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秋第1100章奉天靖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十七年秋 >>崇禎十七年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00章奉天靖難

第1100章奉天靖難


更新時間:2017年07月25日  作者:話凄涼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話凄涼 | 崇禎十七年秋 


作品:

作者:話凄涼

魯王在岳王廟外迫使浙江官場的主要官員和將領們,全都向他屈服,然后祭祀岳飛,興兵靖難,只是他的靖難與眾多官員想的卻有些不一樣。

眾人只以為魯王要造朝廷的反,誅殺王彥,奪取政權,可他提出的口號誅殺叛逆和奉天靖難的指向,卻同眾人想的完全不一樣。

眾人以為這個叛逆是指楚王,可魯王指的卻是唐王,他是要平定唐王和楚王爭權而形成的動亂,將以十分正面的形象出場,而非叛亂。

這時,眾人才知道,事情比他們想的要復雜一些,唐王也參與到了其中,只不過好像被魯王算計了。

既然浙江官場已經屈服,魯王這時也沒有什么好隱瞞,祭祀后便將主要的官員都集中起來,告知了他的計劃。

唐王起兵同王彥爭奪朝廷的控制權,給安定的天下,帶來了混亂,魯王將以平定唐楚內亂為由,起兵靖難,將兩人都趕下臺。

他將內亂的原因,歸咎于王彥激烈的改革,使得天下不穩,以及共治帝年幼,主少國疑。

唐王是謀反,必須要鎮壓,而以共治帝為旗幟的南京朝廷,既然不能穩定天下,那也該打爛了重建。

國賴長君,皇帝年幼是國家動亂的根源,崇禎皇子既在,為了大明的安定,當由五皇子朱慈煥繼承大統。

原本有些不情愿的浙江官員,在得知魯王的計劃之后,心態頓時有了一些轉變,連魯王要求他們在一張白紙上簽下姓名,眾人也沒有太多反感。

此事敗了,他們自然要受到牽連,可要是勝了,便是他們從龍之功的證據。

浙江人心一定,唐王催促魯王起兵的密信又來,從七月初開始,唐王就接連催促魯王起兵,到今日這一封,已經是第三封。

信中言明,金聲桓已經動手,如果魯王的兵馬,不能快速兵臨南京,讓南京朝廷得知王彥遇害,明白他們政變奪權,南京朝廷必然會調集江北、湖廣等地的兵馬勤王平叛。

如果江北和湖廣的明軍精銳趕到南京,內閣要擁護小皇帝與他們斗,那事情就不是一時半會能夠解決,而明軍鎮守邊境的軍隊,一旦從邊境撤離,必然會讓北面得利。

這一點,唐王和魯王都不想看到,于是在祭祀之后,魯王立時又登壇祭天,發表靖難檄文,便率領大軍直撲南京。

明共治四年,公元1653年七月十六日,明理政魯親王朱以海,秘密潛回浙江之后,聯絡舊部,于杭州起兵,宣稱掃除叛逆,奉天靖難。

這天,魯王在杭州城北,筑造高壇,祭奠太祖與崇禎帝,誦讀檄文曰:“孤太祖皇帝子孫,國家至親,受封以來,適逢國難。孤戰浙東,征江北,力挽狂瀾,得保大明半壁江山,然今上年幼,不能主事,國朝由權臣把持,終至國家內亂。今唐藩起兵與楚藩爭權,二者皆為一己之私,而使天下動亂,置百姓與水火之中,受倒懸之苦。孤大明親藩,怎忍視之?今孤起兵,不為私利,實解民倒懸,不得已也。皇天后土,祖宗在上,昭鑒予心,日月可鑒!”

念完檄文,魯王立刻率領四萬浙兵,撲向南京,兩萬水師則走運河,避開崇明的東海水師,出鎮江,殺向南京,切斷南京與地方的聯系,迅速奪權。

南京城中,內閣里,陳邦彥將幾名閣老,召集到了一起,桌案上擺滿了錦衣衛查到的情報,幾位閣部拿起情報觀看,一個個震驚不已。

“蘇閣老、張閣老!”陳邦彥坐著,沉聲說道:“情況現在就是這樣,楚王殿下需要內閣和議事堂的授權,諸位如果不忍心,看見這幾年的心血,毀于一旦,就表個態吧,如果諸位不支持楚王來平定叛亂,那內閣就只能分裂,三方大戰一場了!”

明軍光復南京之后,根據三王妥協的規定,內閣由三方組成,蘇觀生、萬元吉、顧元鏡是唐王一方的人,張肯堂是魯王一方的人,剩下的陳邦彥、王夫之、嚴起恒才是楚黨的人,三方共同組閣,才有了現在南京朝廷。

如今朝廷按照王彥與文官集團制定的規矩,運行了四載時間,蘇觀生等人,也該有個了斷了。

楚派的三位閣老,顯然事先已經知道了,三人坐在一邊,慢慢等候,其他四人看著桌上的東西,臉上卻一陣糾結,他們畢竟是出身唐魯,一時間要做出跟隨中央,還是回歸唐魯的決定,確實有些艱難。

唐、魯要行動,蘇觀生或多或少的有些預感,他以為會是唐王來告訴他,可不想居然是從內閣里知道。

“如果我們不支持楚王,楚王會怎么辦?”蘇觀生眉頭緊皺,半響后說道。

陳邦彥與王夫之對視一眼,后者沉聲說道:“就算你們不支持,楚王也會調動人馬平叛,只是之前的規矩,便被破壞掉了。”

如果內閣和議事堂的意見,不能統一,王彥已經交代陳邦彥,那就將唐魯派系撇開,由楚黨單獨通過授權。

以王彥的影響力,要打破現在的規矩,很容易,但他不想這么做,因為一旦他破壞了,就喪失了信譽,下次遇見什么事,就能繼續突破規則。

規則之所以是規則,就是需要所有的人都遵守,如果有人不在規則之內,那就沒法子玩了。

王夫之表達的意思是,就算沒有內閣的授權,王彥也會調兵平叛,只是這樣,規矩就壞了。

這幾年來,王彥和官僚集團,在進行同一個努力,就是將原本不在規矩中的君權,也納入規矩中,如今路才走到一半,就出這樣的問題,就這么功虧一簣,著實讓蘇觀生等人覺得可惜。

聽了王夫之的回答,蘇觀生與萬元吉一陣沉默,一旁的顧元鏡臉上一陣陰晴后,卻忽然說道:“諸位立時四載,才有今日之大明朝,臣權與皇權斗爭千年,才有今日局面。不管你們怎么決定,反正我站在朝廷一邊。唐王、魯王未經過朝廷的允許,擅自調動兵馬,欲殺害大臣,不論打出什么旗號,都是叛亂!”

這些事情,唐王都沒有通知顧元鏡,他們顯然已經被排出在外,而現在的中央朝廷好好的,臣公有臣公的尊嚴,為什么要回到隨意被廷杖的時代。

顧元鏡一表態,張肯堂也開口道:“我也支持楚王平叛!”

王彥與內閣是合作的關系,不是臣屬關系,大家共同治理天下,唐王、魯王回來,那將又變成君臣。

連續兩人,都表示站在中央一邊,蘇觀生與萬元吉互相看了一眼,也只能點了點頭。

他們兩人還是很忠于高宗皇帝,忠于唐藩一脈,所以猶豫不絕,不過共治帝是高宗嫡子,王彥又沒有謀逆的舉動,他們一番權衡后,還是決定站在中央一邊。

見此,陳邦彥大喜,隨即拿出一份內閣的命令,站起身來,“既然如此,大伙兒擬票吧!”

聞語七名閣老都站了起來,而正在這時,堂外忽然有人稟報,“幾位閣老,唐王殿下到文淵閣了!”

(感謝樂迪汽車真皮座,孤雪傲藍的打賞,感謝大家的月票,推薦!”


上一章  |  崇禎十七年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