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女生頻道作者:夜葳蕤書名:
對丁志成印象最好的是公叔睿,丁志成本來長的就不錯,盡管和秦懷恩公叔寧有相當的距離,但也可稱得上是一表人才了,當時又頂盔掛甲的,真是威風凜凜啊!
所以在公叔睿的眼中,丁志成這樣,就是真正的大將軍形象。.
對自家小孩兒這種善惡不分的危險苗頭,做為家長,公叔寧和清露都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對他進行了教導和提醒。
公叔寧的說法兒是,沉穩不僅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和重要修養,還是一個統率千軍的大將軍必備的素質,不然的話,容易出大事兒。
清露比較直接,“他越是張牙舞爪的,說明他膽子越小,底氣越不足,難道誰聲音大,就說明誰的武功更高,能力更強嗎?”丁志成之所以有如此過激的表現,急不可待地趕公叔寧走,還不是因為害怕嗎?怕秦懷恩,怕秦懷恩的能力和背后的勢力。
睿兒聽了先是點頭,隨后又說,“或許是我師傅太嚇人了。”他現在對此深有感觸。
公叔寧清露和壽公公俱是一陣輕笑,不得不說,睿兒的話,也是有些道理的。
清露憧憬道,“但愿他們都有和各自的名氣相適應的能力吧!”
“我師傅是一定的,至于丁將軍……說吧!”睿兒的說法兒,客觀且成熟,讓公叔寧和清露有種孺子可教也的欣慰。
所以這天晚上,他們被趕出塞坎城后,倒也休息得非常好。
但“得勝”的丁志成,感覺卻是一點都不好的,他也知道軍師們對他的規勸是對的,平白無故地惹惱了正得圣寵的康樂王,對他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而且這件事的本身,怎么他的不對。
偏生他當時就是沒忍住,事已至此,丁志成后悔也沒用了。
不過幾天,丁志成趕人的事兒,就傳回了京城,公叔瑾倒是沒說什么,但越是這樣,丁志成的壓力就越大,想立功表現自己的欲望就越強烈,以至于在明明有機會的情況下,再次錯過了今生的活命機會,當然了,秦懷恩因為聽說了這件事,也順手“幫”了他一把。
倒是丁志成的母親寫了封家信,嚴厲地斥責了他一番,就連一向疼愛的他長姐懿貴妃,也寫了信來,可見這件事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就算是這樣,丁志成也沒按照母親的叮囑去給康樂王上請罪折子,因為他知道,那樣的話,是于事無補的。
因天氣轉冷了,公叔寧和清露他們便轉道向南,也就是本朝西南區域,在這里,清露除了游玩之外,還有大事要辦。
進入原來西南小國境內不久,公叔寧就像以往一樣,收到了很多的拜帖和禮物,這其中,讓他有些猶豫的,是安平侯的。
“安平侯,我要不要見一下?”公叔寧問忙碌不休的清露。
清露連頭都沒抬,繼續前寫得密密麻麻的紙張,“你隨便!”
公叔寧再次提醒道,“安平侯姓潘!”也就是秦懷恩的副將,潘凌峰家。
“以你現在的身份,還是少跟有兵權的將領們打交道的好,”清露不想讓公叔寧受委屈,再引來公叔瑾的猜忌就不好了,也不想讓公叔寧對秦懷恩的幫助太過明顯,怕秦懷恩因此有心理負擔,“再說,我還沒準備好,你見了他們也沒用的。”她還是打算先靠自己。
公叔寧點頭,但神色有些黯然——難道公叔瑾對他的防備,已明顯到讓清露都有感覺了嗎?!
西南氣候總體說來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溫暖干燥,多山,物產豐富,最南部和東南一樣,農作物能達到一年三熟……
當然了,這里蚊蟲和瘴氣什么的也多,所以盡管風景秀麗,但清露也是不敢讓公叔寧在此多待的,偏生,清露兩輩子都沒在這個地區生活過,對很多東西都不了解,她因此才變得特別忙碌。
幸好,清露的目標明確,就是研究各種特色吃食,再加上程一針這個吃貨的幫助,以及西南和京城都大致屬于南方的優勢,倒也忙得過來。
“木耳黃花菜筍干泡菜干蕨菜刺梨干餌塊糌粑粑粑……”清露念念有詞,睿兒忍不住吸了吸口水。
清露停下話頭,問程一針和隨身帶來的廚子,“怎么樣,我還有落下的沒?”
眾人皆搖頭。
清露又問,“那咱們新近研究出來的那些烹飪之法,還有沒有需要添補的?!”
廚子再次瀏覽了一下手中的單子,搖頭道,“沒有!”
“好吧!”清露坐下來,開始給潘凌峰的正妻寫信。
這封信相當長,與其說是一封信,還不如說是一份食譜總匯,都是西北需要,西南特產,又便于長期保存和運輸的東西。
同時,在這封信中,清露還強烈建議潘家組織商隊和西北互通有無,因過于急切,語氣中已隱隱帶上了一絲威脅的意味。
災民的出現,在有利于秦家村長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一個困難,那就是今年秋收,東北能運到西北的糧食,不如預計的那么多了,今年災民到達,明年開荒,要等到后年,才能在糧食產量上有一個大的提高。
那么,今年和明年這兩年,秦懷恩怎么辦?
清露的意思是,“有官兒大家一起做,那么有困難大家也該一起解決!”現在潘凌峰乃至整個潘家的命運,都和秦懷恩綁到同一條戰船上了,那么潘家絕對有義務幫助秦懷恩。
況且,無論是秦懷恩還是清露,也需要安平侯府的力量,這是清露的私心,也是現實的無奈!
這封信,很快被潘夫人交到了潘凌峰母親的手上,接著又到了安平侯也就是潘家現任的當家人,潘凌峰的父親手上。
對潘家來說,這是個艱難的選擇,這意味著,潘家要不要放棄他們奉行了幾十年的低調做人的原則,也代表著,他們將承受做出相反決定,帶來的種種風險,不是一個人的風險,而是整個家族的風險。
本書來自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