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依舊是等不到中華帝國回復的英國人,終于是被迫無奈的同意了中國人的要求,雖然中國人此舉根本就是趁火打劫,可他們根本沒得選,要么選擇放棄亞洲的利益來保證中國人不會參與到歐戰,這樣至少可以讓協約國一方稍微松一口氣,只是對付一個同盟國的話,協約國方面咬咬牙倒是也能夠堅持下去。
而且他們又有美國人在背后提供軍援,只要能夠拖過這一兩年的時間,那么憑借著協約國的實力,最終也依舊有很大的機會獲得勝利。
當然,協約國方面目前在這一點上并沒有太大的信心,而導致協約國沒有信心的重要原因就是俄國。現在的同盟國可不是二戰時期的軸心國,也不是一戰時期那個還沒有準備好的同盟國。
在得到了中華帝國各種支持之后,以德國為的同盟國在軍備方面更是出現了井噴,其中更是以德國為,德國人手中的裝備完全可以撇開協約國一個等級,兵力不占優,裝備不占優,這場戰爭看起來協約國方面是怎么都不會取勝的。
而中華帝國這個強大的帝國若是在加入到同盟國的話,那么協約國一方就可以直接繳械投降了,哪怕是有美國人的支持,協約國也絕不可能戰勝擁有德國和中華帝國這兩大軍事強國的同盟國的。
而且重點還并不在此,美國人雖然偏居一隅,北美地區又沒有任何的戰事,但是相對應的,美國人在戰備方面則是較為松懈的,因為歐戰的爆,美國人這才相對應的增加了兵工廠的產量,但也僅僅只是如此,美**方并沒有任何的應對措施。
而按照美國的制度,只有國會通過了戰爭提案之后,軍方才會大肆的征兵擴軍,而在此之前,美軍最多也就只能玩個紙上談兵,先想想一旦參戰他們應該怎么做?但是以美國人的個性,他們這么做的可能性并不大。
而另一個選擇,那就是拒絕中華帝國的要求,而如此以來,等待著他們的,將會是中華帝國全面的報復。
從中華帝國的要求之中,并不難看出中國人的野心,先,他們直接派兵進入歐洲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他們的重心還是在亞洲,只有等中國人橫掃整個亞洲之后,他們才有可能出兵歐洲。
但是以近期中國人在臺灣以及日本的兩場戰斗的表現來看,英國人給出了一個大概的猜測,預計中國人最快會在半年內橫掃整個亞洲,最慢則需要一年的時間,而根據這一時間來推測,那么一旦將中國人推到對立面,那么中國人最快將有可能在三個月至兩年內出兵歐洲。
關于這個時間點,英國方面的智庫也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給出三個月這個時間,主要是考慮到中國的西線地區有一百多萬的常駐軍,那里大約有兩成的軍隊參與了中俄戰爭,而其余的軍隊也進行了至少三年時間的整訓,是完全具備作戰能力的。
而此時俄國又正處于內亂,根本不是中國人的對手,再者,一時半會兒的俄國人也騰不出手,所以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調五十萬西線駐軍進駐歐洲,然后再從內6調五十萬,或者更多的新兵到西線去進行整訓。
這是一種可能,但也并非絕對,但無論最終中國人是否會出兵,又在什么時候出兵,最終的答案是,兩年之內,中國人必然會出兵歐洲。
而兩年之后,以目前中華帝國的工業實力以及軍事能力,等到那個時候他們的部隊出現在歐洲的時候,恐怕會比德軍更加恐怖。盡管很不想承認,但高傲的英國人在這一刻卻也不得不低下頭顱,承認中華帝國現在的地位,通過短短幾年的時間,中華帝國已經從世界末流成功登頂,成為世界第一流強國。
而這個第一流強國的實力,卻要遠遠的過英法德等國。
中國人一年可以造出兩支海軍艦隊(一戰斗一運輸),這種建造度即便是英國人也只能仰望,他們更是能夠在一年內爆出上百萬的兵力,如果戰事緊急的話,他們甚至可以爆出兩百萬,三百萬,五百萬的兵力。
對于一個擁有四億人口的級大國來說,兵員是最容易搞定的,也是最不用擔心的。而且根據情報顯示,中國人這些年來也一直在大量的存儲裝備,雖然不知道他們到底藏了多少裝備,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那就是中國人如果參戰,他們立刻可以拿出不低于五百萬的軍隊投入作戰。就這還不包括防御本土的兩百多萬軍隊。
面對這樣一個軍事強國,英法等協約國方面又怎敢去與其對抗?
雖然肉比較疼,但好在最終的結果并不是最壞的,損失的確不小,但只要中國人能夠履行約定,保持中立,那么他們所付出的一切也都是值得的。畢竟本土都快沒了,這個時候他們哪還有心思再去管亞洲?
但是英法兩國也并不甘心就此退出亞洲,在與王士珍的會晤中,英國大使薩道義和法國大使鮑渥提出了兩個條件,第一個是兩國會在兩年內完全撤離亞洲區域,香港可以作為第一個移交的地區,時間可以定在三個月后,屆時雙方將舉行移交儀式。而英國人給出的理由是,為了不引起社會的動蕩,可以使英國穩定的撤出,中國不受影響的進入。
但是這一提議卻被王士珍給否定了,他豈能看不出英法兩國的意圖?
一旦中國同意了他們的條件,那也就是等于給了他們兩年的時間去搜刮殖民地的一切,而這個時候,他們的搜刮往往會比以前更加猛烈,甚至不顧引起民憤,而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個,給當地人留下一個很不好的印象,從而讓他們對即將到來的中國人產生厭惡感,在亞洲地區給中國人制造更多的麻煩。
其實英法兩國這么做的真實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搜刮資源,二是拖延時間。他們也擔心中國人拿了亞洲之后就毀約,到時候他們直接出兵歐洲該怎么辦?與其將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國人身上,倒不如臨走之前給中國人制造更多的麻煩,讓他們短期內沒有精力去顧及其他的地方。
王士珍很清楚這一點,所以他想也不想的就直接拒絕了這一條件,而是給出了一個明確的時間點,三個月,三個月內,協約國方面要全部撤離亞洲,而中國方面也會算好時間,在三個月后同時接收整個亞洲。
眼看著王士珍的態度堅決,薩道義和鮑渥暫時終止了這個問題的談判,轉而將話題轉到了第二個條件上面。
中國人需要向協約國方面提供二十個裝甲師的全套裝備,而這里的全套,指的是與中華帝國裝甲師相同編制,相同人數的裝備,從步兵到裝甲兵,中華帝國裝甲師有的,他們都要有。
其實這也是他們做著最后的掙扎,美國那邊的裝備暫時還用不上,因為還沒有研究出合適的裝甲車輛,但是中國人這里卻有現成的,加上德國人近期的強勢反撲,這也讓協約國方面對于裝甲部隊更是垂簾不已。
如果他們能夠得到二十個裝甲師的全套裝備,那么在歐洲戰場上,在裝甲力量方面將會不弱于德國,那么協約國方面也就有能力去鉗制住德國人的攻勢,甚至是起反攻也是有可能的。
不過這一提議依舊被王士珍給拒絕了,二十個裝甲師的全套裝備,也真虧了英國人敢想?一個裝甲師擁有三百多臺坦克,二十個裝甲師光是坦克就有六千多臺,而且配套的偵察車也就上千臺,卡車更是數以十萬計,這種鬼條件也只有鬼才會毫不猶豫的答應。
而這個時候,薩道義便拿出了第一個條件作為交換,如果中國人同意在一年內給他們二十個裝甲師的裝備的話,那么英國人將會同意在三個月內全部撤離亞洲。
這個條件顯然是讓王士珍有些心動,倒不是他沒把握讓英國人三個月內撤離,說白了,這還是戰略所需,目前德國人在歐洲戰場表現的過于強勢,這不利于中華帝國的戰略部署,而先前王士珍也答應了英國人要給他們一批裝備作為援助的。
但是二十個裝甲師顯然是不可能的,最終,在雙方的撕扯之下,經過長達兩個小時的激烈爭討之后,終于是達成了一致,協約國方面在三個月內全面的撤離亞洲,并且在撤離之前,不準對現有殖民地進行任何性質的破壞,而作為交換,中國方面將會為協約國提供七個裝甲師的整套裝備,并移交坦克的全部技術參數。
而英國人要的急,短時間內又沒有新貨,所以經過雙方商議,決定先從中國現有的裝甲部隊中撤掉兩個師的裝備交給英國人,其余的則全部是新裝備。
對于英國人來說,這兩個師的裝備那就是救命的。但是對于中國來說,這兩個師的裝備卻是可有可無的,如果要是讓部隊主動的提出申請的話,一定可以確定的是,每一個裝甲師都會主動的要求將自己的裝備撤下來。
原因無他,中國現在有的是裝備,最不缺的就是裝備,即便坦克也是同樣的,他們巴不得盡快的把野豬坦克給撤下來,然后換裝更先進的屠夫坦克。雖然目前也在換,但是換裝的度還是太慢了,又需要顧及到其他兄弟部隊,所以一般情況下是一個營一個營的換,大家輪著來,平均下來每個師一年能換裝兩個營。
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