巔峰小雨:、、、、、、、、、
“沒,我沒啥話要說,都聽你們安排就好呢。”曹八妹趕緊搖頭否定了劉氏的詢問。
其他人都將目光從曹八妹身上移開了,唯獨劉氏還是滿臉的狐疑。
老楊頭把十周年忌的具體日子告訴了大家之后,又報了一些到時候祭奠要用的祭品,楊華忠直接找來了一根筆一張紙,詳細寫在紙上。
等到寫完,還不忘吹干上面的墨汁,遞給老楊頭,好讓老漢復閱一遍,看看可有遺漏之處。
老楊頭看完之后,非常滿意的點點頭,“好,非常好,就照著這份清單去置辦即可。”
“這份錢,我和你們娘來出。”老楊頭說著,這回并沒有打空頭支票,而是當真放下紙張,在腰間摳了半天,摳出一只皺巴巴的錢袋子。
“唷呵,你爺又有錢了!”劉氏悄悄碰了下楊若晴的胳膊肘,壓低了聲調侃。
楊若晴當然知道劉氏到底想表達啥。
端午節之前,老漢是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硬氣和霸氣的,還自己買單。
這過了一個節日,來自家里各房兒孫們的孝順,全部到了手,老漢和老太太的錢袋子又充盈起來了。
不說別的,單說楊華忠和楊華洲兄弟倆,據楊若晴所知,楊華忠除了老漢老太太的入夏的兩套衣裳鞋襪之外,還額外給二老分別包了一兩銀子的孝敬錢。
楊華洲是跟著楊華忠來的,錢的數量是一樣,只不過因為楊華忠他們給老兩口置辦的是衣裳鞋襪,楊華洲和鮑素云于是便給二老買了很多的生活用品,還有零嘴小吃,煙葉子,酒,梳頭油等等東西。
四房楊華明給的少一些,但是每個老人家兩百文錢也是有的。
除此外,楊永進他們這些孫子輩的,也都或多或少給了老頭老太太孝敬。
最大頭還是在大安那里。
身為長淮州巡撫,不能在家中對爹娘爺奶盡孝,所以他端午節的時候托楊華忠捎給老頭老太太很多長淮州那邊的吃食,小朵給他們二老扯的幾匹布料,以及大安包給二老的紅包。
紅包的數額是每人二兩銀子。
如果把賬目暫且算到這里,老漢和老太太手里目前都分別擁有將近五兩銀子了!
五兩銀子啊,放在村里的五六口之家,一年到頭吃吃喝喝再添置幾套新衣裳,五兩銀子都夠花了。
何況這老頭老太太平日里過日子基本是沒有花銷的,都是各房供養著,所以手頭這些銀子都是他們的私房錢,可以自己自由派發。
這不,剛好趕上大伯楊華安的十周年忌日,老漢手里有錢,說話硬朗,辦事有底氣。
當下就不顧楊華忠的反對,從皺巴巴的荷包里拿出一兩銀子來放到楊華忠的掌心里。
“我先前就說了,這次操辦的錢,不要你們操心。”老楊頭再次重申,嗓門比先前還要大,底氣十足,“不止是老三老四你們,還有永青你們哥幾個都一樣。”
“十周年忌,我和老太婆出錢來辦,這也是我們當爹媽的,這一生最后能為老大操辦的事了。”
“爹,您老可別那么說……”
“是真的,我都快九十歲的人了,你們娘也快八十,再有下一個十年忌,我們兩老的,怕是都不在人世了。”
“所以這回老大的忌日,你們大家伙兒能來湊個熱鬧,捧個場,就盡量來,錢這塊,不要你們掏一個子兒,這也是我和老太婆決定好的,你們聽著就成!”
駱家,后院的飯堂里。
楊若晴帶著娘家爹媽,弟妹何蓮兒,以及兩個侄子過來吃飯的時候,鍋里的菜已經熱第二遍了。
對此,楊華忠和孫氏是非常的慚愧,也非常的感動。
楊華忠跟駱鐵匠那里解釋著晚來的緣由,孫氏則跟王翠蓮那里訴說著……
駱鐵匠和王翠蓮都是通情達理的人,對此當然是一百個理解。
尤其當聽到日期定在五月十七,王翠蓮趁著楊若晴來灶房給孩子們拿小竹碗的機會,悄悄跟過來,“晴兒,還有五日,咱要不要給棠伢子那邊捎個信?”
楊若晴明白王翠蓮的意思,大媽總是一個禮數周全的人,而且,尊重老楊家那邊的事情,也是對自己這個兒媳婦的在乎。
“大媽,這次我不準備給棠伢子捎信,用不著。”
“十周年忌,在咱這邊也算得上是大事了,有閨女的,閨女是要給娘家這邊送禮。”王翠蓮道。
“我大伯沒有閨女,只有侄女。”楊若晴說。
“如果是我爺奶將來十周年忌,我可能都不太會讓棠伢子他們回來,除非他們剛好有空閑,可以順帶回來轉一圈,我才會捎信,否則我不會因為娘家這些拐了彎的事情去影響他。”
除非是三房的事情……
但還有個前提,那就是事在人為,萬一當時駱風棠正在前線指揮作戰呢?正在沙場浴血奮戰呢?別說是三房的事情,恐怕就算是她楊若晴嗝屁了,她都會讓兒子女兒們保密,千萬不要影響前線的爹……
“大媽你放心吧,我在家呢,我大伯十周年忌的事,我會表達一份心意的,這就夠了。”
“對對對,我和你大伯也在家,到時候我們肯定也會一起過去。”
“嗯,到時候再說,咱先吃飯吧,幾個小家伙還等著我的小竹碗呢,呵呵。”
先前才剛剛吃飯,牛牛就不小心把碗給打翻了,碗是楊若晴自己設計的圖案,讓人送去云城那邊的一個舉國有名的瓷窯廠燒制出來的。
可以說駱家的碗筷不僅僅是供吃飯的餐具,更是一種藝術品,極具收藏價值。
當然了,價格那塊也是非常的美麗。
牛牛打碎了碗,何蓮兒還有點擔心小孩子的調皮行為會惹來駱家人的小不滿……
結果,楊若晴和王翠蓮他們第一時間第一反應就是關心牛牛有沒有受到驚嚇,小手兒有沒有割到……
“都怪我,思慮不周,我早就給孩子們準備了耐摔的小竹碗和小木碗,忘記拿出來了。”就這樣,楊若晴才來了灶房取碗筷。
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