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貨幣戰爭下
第一百一十四章貨幣戰爭下
(本章為最后一個公眾章節,后面開始為VIP章節了。)
時不凡作為經濟學的碩士,而經濟史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對象,不管是不是專門研究經濟史的人,只要是經濟學家都必須要參考經濟史,不然是無法制定出最合適的政策的。時不凡當然知道古代的經濟史,而經濟學肯定又要跟貨幣扯上關系,貨幣是經濟學里面最重要的一環,是永遠無法繞過的一環。
而貨幣的產生,實質上其實是一種一般等價物。而這個一般等價物的意義其實是一把“尺子”,因為尺子自身有長度,才能夠衡量出別的東西的價值。而充當這把“尺子”的一般等價物有很多種,不過歷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無非是幾種。最早的銅本位制,到銀本位制,還有金本位制,到最后的信用本位制。
當然,影響采用什么本位制的緣故有很多,不過唐朝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銅本位制的時代。雖然很多人不知道銅本位制,而銅本位制是以銅錢作為主要流通貨幣,而銅錢的價值主要取決于他的重量。中國古代有大錢小錢五銖錢等等銅錢,而銅錢之間在民間也都約定俗成了一個不同的交換比例,按照銅錢的純度還有重量來進行交換。而白銀目前并不是主要流通貨幣,唐朝是白銀還是比較少,中國不是產銀大國,只有到明朝時期大量外來的白銀才會流入中國,白銀才會被貨幣化。不過在明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之前,中國的法定貨幣都是銅錢,只有張居正一條鞭法之才以官方的方式承認了白銀的貨幣地位。
可是唐朝時期,白銀稀少,是一種價值無比高昂的奢侈品。數量的稀少讓他變得無法貨幣化,所以他之所以中“貨物”,而不是一種“貨幣”。可是凡是貨物,都必然會有他的價值變動,更可怕的是這種價值變動,直接影響了采用這種本位的價值,最后影響經濟。
“皇上,說到底這種白銀只是一種奢侈品,只有富人和貴族采用得起,普通百姓是無緣的。可是正因為普通百姓無緣,那我們可以隨便操控這個白銀的價值。哪怕我們再怎么操控這個白銀的價格,普通百姓也都不會因此受害。目前我們白銀常規官府的市價是一兩白銀一貫錢,一般變動也都是在這個區別里面變動。不過官府規定是一回事,可是我們具體交易的時候,肯定會有所改變的。這個我們姑且稱之為匯率,而我們用白銀來進行交易的時候,給突厥人的時候不如適當的讓白銀升值,那他們誤以為可以用白銀換取更多銅錢。可是當他們來交易的時候,我們可以讓白銀再一次進行貶值,這樣能夠換到的銅錢也就更少了,那他們能購買我們的物資茶葉等等也都少了很多。這樣他們拿來了大量的財富來換取了白銀,最后反而要經過了我們的多層盤剝。我們這里面盤剝突厥人的環節很多,到時候我們可以從我們官府采購物資,到他們來兌換白銀,這樣我們都將是賺大了。”時不凡說道。
李世民聽了時不凡這話,最后忍不住說:“這個也太缺德了把?不過,朕很滿意,這樣突厥人也多是一直肥羊,我們什么時候想要割肉,他們也都不得不讓我們割。”
李世民真的感覺時不凡這個辦法,真的是嘆為觀止。要知道這種利用匯率來進行坑人的方法,李世民做夢也都沒有想到。而且這個白銀結算,居然有這種好處。要知道白銀的價值,說到底只是一個奢侈品,并非是貨幣。哪怕他們這些官府再怎么操控白銀的價值,百姓也都不會因此受害,只是會看熱鬧而已。
所以唐朝的白銀沒有貨幣化,這樣也是有好處的,百姓不會因此受損。用白銀來進行坑人,這樣的手段簡直是在給突厥人剪羊毛,甚至是在割肉!可是突厥人不得不接受這么文雅的“宰割”,因為他們根本弄不清楚這里面的問題。甚至哪怕有所感覺,可是也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根本五福啊能夠有效的做出判斷和反擊。
說到底這個不過是這個白銀物價之間的變動,突厥人也都沒有辦法。這種利用匯率來進行宰割的,其實非常有用。能夠坑死那些突厥人,甚至最后突厥人在這個匯率方面被宰割的財富,說不定都足以讓李世民籌集到足夠的財富去討伐他們了。而這個方法很簡單,也都很有用,畢竟去盤剝突厥人,比起盤剝自己百姓好得多。這個辦法實在是太缺德了,不過李世民可不會在意是否缺德,反正能夠打敗敵人的辦法都是好辦法。
“呵呵,這種匯率之間的變化,我有的是辦法收拾他們。中國在后世,可沒有少吃這種虧啊!”時不凡想道。
時不凡當然知道這種匯率之間的變化,是一個非常坑人的計劃,貨幣的貶值和升值,對于一個國家的命運可是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的。為什么后世美國人讓中國的軟妹幣升值,別以為升值就是好事,聽到了升值就以為貨幣值錢了,就是想當然的好事。可是貨幣升值了,那對于出口行業的打擊是無比巨大的,尤其是對于那些利潤率低的出口產品,也是巨大的。
雖然貨幣升值對于美國佬也有一定影響,可是兩國之間的產業結構不同,這樣造成了他們影響遠沒有中國大。
目前大唐和突厥之間的關系,頗有幾分后世美國佬和中國之間的關系差不多。大唐采用的銅錢就好比是美元,是國際通用貨幣。可是那個白銀,就好比是軟妹幣,雖然有一定地位,可是卻并不是國際通用的。操控這個白銀進行升值或者貶值,可以很好盤剝突厥。突厥人的產業結構太過于單一,除了奶制品也就是戰馬,他們這兩個資源對于中原百姓來說都不是必須要的東西。再加上他們突厥人都是一盤散沙,都是想要盡快出售獲得配額然后跟大唐采購物資,這樣更是加重了他們內部競爭。
可是大唐采用中央集權,只要朝廷一發話,那絕大部分商人都不敢不聽。這樣可以有效都避免有人私下和突厥交易,突厥哪怕走私一些,代價也都是非常高昂,也多得不償失。這樣他們必須要求向大唐,大唐有的是辦法來一個二桃殺三士的手段,這樣突厥分裂是肯定的。
突厥人的產品種類單一,并且不是大唐百姓必需品。可是大唐的糧食,茶葉,鋼鐵,都是突厥的必需品,甚至茶葉這個就好比是高附加值的東西。茶葉本價值并不高,可是架不住是產量低,并且容易被壟斷,這樣故意人為的抬價,突厥人也都受不了。這樣就還被那些美國人的高科技產品,附加值很高,比起中國那些日用百貨附加值高了很多倍。這樣雖然操控匯率對于自己有一定影響,可是并不大,因為地方是必然要購買,可是自己卻并不一定要他東西。甚至雙方的政治體制還有產品附加值都不一樣,可以輕易而舉的玩死這個突厥人。
“皇上,你看如何,這個突厥人恐怕今后都要被我們使勁盤剝。到時候可就看您和朝廷各位大臣的事情了,我也就不多問了。只要好好用好了這個白銀和銅錢之間的比價,主動進行調控白銀的升值和貶值,那突厥人必然會損失慘重。他們從我們身上賺到了多少錢,那我們也都可以在這個白銀和銅錢之間的比價中撈回來,甚至連本帶利的撈回來。突厥人跟我們玩心眼,他們再進化幾百年吧!只要維持幾年之后,那我們大唐也就可以獲得大量的財富,用來作為北伐突厥的經費了!他們用自己的錢,來個我們養兵,甚至來給我們組織討伐他們的軍費,這樣的感覺非常不錯吧?”時不凡問道。
李世民嘴巴都張開,裂開到了后槽牙,顯然表明他非常的高興,簡直是高興到了沒有邊際了。要知道這次他可是賺大發了,如果沒有時不凡,哪怕他未來想要討伐突厥人,恐怕也都是要向百姓加稅,那這樣肯定會被人罵。而且向百姓加稅,那必然會引起很多的反彈,對于剛剛恢復生產的大唐肯定不利。不過時不凡這個方法,那簡直是神來之筆,直接用敵人的錢來打敵人,這樣的手段之狠辣,讓李世民也都感覺心驚肉跳。
“幸好他是我大唐的人,不然恐怕如果是外國的,那大唐可就危險了!不過,他只要在我大唐,那朕也都不怕。有了他,朕以后開疆拓土,也都不會缺錢了。朕就是喜歡這種能弄錢的,而且不會傷害百姓的。”李世民心里面哈哈笑道。
作為一個將領出身的君王,非常清楚后勤的重要性。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個也就是說明了糧草的重要。也許一般人只是知道負責指揮打仗的將士多么勇猛,程咬金尉遲恭他們沖鋒時候多么的勇敢,殺敵多么的厲害。可是真正的領袖卻絕對清楚,那些在前方沖鋒陷陣的將軍,不會是最大的功臣,反而是在后方處理各種事務,為前方將軍作保障的文官們。
當劉邦這個亭長出身的皇帝都知道,蕭何是第一功臣,還發明了一個“功狗”出來。李世民也都非常清楚,沒有后方的保障,那前方軍隊再怎么厲害也都是假的。
可是糧食,鋼鐵等等東西,都是要朝廷用錢買的。可是朝廷往往是沒有錢,沒有足夠的財富,那怎么辦?那也就是加稅,加賦,甚至各種攤派了。歷朝歷代,包括隋朝也是如此,通過加稅加賦加兵役勞役,這樣暴力無償的奪取百姓的糧食財富還有勞力,這樣的代價必然是讓他們對于朝廷非常痛恨。
這個也就是為什么很多古代官員反對開疆拓土,這里面并非是他們沒有什么雄心,而是打仗對于農耕時代的破壞是無以倫比的。單純用什么沒有雄心開拓就說古代文官是軟弱的,這個并非是能夠如此衡量。事務不是絕對的,作為古代的政客,如果開疆拓土有利于他們,他們會毫不猶豫的去做。至于說什么腐儒,這個本質上是一個偽命題。最終還是要看各自的利益,如果開疆拓土有利于他們的階級和利益集團,他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開拓,不會因為什么腐朽儒家思想而限制。政客,和學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哪怕有些政客披著學者的外衣也是如此。作為政客,永遠都是為了政治利益的,不會是真正的腐儒。
李世民當然知道,直接跟百姓增加賦稅是傷害百姓。可是如果有了時不凡,那以后可以用敵人的前來組建軍隊,這樣不但不是在傷害百姓,反而用了敵人的財富來采購了國內的各種物資,那是在刺激生產啊!用錢采購和無償收取,這個可不是一回事啊!用錢采購那是在刺激生產,可是無償占有,那不但是破壞生產,會讓百姓非常痛恨的。
作為一個夢想開疆拓土的皇帝,對于時不凡能夠撈錢而不傷害百姓的能人,那絕對是要當做菩薩供起來。讓他替你弄錢,這樣以后也都可以有錢去開疆拓土,而不會傷害百姓了。
甚至反而戰爭越打越富,百姓因為戰爭嘗到了甜頭,社會各階層都因為戰爭嘗到了甜頭,那接下來戰車將會加速開動,讓軍隊橫掃天下。
“皇上,臣所擬定的這份條約,你看是否同意?”時不凡問道。
李世民點頭說:“朕同意了,你去讓唐儉和突厥頡利簽訂條約,這樣我們接下來好好的給突厥人剝皮,讓他們知道一下我們大唐割肉的本事。你這個手段,足以讓突厥人被玩死了。甚至,接下來,突厥人恐怕也都要變成了一盤散沙,我大唐可以輕而易舉的消滅他們了。”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