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節加更沈田的小私心
類別:女生頻道作者:夜葳蕤書名:
加更感謝書友青青子衿的打賞。
秦懷恩卻笑了,“我倒是覺得,你這房子蓋的地界蠻好的,回頭跟那些來的人說,他們若是愿意,就把家都搬過來吧!”豪氣地一揮手,“我決定了,來年開春就開荒,把這片地都開出來,一準兒全是上等田,咱都種麥子!”
沈田蓋房子的這個地方,粗粗一是依山傍水,東南面有連綿不絕的山脈,還有從山上流下來的三條河汊子,只是,它既不屬于沈田的村子,也不屬于山竄子原來的那個村子,不僅如此,它離著山還挺遠,步行到山腳下的話,怎么也得兩個來時辰,快趕上去最近的鎮子的距離了,離著河也不近,指著從河中取水的話,相當不方便。
總體說來,是什么地方都不靠著,就是孤零零地懸在外面的一幢房子。
幸好是這房子大,住在里面的人也多,不然的話,就這樣的房子,蓋好了都沒人敢住——一旦有事兒,沒人幫忙,還會有野獸的襲擊,也很孤單。
但這房子就有一個好處,四面全是空地,若是開荒出來,在這里建個村子,一點問題都沒有,而且這村子的規模還小不了,真要建成了估計都能趕上雙嶺村大了。
沈田一聽秦懷恩的話,也笑了,“秦爺,只要您愿意出這筆銀子,這事兒一準兒成了,也只有您有這眼界兒,有這實力,到時候,咱們這村子就叫‘秦家村’……”臉上的興奮和激動,簡直要噴出來一樣。
沈田明白,只要有了田地,就不怕沒人來,畢竟,大家不管選擇住在哪里,都是為了過上好日子,若不然,他們的祖輩,也不會背井離鄉來到這里的。
“你這小子,倒是個會算計的。”秦懷恩也很高興,有了開荒種地這件事,那些留下來的人就有了營生,哪怕他明年開春離開了,也能過上安安穩穩的好日子,和他一路同行的人,便無后顧之憂。
沈田秦懷恩的臉色,“我這不也是沒辦法嘛,”又想起一件事來,“秦爺,你也不比我大多少啊!”沈田今年也二十歲了,去年剛娶的媳婦兒,“怎么說起話來,這么老氣橫秋的?”
這個問題,秦懷恩無法回答,正常計算的話,他今年不過才二十三歲,尤其是經過清露的教導,細心養護皮膚后,面容也就是十**歲的樣子。
可若是將前世的經歷也算上,他都年過半百了,心境自然不同,言談之間不由自主地就帶了出來,這也是秦懷恩總是沉默寡言的原因,他跟身邊的這些人沒什么共同語言,更怕一個不留神顯示出什么奇異之處來。
只有清露,無論他怎樣,似乎都是正常的,讓他永遠能夠那般放松,仔細算來,在他歷經兩世的生命中,他們耳鬢廝磨的日子,還不到兩年,卻讓他覺得那樣的幸福值得他付出生生世世。
秦懷恩狠狠地閉了一下眼睛,有些事兒有些人不能想,只要一想,他就容易發瘋,恨不得什么都不做了,立刻趕到清露身邊,帶她離開,天高地闊,這世間總有他們的容身之地……
秦懷恩再睜開眼睛時,面容已恢復了平靜,又面前這一眼望不到頭的肥沃土地,不,他不能那樣的,為了清露這一世擁有完滿的幸福,他現在必須像個真正的男人那樣,打起精神來,努力做事兒。
“這得有多少畝地啊——”秦懷恩輕聲感嘆道。
沈田咽了口唾沫,他不知道自己方才說錯了什么,秦懷恩那一瞬間的悲哀,還是讓他若有所感,見秦懷恩將話題又繞回到了開荒,不由松了一口氣,在心中暗暗決定,往后在秦懷恩面前再不亂講話了。
“我是這么想的,秦爺,”沈田小心翼翼地說,“咱們這些人,家里有良田的不多,能開出一畝來,也是好的,現在有了秦爺那句話,能開出來多少算多少唄!”說來說去,這件事還得恩的投入和號召力。
秦懷恩點了點頭,沒說話,心里已盤算開了。
開荒投入還是挺高的,主要問題在于,本朝律例,開荒不免稅。
開荒和平常的種地可不一樣,不僅在頭一年要付出幾倍的辛苦,最主要的是在頭幾年,荒地的收成還很低,哪怕是肥沃的荒地吧,也比不上中等田。
尤其是東北地區,農耕期很短,這么說吧,明天開春開始開荒的話,當年地里肯定什么都不產,從三月到**月間就是白忙活啊,還幾乎沒有農閑的時間。
等到第二年,好了,官府來量田定稅了,就算收成不好,也還是按照肥沃程度來制定田地的等級收稅,賠錢是一定的,第三年的話,才能持平或者略有盈余。
這樣一連三年的投入,可不是什么人都能投得起的,不是有那么句話嗎,“別耽誤窮人的功夫”,因為窮人的功夫兒是用來賺全家人的口糧的,別說三年了,就是一年沒有收入,也能餓死幾口子,去年的災年就是最好的例子。
哪怕是有錢人,也沒必要費這個勁兒,有這三年的投入,都夠花銀子買地了,何必費這個功夫兒呢?!
所以沈田才說,只有秦懷恩才有這個眼界和實力。
其實沈田也是有私心的,就像所有決定追隨秦懷恩的人一樣,沈田也堅信跟著秦懷恩一定會有好日子過,只不過沈田采取了和旁人不太一樣的做法,他打算用這種方式將秦懷恩留下來。
沈田成功過了,盡管最后的結果,和他想像的有些出入,但秦家村還是建立了起來,并且發展得十分蓬勃,并給了秦懷恩很多幫助,最終達到了清露所說的“雙贏”的效果。
對于開荒,以往秦懷恩并沒在這方面兒多想,更不會去算計這樣是不是劃算,一個是這種事兒離他比較遙遠,一個是很多事約定俗成之后,就在人們的腦海中形成了慣性,沒人會去想它合理不合理。
本書來自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