比去年增加了兩成,南洋諸國,輸入我朝的糧食、水果也增長了三成,幾乎都是有什么便賣什么,以此來換回白銀。”

因為明朝通過貿易,從這些國家賺取了大量的白銀,造成這些國家銀錢緊缺,越來越窮,那他們再要明朝的東西該怎么辦,這就逼著他們將本國的東西運到明朝來,賺取白銀之后,再購買明朝的貨物。

像朝鮮就只能拼命的挖山參,日本則輸出刀劍、折扇還有漆器,南洋和天竺原來輸送象牙和犀角這類奢侈品,但這些東西就那么多,殺完就沒了,不像明朝弄塊泥巴捏幾下,燒了就能賣出去,他們就只能種植稻米、甘蔗、香料來換錢,力求縮小貿易逆差。

后世英國與清之間的貿易,也出現了這種情況,大英帝國為了減少逆差,將流入中國的白銀賺回去,便開始了罪惡的鴉片貿易。

陳子龍點了點,“蘇閣老說的情況,我也注意到了,不過這些國家目前輸送的物資還是太少。我朝去歲出口之物,價值在三千萬兩左右,但輸入之物的價值還不到五百萬兩,差距實在太大了。”

開海以前明朝很難從海外獲得糧食等物資,現在依然難以獲得,這就需要明朝對這些地區進行改造,幫助他們多生產一些生產原料出口明朝。

這事實上就是慢慢的將這些地區納入自己的貿易網絡,實行經濟上的殖民。

明朝是要打造一個,以明朝為中心的貿易網絡,其中明朝負責高端的產品生產,而周邊負責各種原料,形成一個循環的網絡。

當然要實現這些,那么之前五德號所提,以明朝的銀幣為貿易的結算貨幣,將明朝的貨幣,變成世界貨幣,便至關重要了。

王彥點了點頭,說道:“陳閣部說的沒有錯,貿易因該給百姓帶來好處。之前錢秉鐙上折子說,要幫著真臘國新修水利,能治理出數萬頃良田出來,孤看這事可行。南洋的良田多,糧食和瓜果就多,水利修好,那也是我朝百姓之福。工部可派幾員干吏去真臘,幫助他們規劃規劃。”

方逢年起身拱手道:“監國放心,臣以派遣工部一名主事帶隊前行。”

王彥點了點頭,又道:“南洋的戰事綿延日久,雖然商路基本通暢,但對于海上貿易還是有所影響,所以對于戰事,兵部還是要多關注。”

陳邦彥點點頭道,“回稟殿下,據最新的揍報,馬六甲之敵被困近七個月,已有投降之態,相信不久便有消息傳來。”

“那好!”王彥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說道,“那談談蒙古的事情吧!”

明朝收到了北面的捷報,已經有些日子,但是卻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奮。

這或許是因為光復北京之時百姓已經高興過了,而對于百姓而言,生活才是永恒的主題,況且人類總是健忘,加上江南遠離北方,大家忙于各自生活,所以除了少部分士子振奮不已外,大多數人依然各忙各的,并沒有表現什么特別的情緒出來。

陳邦彥隨即道:“殿下蒙古之事,有三件比較重要的事情,需要進行處理。”

王彥喝了口茶,放下后說道:“哪三件?”

“第一件是這次北擊蒙古朝廷繳獲了大批的牛羊,不知該怎么處理。第二件是現在漠南蒙古大量西遷,東蒙古有一部分北逃,整個草原一下空了出來,而朝廷對草原如何管理,卻無從下手。第三件則是,吳克善送來福臨頭顱請罪,不知道這頭顱和布木布泰的尸體,要怎么處理。”陳邦彥一下說出了三件事。

王彥比較關心第一件和第二件,而且特別是第二件的問題,他面臨的問題與歷代中原王朝一樣,擊敗了北方的游牧,趕走了他們,但該怎么控制這塊無主之地。

中原人又不懂放牧,草原上沒有人,那要來干嘛,要怎么守住這塊地。

王彥皺了下眉頭,“漠南的蒙古人都遷走了嗎?”

如果草原空了,那沒人也是個麻煩,說不定會便宜了漠北的蒙古,甚至是急劇擴張的羅剎國。

“這到沒有,我朝俘虜了四五萬眾,另外還有幾萬蒙古請求內附。”陳邦彥行禮道。

有人就好,王彥沉思了一會兒,開口道:“內附就不必呢,他們也不會種地,況且我朝野需要馬場和牛羊牲畜。”

王彥手指敲著桌椅的扶手,這是他想問題時的一個習慣動作,“之前堵閣部曾提出,讓蒙古人筑城,開放邊市的策略。不過筑城并非一朝一夕,且耗費時間,不是短時間能夠起效的,不知眾位還有什么辦法沒有。”

“監國,此事臣之后又想了想,現有新的想法。”堵胤錫拱手道。

王彥一抬手,“閣部可說來聽聽!”

“監國曾說,讓朝廷也在草原上筑城,那就不用再讓蒙古人筑城了。我朝可以將堡壘筑在牧場中心,一來控制牧場,二來可以作為貿易的據點,三來向蒙古收稅。蒙古人離不開牧場,我們控制了牧場,就等于控制了他們,而堡壘作為貿易據點和收稅之所,便能通過交易和稅收維持,減少朝廷的壓力。”

陳邦彥思索道:“關鍵是如何保證蒙古人交稅,并且不攻擊堡壘?”

堵胤錫笑了笑,“蒙古的牧民既要向各部頭領交稅,又要向朝廷交稅的話,肯定不行。并且讓這些頭領掌握部眾,對朝廷而言,始終是個威脅,他們太過反復無常,安靜幾年后,部落一旦壯大,必然又會惹事。”

堵胤錫對王彥一拱手,“所以臣以為,朝廷可以趁著此次痛擊蒙古的機會,將蒙古原來的部落徹底打散。朝廷可將那些要求內附的蒙古貴族恩養于南京,部眾則與俘虜一起編成衛所。每衛的人不能太多,大概百戶左右,劃分區域放牧,不得越界,不得內訌。若是侵奪他人牧場,兼并其他衛所,朝廷將聯合各衛一起剿滅。這些衛所也不須向頭領納稅,有朝廷冊封的衛所軍官管理,統一向牧場中心的我朝堡壘繳稅。”

王彥聽了不禁頷首,“這個辦法可行,將原來大部落的牧場,分封掉或者變成無數個小部落,那他們自然不會對我朝形成威脅,還能為我朝帶來收益。”

王彥頓了下,“那繳獲的牛羊也好處理了,將肥碩的挑選出來,一部分采購為軍糧,一部分賣給百姓,剩下的小羊羔則借給這些蒙古衛所,讓他們放牧,之后再還給朝廷。”

幾位閣老都覺的此法可行,紛紛點頭認可,畢竟百萬頭牛羊交給明朝,只能全殺了賣肉,但是給蒙古人,一來讓他們度過難關,二來可以細水長流。

“監國,那福臨和布木布泰怎么處理?”陳邦彥開口問道。

王彥想了想,問道:“內閣的意見呢?”

陳邦彥道:“布木布泰既然以死,運過來估計也臭了,就不用管了,福臨的首級將傳首各地,最后放到江陰城保存。”


上一章  |  崇禎十七年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