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秋第913章西軍退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十七年秋 >>崇禎十七年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913章西軍退兵

第913章西軍退兵


更新時間:2017年05月04日  作者:話凄涼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話凄涼 | 崇禎十七年秋 
話凄涼作品


孫可望實力終究弱了些,也就是在這樣特殊的時期,他才可以興風作浪。

兩條粗腿,他要么貼上去抱金國,要么抱明朝。

占據川南、川西豪格必定不容他,但是接著打貴州,一是能否打下的問題,二是就算打下了,也要被明朝胖揍。

兩邊都是沙包大的拳頭,現在明朝雖在西南不利,但從長遠看,明朝的拳頭顯然還是要厲害一些。

要是其他人,面對這樣的情況,便窩在云南不出來,老老實實的事大,以求能多活幾年,但是孫可望野心極大,就算要挨揍,他也要出來,乘機謀取利益。

這就向當初王彥將漢中讓給張獻忠,張獻忠必定接受一樣,不接受,便是座困蜀中,接受了才有機會進取關中。

這其中有風險,也有機遇。

張先軫走后,何騰蛟的書信未到,在貴州東部的土司援兵,卻陸陸續續到了兩千多人。

明朝在貴州東部聯合商號,開發了不少礦產,到路修通后,日漸有了收益,當地土司也占了股,獲取利益,他們對于明朝在貴州的統治,還是比較支持,所以孫可望進犯貴州,這些土司得到何騰蛟的命令,便趕來支援安南衛。

這一下,孫可望立時就為難起來。

進攻貴州的西軍只有五萬人,其中精銳也就一萬多,實力與貴州三萬鎮軍相當,其實只要何騰蛟不援川,孫可望就沒有機會窺視貴州。

張先軫離開西軍大營后,火速返回安南衛,然后快馬趕到貴陽,再次求見何騰蛟。

張先軫和其兄張先壁,原來都是何騰蛟的部將,后來張先壁因為聽了傅上瑞的話,沒有及時迎駕,最后出逃貴州。

他們在銅仁一帶盤踞近一年多,王彥入川時,兩兄弟在黔東被東路軍高一功擊敗,張先壁因為是迎駕之事被殺,張先軫有立功表現,后來被編入五忠軍。

因之前曾是何騰蛟的屬下,所以何騰蛟對張先軫還是比較看重。

王彥現在正直青壯,已經有了兩兒一女,今后所生的兒子肯定不少,何騰蛟作為楚王妃的父親,自然為楚王世子考慮,所以拉幫結派,必然少不了。

張先軫雖然只是個同知,但他才三十來歲,十幾年后,至少是一鎮副將,所以他十分看重張先軫。

何騰蛟本來不愿意與孫可望打交道,畢竟這件事朝廷并沒有授意,他要是做了決定,今后就得承擔責任,但是經過張先軫的勸說,何騰蛟卻同意下來。

一是因為樊一蘅、李定國已經準備撤離,孫可望膽子夠大,那讓他占了川西、川南,總比讓豪格拿去要好的多。

二是袁宗第被困,他不救得話,實在不好向王彥交代。

人說漢朝精神雄健渾厚,崇武尚武,言必稱大漢,整個民族有激昂奮進之氣,這種精神如何形成,其實與統治階層的決策有一定關系。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前漢興隆,后漢傾頹,這是東漢人自己如此認為,可即便是東漢人自己都覺得傾頹的東漢,卻也發生了“十三將士歸玉門”的壯舉。

當年西域都護戊校尉耿恭和己校尉關寵分別被匈奴圍在天山南北兩麓。

漢朝得到消息后,對于是否救援,便發生了激烈的爭論,反對求援的人認為,西域離中原太遠,通信不便,朝廷接到消息時,他們已經被圍多時,況且也就幾百人,等援兵到時,估計骨頭都找不到了,所以沒必要救援。

支持救援司徒鮑昱則竭力請求派出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在歷史上有名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蕩氣回腸:“今使人于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

意思就是,做人要厚道,當初安排將士到西域戍邊,現在出了問題,就不管他們,這對外是縱容蠻夷的殘暴,對內則寒了將士的心。今天要是你現在所看的《》只有小半章,要看完整版本請百度搜:(冰雷中文)進去后再搜:


上一章  |  崇禎十七年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