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大唐第一百二十章 白話文之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文科大唐 >>文科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章 白話文之爭

第一百二十章 白話文之爭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26日  作者:包大海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包大海 | 文科大唐 
__新墨壇文學網

分類頻道

互動查詢


作者:  2016071515:59:34

“皇上,時校書郎此言實乃毫無敬祖之心。時校書郎也都說過,知識乃是祖輩傳承下來的。這個凝練的語句,是祖先花費了多少經歷和心血才創造出來的?如此直接廢除,那豈不是不敬祖先,把祖先置于何地?我中原以孝治國,百善孝為先。祖先流傳下來的文化,那我們居然要廢除,這個豈不是不孝嗎?時校書郎也都說過,文化知識乃是我祖先流傳下來的,如果擅自改變這個豈不是不敬先人?如此玷污先人的心血,那真是豈有此理!”褚遂良出來說道。

褚遂良這話,其實也就是一個意思,那也就是不能夠采用白話文。當然,他冠冕堂皇的直接說出了這個使用白話文是不尊重祖先,是一個不尊重祖先成果,是不孝順。按照中國的以孝治國的思維,那如果被扣上一個不孝的名聲,那可真的是要完了。當年漢朝不也是“舉孝廉”,其中也就是孝順父母是一個重要的理由。

甚至很多封建王朝不也多是講究孝順,他們認為忠臣出自孝子家,只有孝順的人才能夠移孝作忠。所以“孝”這個是不容反駁的,一旦誰敢反駁孝,那可是在自殺。這個孝也是人性的基本之一,時不凡當時也都是以“孝順”是人類內心的天良之一,如果時不凡敢反駁孝順,那不是在直接自己抽掉了自己心學的基礎嗎?

“哼,你們安什么心,我不明白嗎?”時不凡想道。

這個褚遂良到底是什么想法,時不凡非常明白的。褚遂良其實是士族,他自然不希望文化得到廣泛傳播,只有壟斷文化,那才是維護士族統治的手段。一旦文化變成了白話文,那學習讀書的難度大為降低,他們也都不愿意讓更多人能夠讀書學習文化,這樣他們士族能壟斷官職,甚至獲得更多欺騙百姓的手段。

可是褚遂良為自己的行為找到了一個借口,一個打著孝順的旗號反駁時不凡的借口。如果時不凡敢反駁,那也就是在說明他不孝順,那時不凡可就完了。這種扯虎皮當大旗的本事,褚遂良明顯也都學會了。

李世民也都皺眉,這個褚遂良安什么心,他當然明白,可是他卻不好直接說了。因為如果李世民出口,那恐怕也都是在否定孝順,那對于自己不利。褚遂良這話不但是對時不凡說的,也是對于李世民說的。如果李世民敢反駁,那這樣意味著李世民必然要承受這個后果。李世民不敢否認孝順,哪怕他這個家伙發動政變逼迫父親退位,可是他也不敢如此公開的否認。雖然自己不孝順,可是他反而要求別人孝順,這個也就是一個身為古代封建時代皇帝的強盜邏輯。

既然是強盜邏輯,他自然不能夠主動反對自己這個強盜邏輯,所以李世民也都坐蠟,這個他明知道時不凡的方法對他有好處,可是卻不得不無法開口。這個可是兩頭堵了,褚遂良是想要逼迫時不凡和李世民不凡反駁,這樣他也都可以避免了很多問題。

不過時不凡不怕,他的見聞比起褚遂良更廣博,這種手段還是難不住他的。

“請問褚遂良學士,我漢字是誰發明的?”時不凡問道。

對于這個,褚遂良當場回答:“是當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發明的,所以倉頡被稱之為人文初祖!”

“很好,倉頡為什么要造字?”時不凡問道。

“當然是方便我們溝通,在倉頡尚未造字之前,通信都是以物品作為表示,可是卻無法表述清楚。所以倉頡創造出了文字,讓萬民可以通過文字表述意思,這樣交流方便!”褚遂良說道。

時不凡接著問:“好了,既然倉頡造字,而漢字是從簡單到復雜。直到先秦時期,各國文字都非常復雜了。可是后來秦統一天下,車同軌,書同文,這樣才有了現在的漢字。可是我所記憶不差,從先秦時期到現在的各種文字,已經被人不斷簡化了?我們很多官員書吏,為了讓處理公務更快速,所以這才特意進行自我簡寫,把一些字體故意省略一些筆畫。這樣歷朝歷代以來,已經把字體開始簡化了不少,我說的不錯嗎?”

“是!”褚遂良不得不同意。

時不凡露出了笑容,這個把字體簡化,其實是很多朝代都在做的事情,后世有些人認為簡體字其實是不合適的,甚至主張恢復繁體字,對于這幫家伙的說法,時不凡只是想說一個評價——亂彈琴!

中國的文字從簡單到復雜,再從復雜到簡單,這個是一個非常巨大的趨勢。從秦朝開始歷朝歷代的政府官員和文職人員都為了加快辦公流程,提高效率,都是不約而同的對一些字體進行簡化。當然,字體簡化的過程除了文職人員辦公需要,還有一些是某些避諱。皇帝的名字還有一些特殊原因,要進行所謂的“避諱”,這個可以的選擇空缺,如果實在是無法避過,那也都減少一個筆畫,或者減少一部分。

這樣其實也是字體在簡化的過程,在日常辦公還有一些特殊原因,約定俗成了簡化了不少文字。這個也就是文字簡化的歷史,雖然沒有官府主動推動,可是社會各階層甚至官府自己內部文職人員也都在自我改良這些文字,故意少寫一些不重要的筆畫,這樣約定俗成了后來的字體,這個也就是所謂繁體字的由來。

把繁體字改成簡體字,其實也是在順應這股潮流而已,他不過是官府親自組織專家,而并非是那種個人自己改良。

不過這個字體簡化,是經過了很多年歷史的,這個否認是否認不了的,褚遂良當然要承認了。

“好,皇上,既然褚遂良學士都承認了,請皇上把天下所有凡是參與字體簡化的官吏,書寫那些簡體字體的官吏,那也都進行治罪,因為他們不孝順。他們居然敢擅自改變祖先創造的文字,如此玷污祖先的精髓,這個豈不是不孝順嗎?所以,請皇上進行治罪,不然讓這等不忠不孝之人在我大唐,那豈不是在坑害我大唐嗎?甚至,請皇上下達罪己詔,因為皇上也都寫過不少簡化的漢字,這樣是對于祖先不尊敬。并且,請皇上下令,今后禁止字體簡化,全部恢復先秦時期的文字,這樣才算是對祖先的尊敬,才算是孝順。”時不凡說道。

褚遂良指著時不凡,破口大罵:“時不凡,你強詞奪理!”

“這個不是褚遂良學士您的意思嗎?凡是修改祖先東西,那也都是不孝順,那我們使用那修改過的東西,甚至參加修改,那豈不是不孝順嗎?所以,請把所有不孝順之人,都攆出我大唐官場,這樣讓一群孝順的來為官。甚至,讓皇上也都下達罪己詔,這樣表達自己對于祖先的尊敬!褚學士,難道不是這個意思嗎?”時不凡問道。

李世民終于抓住了機會,狠狠的拍桌子,說:”褚遂良,你這個是什么意思?”

“皇上,我……”褚遂良感覺很想哭。

褚遂良感覺再次被打臉了,如果按照自己的說法,那豈不是改變祖先的東西也都是不孝順。那人家時不凡只是改變文字習慣,可是這些人臉文字都改變了,那豈不是更不孝順?我去,如果真的按照這個方式,把所有參與文字簡化,還有使用簡化過的文字的人都給清理出大唐官場,那整個大唐還有官員嗎?

在這個大唐,誰沒有使用過前輩所簡化過的文字?甚至有不少人都嘗試自己進行簡化,所以如果把這些人都扣上一個不孝順的帽子?這個顯然不可能,如果那么多人都“不孝順”,這個世界還有孝順的人嗎?

“褚遂良啊褚遂良,你還嫩了點啊!跟我玩詭辯,你還嫩了點!你給我扣上不孝的名頭,那我也就給全世界人一起扣上不孝的名頭,到時候你還敢追究嗎?你敢追究我一個人,可是你敢追究全天下人嗎?一個人‘不孝’,那是不孝。可是一旦全天下人都‘不孝’了,那死的一定是你了。跟我玩扣帽子,你還嫩了點。那么多辯論會,我是白參加的嗎?詭辯,偷換概念,扣帽子,我是爐火純青的。”時不凡得意的想道,雖然時不凡書法不比褚遂良,可是在辯論方面,褚遂良卻是他孫子輩的。

看到了褚遂良快要撐不住了,作為山東士族代言人的房玄齡也都不得不出來幫忙一下。

“皇上,既然這樣,民間不如允許采用這個白話文。可是凡是在朝廷科舉和公文,都必須要采用古文,你看如何?”房玄齡說道。

“對,皇上,必須要在朝廷科舉和公文都必須要用古文,不如成何體統?”“是啊!公文和科舉都必須要采用古文,這樣才是合理!”……

那些士族官員看到了既然在白話文這方面失守已經成了必然,他們也都打算采用了別的手段,那也就是在科舉考試時候必需要用古文,這樣才算是合理的。在他們眼里面,只要科舉考試采用古文,那這樣百姓還是最終會使用古文的。這個也就是一個引導方向,就好比當年漢武帝為什么能夠獨尊儒術?并非是儒學多么的有號召力,而是因為他把儒學和當官結合了,如果不學習儒學也就無法當官,這樣才造成了他們天下人也都學習儒學了,不去學習別的東西。

就好比后世應試教育,考試考什么也就學習什么。這樣其實是一個引導,由政府引導,這樣他們文化肯定會長歪了。

“皇上,既然如此,那可以在科舉的時候,采用古文。”時不凡說道。

時不凡知道這種事情不適合逼迫太深,萬一真的逼迫那些士族炸毛了,那他們也許會馬上拼了命的反對,這樣對于自己也都沒有好處。政治也就是妥協的藝術,不會妥協也就不會競爭。至于這個他們想要利用科舉和所謂的當官采用古文,就可以讓百姓去學習古文,這樣真的是很傻很天真。

“哼,你們可真的是很傻很天真啊!你們以為朝廷考古文,你們阻止白話文崛起嗎?哼,這個世界上,讀書不全是為了當官。在你們這幫士族眼里面,讀書是為了當官。可是對于真正普通百姓,讀書并不全是為了當官。所以他們能夠盡快學習文化,那自然是愿意的,愿意接受白話文的。你們以為你們考試科舉,也就能夠逼迫百姓去學習古文,增加難度了嗎?那可不會,科舉只是依附于文化的一種附屬品,如果文化知識都沒有了,科舉如何能實現?可惜啊,你們層次太高,反而不利于看到真正的核心基礎東西了。”時不凡想。

科舉只不過是文化的一種副產品,雖然固然看起來科舉是選拔人才的方法,而官職也是文化的副產品。也許這個通過考古文和在官府使用古文,這樣能逼迫百姓去學習古文。可是這種脫離群眾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曲高和寡這個是要命的,古文這種東西如果不是逼不得已,誰會愿意去用?

一旦全體百姓都學會了白話文,他們不但不會繼續支持古文,反而會倒逼古文去改變。也許上層一定橫渡影響到下層,可是一旦基礎變動了,一旦基礎變了,那上層必然會跟著變。這幫士族一直都是處于社會上層,對于社會底層缺乏認知。在他們眼里面上層對于下層基礎是有著絕對的影響力的,可是卻無法意識到經濟基礎和各種文化基礎對于上層的影響。

所以,他們一旦開了一個口子,那也就是勢不可擋的。他們以為抓住了科舉和政府這個國家機器也就可以把持了,可是他們這種想法明顯太無知了,他們根本不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重要性。時不凡從基礎改變,這樣到時候當他們發現時候,已經是無法挽回了。

(未完待續。)

默認中

大特大

宋體黑體

雅黑楷體

推薦

新書推薦包大海其他小說作品


上一章  |  文科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