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群人,速度很快,馬上進了大廳,看到這些,秦家人根本就反應不過來,連秦佐這個常州知府都是一樣的,一愣一愣,怔怔的看著這名上校,幸好是自己一家丁帶過來的,不然肯定會大聲質問起來。
領頭的上校軍官,說明來意,秦佐半天才反應過來,張總兵將登基稱帝,建立中華帝國,而自己的兒女秦小雨則成了皇后?
劉上校道:“是的,國丈大人,我奉命接國丈大人一家上京。”
劉上校交代了很多事宜,大約一盞茶的功夫之后才離開,秦佐一家明天上午啟程,先乘坐火車到上海,再在上海港登船,前往北京。
劉上校等一行人走了之后,整個大廳之中,非常安靜,掉一根針在地上幾乎都能聽出來,大家都還沒有回過神來。
秦母狠狠的掐了自己一把,發覺自己不是在做夢,然后就欣喜起來,用因為欣喜而幾乎顫抖的聲音道:“老…老爺,小雨她…她成為了皇后!”
秦佐也終于回過神來了,點一點頭,高興的道:“小雨光宗耀祖啊!現在貴為皇后,家門大幸啊!”
最高興的莫過于秦興業,哈哈大笑,一臉喜悅道:“小雨,你太有出息了,哈哈,現在我是國舅,我要做大生意,將生意做到全國去。”
一直以來,秦興業心中有一個偶像,那就是張豐,張豐就是做生意起家,創造了很多生意上的奇跡,秦興業的理想就是成為大商賈,全國性的大商賈。
這一次,秦佐也不反對了,知道商人的地位肯定會水漲船高,因為張豐自己也是商賈起家,登基之后,張豐肯定會出臺很多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措施。
消息漸漸傳開了,到了下午時分,很多人登門秦府道賀,第二天上午,秦佐一家,在一大隊戰士的陪同和護衛之下,乘坐火車,前往上海港。
不得不說,有了鐵路和火車,出行方便很多,如果是放在以前,從常州府道上海,沒有好幾天,想都不用想,慢一點的話,可能十天半個月都有可能,現在有火車,上午從常州府上車,下午就抵達上海火車站。
北京城。
新皇登基,自然有一番新氣象,隨著張豐正式登基的日子臨近,整個北京城充滿喜慶。
一切籌備事宜有條不紊,在孟明昭的籌備之下,一切事宜漸漸準備妥當,內閣九人組基本確定。
公元1642年5月8日,張豐正式登基稱帝,成立中華帝國,建都北京城。
登基那一天,張豐先是祭祀天地,宣告自己登基,然后在紫禁城舉行了盛大的登基典禮,宣布成立中華帝國,宣布今年為中華元年,冊封坤興公主,陳圓圓、秦小雨三人為皇后。
登基之后一個月,張豐為崇禎舉行了盛大的葬禮,崇禎葬于北京郊外的明陵。
一個時代結束,另外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始。
這個時候,十幾個步兵師進入湖北境內,經過數次大戰,剿滅大順軍,殺牛金星和劉宗敏等人,李自成逃跑,不過,不久之后死于湖北通山縣幾個農民之手。
平定大順軍之后,數個步兵師進入四川,開始平定張獻忠,另外,關外也漸漸平定。
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關外韃子殺的殺,降的降,滿清滅亡,剩余的滿族民眾,將在黑龍江省境內定居,接受管轄。
隨著滿清滅亡,蒙古內部分歧非常嚴重,分成好幾部,其中有一部派使者進京,愿意接受張豐的管轄。
數個步兵師開赴至蒙古境內,開始平定蒙古,對于不服的,那沒有說的,武力征服,愿意投降的,張豐歡迎。
北京城。
一座大型火車站正在建設,已經初具規模,車站內數個站臺,一共數條鐵道已經完工。
鐵路從車站通向北京城外,一路往天津衛方向延伸,同時,天津火車也在開始建設,鐵路從天津火車站一路往北京站延伸,另外一路則從天津站南下,最后到南京浦口。
當然,在南京浦口,火車站也在修建,鐵路也在修建,鐵路從南京浦口北上,最后將和天津站南下修建的鐵路合攏接軌。
歷史上,津浦鐵路,始建于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于1912年(民國元年)全線筑成通車,是中國南北的要沖,一條重要的南北干線。
鐵路全長1009公里,僅用4年多時間就修建完成,其修建速度之快為清代鐵路之最。
張豐主政之后的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就是京浦鐵路,比歷史上足足提前兩百多年開工建設,作為穿越者,張豐深知鐵路對中華民族發展的重要性,張豐對這條鐵路的修建非常關注。
有修建滬寧鐵路的經驗和基礎,再加上有這么多的俘虜勞力,人力充足,張豐計劃,用三、四年時間,將這條鐵路修通。
天津衛北。
一座大車站正在修建,從修建場面可以看出來,參與修建的人數起碼有兩、三千人,這些人,全部穿著灰色的背心,背心上有數字編號,這些全部都是俘虜勞工。
除了這些俘虜勞工,還有部分端著火槍,穿著軍服的戰士們,這些戰士和各步兵師的戰士又有一點不同,主要是軍服不同,在手臂上還有臂章,上面寫著“中國鐵道兵”幾個白底黑字。
這是新組建的鐵道兵,一樣穿著統一軍服,裝備火槍,人數已經一萬余人,在天津火車站就足足有數百人。
一條鐵路,從天津火車站一路往北京方向延伸,看得出來,這段鐵路已經修建完成不短的距離。
沿著這條鐵路數里,又有大量的俘虜勞工在修建鐵路,鋪碎石,架設枕木和鐵路,再遠處,有不少的人在修建路基,路基一路朝遠方延伸,參與路基修建的人也足足有數千。
整個鐵路沿線,足足有數萬俘虜勞工,在這么多人的修建之下,鐵路一點一點的增長,路基,橋梁等等一一修好,進展很快。
整個修建工地,一片熱鬧,在火槍的槍口之下,這些俘虜勞動還算老實,顯得比較聽話,因為大家知道,只是強制勞動兩、三年,然后就能獲得自由,沒有必要逃跑。
張豐登基主政,當然不止是修建鐵路,除了鼓勵工商業發展,重視農業之外,對教育也非常重視。
在北京,計劃將成立“京都大學”,在南京,將成立“金陵大學”這兩所大學,招收的對象是各地的秀才或童生,這些人,進入大學,接受新式教育,學習數學,物理,化學等等若干課程,一切實現全免費教育。
在整個南直隸地區,整個京城地區,這兩地開始嘗試教育制度改革,通告已經張貼下去了,將組建很多所新式學堂,這些新式學堂,開設全新的課程,不在學四書五經,也不再通告科舉選拔人才。
而是開設國文,算術,物理,化學等課程,各新式學堂開設國文,算術、自然等課程,先學五年,然后開設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課程,再學五年,有一點類似于現在的小學和中學。
因為這是新式事物,并沒有全國大面積鋪開,而是先在南直隸和京城地區試點,一年之后,再慢慢的全國鋪開,用上三、五年的時間,全國統一全是新式學堂。
皇宮,御書房之中。
張豐處理和批閱完一部分奏折之后,揉了揉眼睛,心中想道,皇帝這個活,還真不輕松。前面一段日子,張豐更忙,因為張豐親自編制了很多課本,累的要死。
幸好,國文課本不用張豐親力親為,只要說一說大致思路,下面有一大幫文人可以編制國文課本,然后交給張豐最后審閱幾可以。
初級學堂的算術課本也不用張豐親力親為,其一些課本就不行,不是張豐親自動手編制,就是張豐給出指導意見列出編制大綱,下面一幫人負責編制,張豐負責審閱。
一番忙碌之后,終于將這些課本編制完成,現在,部分課本應該已經開始印刷,然后將發往各學館,正好秋季招生之后用得上。
揉一揉眼睛,張豐心中想道,不知道鄭成功怎么樣了,能不能完成自己交代的任務。
早在一個多月之前,張豐交代了鄭成功一項任務,那就是勸降鄭芝龍,現在這個時候,應該也要有結果了吧。
果然,幾天之后,消息傳來,趙衛斌這個軍事大臣親自進宮向張豐匯報,經過鄭成功的親自勸降,鄭芝龍答應歸降,放下軍權,解散艦隊,做一個悠閑王爺。
當然,這個王爺只是一個待遇,并無半點實權,鄭芝龍可以安度他的晚年,也算是平安落地。
聽完趙衛斌的匯報,張豐也是一輕,終于解決了一件大事情,看來,鄭成功這個說客非常出色和成功。
當然,除了這個消息,趙衛斌也帶來了另外一個消息。趙衛斌道:“陛下,荷蘭人在臺灣海峽一帶活動非常頻繁,甚至和我們的商隊還發生了摩擦,差一點武裝沖突。
荷蘭人?
張豐當然知道,荷蘭人盤踞在臺灣,在臺灣修建了堅城,以臺灣為中心,活動非常頻繁。
東方遠洋貿易公司的船隊,早就開辟了呂宋航線,商船經常往返于呂宋和上海港之間,這樣就必須經過臺灣海峽,這樣一來,和荷蘭人的沖突和摩擦不可避免。
以前,張豐主要忙著收拾韃子,張豐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收拾這些荷蘭人,沒有想道,這些荷蘭人倒是不知天高地厚的蹦跶出來了。
張豐心中想道,既然是你自己不識趣,自己主動找不自在,那就怪不得我了。
張豐緩緩的道:“趙總司令,交給你們一個任務,制定方案,收復臺灣,在臺灣建立軍港,鄭成功的第二艦隊也該挪一挪窩了。”
鄭成功的第二艦隊駐守那霸,從長遠看,不利于對廣大海域的控制,如對臺灣一帶,甚至呂宋一帶缺乏控制,在臺灣建立軍港,將對呂宋一帶的控制和影響就會大大加強。
張豐非常重視海軍的海軍,現在有成熟的蒸汽動力戰船的建造技術,有這個時代最先進的后膛裝填火炮,再加上有中國本來就有比較先進的航海技術,大力發展海軍,正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
按照張豐的要求,早在一個月之前,海軍就開始選址,準備在泉州,青島兩地再建立軍港。
當然,張豐也看重了澳門和香港一帶,有想法在那里也建立港口,民用、軍用都可以。
且為了加快蒸汽動力戰船的建造速度,在泉州準備再建設一家大型造船廠,而民用造船廠,則已經有多家在開始建造。
張豐鼓勵工商業的政策一出臺,不但大量的民用工廠由民間資本開始建造,一些民用造船廠也由民間資本開始建設。
飛梭和紡紗機等技術,張豐已經全面公開,全國各大紡織廠也能使用這一技術,另外,張豐開始漸漸公開蒸汽機的制造技術等,張豐希望,數年之后,全國進入全面蒸汽時代。
聽了張豐的命令,趙衛斌一臉高興,海軍好久沒有打仗了,打一打荷蘭人,自然最好不過。
趙衛斌大聲的道:“陛下,您放心,這次一定趕跑這些荷蘭人,一定收復臺灣。”
“嗯。”張豐點一點頭,“這次,讓鄭成功的第二艦隊上,給這些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荷蘭人一點教訓。”
張豐親自點將,讓鄭成功的第二艦隊出動。
臺灣海峽。
今天風平浪靜,一支船隊正在航行,這是由十幾艘蒸汽動力船只組成的船隊,十艘三千料蒸汽動力運輸船,四艘一千料蒸汽動力戰船。
這支船隊,滿載各種物資,從呂宋離開,經過長途航行,開始經過臺灣海峽,朝上海港航行,這是東方遠洋貿易公司的船隊。
這樣的船隊,東方遠洋貿易公司已經有好幾支,經過活動于呂宋地區,或朝鮮和那霸等地區。
其中一艘三千料運輸船上,一中年人站在甲板上,看著一望無際的大海,黃萬慶是這支船隊的隊長,親自帶隊去了一趟呂宋,運去大量的工業品,以及大量的瓷器、絲綢、茶葉等等,換回了大量的糧食,以及呂宋當地的一些特產等等。
“隊長,觀察哨匯報,我們的前方出現了一支艦隊,估計是荷蘭人,正朝我們行駛而來。”
“該死的,又是這些荷蘭人。”黃萬慶恨恨的道,對于這一帶的荷蘭人,經常經過臺灣海峽的黃萬慶并不陌生,已經多次遇到荷蘭人,有一次還差一點動了武。
………(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36/36570/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