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唐第三百五十九章 寬松貨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文科大唐 >>文科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五十九章 寬松貨幣

第三百五十九章 寬松貨幣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30日  作者:包大海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包大海 | 文科大唐 


時不凡感覺這個真的是一個歷史笑話,真的很好笑。一直以來都是以國家弱小而滅亡,可是如果國家因為太過于強大而滅亡,這樣其實可是一個非常好笑的歷史笑話。目前時不凡把大唐的最大生產力釋放出來了。不過同樣面臨一個巨大的結果,那也就是貨幣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如果通縮一直持續下去,可是生產力卻百倍千倍的提升,這樣的后果必然是會造成貨幣進一步的通縮,這樣市場交易徹底崩盤。

最后反而會造成社會動蕩,大量百姓增產了之后反而不增收,造成了“多收了三五斗米”的那種悲慘情況。市場產量嚴重的供過于求,那這樣后果百姓反而會對此感覺不滿。社會進行一次劇烈的調整,而這個過程也許會爆發暴力的改革,大唐反而也許會在這次暴力的改革之下成為覆滅犧牲品。

這個不是不可能,相反非常可能。必須要盡快解決了,不然大唐也許真的會因為鼎盛過度而滅亡。

“趙強,接下來我打算和你,還有聯合一下大唐預算委員會的各位官員,一起聯名上書朝廷,想辦法提高貨幣供應,保證百姓民間的需求。”時不凡說。

趙強也都意識到了這個后果,馬上同意了這個結果。在理財方面,整個大唐沒有人比起時不凡更了解了,所以時不凡的意見趙強不敢不聽。

“不過,事情還是不必須要解決。首先我們要解決的也就是貨幣供應不足的情況。既然貨幣本身已經不足了,那我們不如進一步放松,采用寬松貨幣策略。保證我們的市場盡可能的有更多的貨幣流通,保障民間生意來往!”時不凡說。

關于這個貨幣政策,時不凡并不陌生,在嚴重通縮時候政府往往采用了寬松貨幣政策來應對,也就是增加貨幣供應量。其實來來去去也就是那么幾招,時不凡作為一個宏觀經濟的學者,自然明白這里面的手段了。

“首先,我們降低儲蓄利率。今后我們停止攬儲,甚至要降低儲蓄利率,主動降低利率鼓勵百姓去消費。”時不凡說。

如果儲蓄利率太高,那百姓往往希望通過儲蓄來獲得利息,這樣進一步的讓市場上的貨幣流通減少,這個不是好消息。所以當通縮的時候,央行往往會降低儲蓄利率來“逼迫”百姓去消費。甚至通過各種手段來造成“負利率”的事實,鼓勵百姓去消費擴大內需和盡快的促進流通。

時不凡首先也就是用了這一招,主動降低儲蓄利率,鼓勵百姓去消費。消費的過程中同樣會讓貨幣歐供應增加,帶動經濟發展。

這個通縮受害最大的是錢莊,他們自然不敢繼續攬儲了,生怕砸手里了。降低利息,是必然需要的。

“第二,降低貸款難度。今后審核貸款的時候,可以適當放松條件,這樣讓商人可以獲得貸款。甚至,降低貸款利息,主動降低貸款利息,來讓更多人有貸款的想法,支持商人擴大生產。擴大生產的同時,商人的財富將會有不少會通過各種手段流入到民間百姓手里,比如說工錢或者是別的手段,最后流入了百姓手里,我們卻降低了儲蓄率,百姓盡快花出去的。“

時不凡用的方法很簡單,可是也是最有效的辦法。直接放寬銀根,這個也是各國政府解決通縮最常用方式。解決通脹通縮最常用的方式其實也就是這個“三板斧”三板斧而已。通脹的時候通過提高儲備金,還有提高存款利息,并且收緊銀根提高貸款難度何地阿卡利息,這樣可以起到減少市場上的貨幣流通的情況,減少遏制通脹。

而通縮時候,正好相反,放款貸款條件,減少貸款利息。同樣減少存款利息,促進百姓去消費造成貨幣盡快流通。

這個其實用數學來說也就是正數和負數的比喻,通脹也就是正數,通縮也就是負數,而最合適的方式也就是“歸零”。不管是解決通脹還是通縮,那也就是讓這個盡可能的“歸零”。一旦是正數,那也就通過“減法”來達到歸零的結果。可是一旦是負數,通過“加法”來歸零,這樣都是正好解決的手段。

現在大唐已經開始通縮,那時不凡要做的也就是去盡快減少錢莊的儲備金,減少存款利息,還有減少貸款利息來促進市場上的貨幣流通,緩解通縮壓力。

當時不凡說出了這個后世緩解通脹通縮的三板斧之后,在場的各位也都沒有什么意見。

”夫君,光是這樣還不夠吧?按照你所言的,通縮乃是貨幣供應嚴重不足,可是我們只是緩解,并不能治本啊!目前最大的壓力也就是物資增加的速度太快,生產力的增加遠遠的超過了貨幣的供應,甚至還不是一倍兩倍,這個是非常多的倍數。我們這樣做,那其實頂多只是緩解。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那必須要增加朝廷發放貨幣的數量才行,”秦嘉瑞說。

時不凡也都嘆氣說:“嘉瑞,你也是進步不少啊!沒錯,我這個就是在緩解,可是還是治標不治本啊!我大唐目前的銅礦,是致命的缺點,銅產量不足,甚至是朝廷的貨幣供應速度太慢。朝廷的鑄錢成本太高,鑄錢有時候甚至是在虧本的。”

唐朝的鑄錢其實有時候是虧本的,也許一般人不敢相信,鑄錢都會虧本。可是別把唐朝的鑄錢當成后世印鈔那么簡單。后世印鈔自然是簡單成本很低,可是古代不但是金屬原材料價格,還有人工價格,鑄錢的技術落后,再加上那些官府組織手段落后,造成了鑄錢成本居高不下。

后世鑄錢也許是能收取“鑄幣稅”,可是在唐朝時期,鑄錢卻是一個有風險的事情。有時候固然能賺錢,可是也不會太多。可是有時候卻反而反而會虧錢,因為這個也就是實物貨幣,實物貨幣本身是有價值的。紙幣本身沒有價值,所以印鈔成本很低,幾乎都是鑄幣稅啊!

為什么后世的本位制度一再變動,其實從銅本位到銀本位,最后到金本位,結果金本位最后又再次崩潰了。其實這個無不是各種原因造成的。銅本位的缺點在于銅是工業品,價格變動很大,而價格變動大會進一步帶動整個別的商品價格起伏。

商品價格應該是穩定才好,如果價格不穩,不管是張傲還是下跌,那后果都是很大的。百姓可不希望經常過山車,物價的過山車可是非常要命的,足以讓人心臟病發作。價格而穩定是追求,所以從銅本位進不到金銀本位,最后金銀開采量無法滿足經濟發展,所以金銀本位同樣會崩潰。

“目前大唐已經有了這種趨勢,銅本位已經是無法滿足供應,銅礦的開采已經無法滿足需求,或者說是開采成本過高,最后朝廷不愿意去鑄錢了。壓力太大了,可是這個唐朝并不具備實行紙幣的機會啊!”時不凡想。

在唐朝不具備實行紙幣的機會,因為紙幣百姓接受起來不容易。甚至如果實行了紙幣,那后果更是不堪設想。先不說如何防偽,就說如果一旦實行紙幣,那朝廷那幫官僚一旦嘗到了甜頭,他們會使勁拼命印制紙幣,掠奪民間財富。古代的經濟學研究非常淺薄,如果在經濟學理論體系不足夠的情況下貿然實行紙幣,那宋朝的交子和明朝的交鈔,也就是前車之鑒。

朝廷隨便印制紙幣掠奪,百姓苦不堪言。所以時不凡不敢貿然用紙幣,用紙幣那后果太慘。

“夫君,如果我們采用金銀作為輔幣,你看如何?金銀價值高,可以作為輔幣,作為大額交易時候的交易媒介。據我所知其實在此之前也都有不是人用金銀來作為大額交易的交易媒介,用金銀來進行輔幣,這樣可以讓金銀正式的流入市場,緩解銅錢的不足。”秦嘉瑞說。

時不凡還是搖頭說:“不妥,還是不妥。你這個其實是采用了復本位制,復本位制表面上看起來規避了風險。可是卻同樣是造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后果,因為你無法保證兩種材質的價格是穩定的。金銀和銅錢的兌換比例,其實一直都是變動的,你不能保證他們一直價格穩定。”

時不凡非常清楚,表面上看復本位制比較“好”,可是為何最后復本位制會被淘汰?其實因為兩種本位制的情況之下,會造成兩種物價變動。金銀比價會變化,而金銀銅三者比價同樣會有變動。一旦法定比價和真實比價產生了誤差,那這樣同樣會造成百姓把那種價值高的金屬收藏起來,然后把那些價值低的金屬以法定比價花出去。

當整個社會都是如此,把價值高的金屬收藏,價值低的金屬花出去,那就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最后市場上流通的反而還是那種價值低的,所以復本位制也是一種風險很大的方式。

秦嘉瑞提出的這個復本位制固然是看起來一定程度上緩解銅錢不足,可是卻同樣是風險巨大。尤其是時不凡知道未來黃金會不斷升職,黃金越來越升值,那反而會讓黃金被收藏,同樣無法解決問題。

看到了自己的方案被時不凡否決,秦嘉瑞有沒有說什么,因為她非常清楚在這種宏觀經濟方面時不凡遠比自己擅長很多。時不凡的弱點在于微觀經濟,秦嘉瑞在微觀經濟方面比起時不凡更擅長,可是宏觀經濟是時不凡的強項。

這種貨幣供應絕對是屬于宏觀經濟的范疇,秦嘉瑞知道既然時不凡否認了她的想法,那肯定會是合理的。

“紙幣行不通,復本位制意義不大,那最后還是要回到這個銅錢的問題之上。銅錢不解決,那一切所謂調控都是緩解,無法從根源上解決通縮問題。哪怕古代弄什么‘當五’’當十’‘當百’的大錢,這樣其實也都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結果。”時不凡想。

古代往往會鑄造一些大錢,也就是也許只有兩個銅錢的重量,可是卻當做了五個來用。當然,有些更過分,五個銅錢的重量,甚至能夠“當百”來用。

剛開始這種方法確實有助于緩解通縮,百姓也都愿意認可。可是當后來官府發現了這樣做的愛好處,開始大量不加節制的鑄造大錢,反而減少了普通小錢的鑄造。因為在官府眼里大錢更值錢,本來鑄造幾個銅錢的,現在可以鑄造“當百”,那這樣不是很好嗎?

可是這樣反而造成了這種貨幣生態的崩潰,百姓不愿意信任這種大錢,反而會讓大錢重新回歸他的真實價值。這個就和后世某些政府只是印制大面額鈔票,可是卻不印制小面額的鈔票一樣。雖然剛開始百姓愿意接受,可是一旦鈔票面額極度虛高,那百姓同樣會重新調整市場的價值。

歸根究底,市場這支看不見的手會自己糾正很多東西,哪怕官府再怎么努力,也都無法徹底取代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政府只能夠適當調控,可是卻并不能徹底取代市場。這個大錢的策略,最后同樣崩潰,因為官府管不住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欲望,最后還是讓市場強行修正了回來。

“唐朝中后期也就是這樣,那些‘大錢’最后同樣崩潰,通過大錢來解決通縮,這個也是行不通的。”時不凡想道。

通縮問題一直貫穿著整個唐朝,是唐朝都無法解決的事情,甚至蔓延到了宋朝,宋朝對此也都頭痛不已,不得不弄出了各種“鐵錢”,交子會子等等紙幣,最后同樣崩潰。直到明朝的大量白銀流入中國,這才讓中國成功的進入了銀本位,算是暫時緩解了。

“通縮問題,貫穿著中國整個古代歷史啊!”時不凡抓著腦袋想。

(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35/35151/index.html


上一章  |  文科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