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女生頻道作者:夜葳蕤書名:
秦大川是沒說謊,但他也沒說,從小他就教育秦懷禮,風流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甚至不能算是毛病,并且一直“以身作則”。.
而秦懷禮無論是得了“臟病”還是失去了做男人的功能,都是拜秦懷仁所賜:秦懷仁趁著家里出租房子的便利,故意找了個得病的窯姐兒勾引秦懷禮,為的就是不讓秦懷禮按時參加科考,以免秦大川有了依靠,或是被有出息的秦懷禮奪了他原本“應得”的家產,前幾天又趁著秦懷禮病弱,將秦懷禮硬生生地打廢了……
對這一切心知肚明的秦大川,因已沒了懲治秦懷仁的能力,只想著緊緊抓住秦懷禮的這個“把柄”,讓秦懷禮從今而后“順從”起來,成為一個“二十四孝”的好兒子,這樣,他的醫藥銀子也不算白花了。
卻沒想想,秦懷禮是種什么心情。
人有臉樹有皮,有秦大川這樣不擇手段的狠毒父親,秦懷禮最羞于見人的隱私,被拿出來當眾談論,對秦懷禮來說,過這樣生不如死的日子,還不如一頭撞死來得更有尊嚴些。
可秦懷禮的這種想法兒,一向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秦大川,是不能理解的。
因為打翻了秦大川的藥,秦懷禮除了又受了一頓暴打外,還被秦大川用同樣“打翻”了兩副藥的方式,進行了報復,這下子,秦懷禮徹底起不了炕了。
秦大川見秦懷禮都這樣兒了,還不肯服軟認錯兒,又開始不給秦懷禮飯吃。
為了省銀子,秦大川本來就只繳了他一個人的飯錢,不過是隨便給秦懷禮點兒吃的罷了,現在是連口水都不給他喝了。
此外,為了懲罰一直“執迷不悟”的秦懷禮,秦大川還一次又一次地動用他對付秦懷禮的唯一“法寶”——動不動就在鏢局的院子里,將秦懷禮做的“好事”和現在的“情況”大聲宣講叫罵一頓。
秦懷禮越發心如死灰。
在秦大川這樣的“照顧”下,等到十一月初鏢局出發時,吃完了所有藥的秦懷禮,身體不僅沒見好轉,反倒比剛來鏢局時還差。
秦大川的身體倒是好了不少——他按時吃藥吃飽穿暖還不時地打罵一頓秦懷禮做為“運動”,主要是他現在已沒了召妓的機會,身體自然就得到了“休養”。
原本夏季時半個月就能走到的路,因季節緣故走了差不多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怕秦懷禮死在半路上不好交差,鏢局的人索性將秦懷禮和秦大川分開了,就算秦大川不給秦懷禮繳飯錢,鏢局的人也會給秦懷禮弄點吃的,反正秦懷禮吃得很少,還不挑嘴。
等到將這父子兩個送到地方后,鏢局的人都長出了一口氣。
臘月初一,巳時初(上午九點),山上秦家的正堂中坐滿了人,桌凳還是按照清露第一次在山上組織議事會議時擺放的:中間是用一排八仙桌拼成的長條桌兒,兩旁是條凳,然后按照這樣的方式左右輻射出去……
里正坐在中間的主位上,左手邊是村長,右手邊是秦懷恩和清露,清露的另外一邊坐著睿兒——今天是學堂的沐休日,不僅睿兒來了,秦家小廝和其他下人也全都到場了。
清露既然要培養人,就要全范圍地培養,讓自家下人全都能獨擋一面兒,對睿兒更是要從方方面面教育。
除了自家人外,大大的正廳里還黑壓壓地坐了不少的人,雙嶺村每家都出了一個主事的人,加起來共用三百多個,也就山上的這個正廳才能坐得下,不然的話,這次議事會議就在村里剛修好的祠堂里舉行了,要知道,新修的村里祠堂也是很不錯的,就是沒有這么多的桌凳。
今天之所以人來得這么齊全,是要商量一件對整個村子來說都很重要的事兒:關于明年佃地的問題。
里正說完了議事的主題后,就將主動權交給了秦懷恩,即便在雙嶺村中,山上秦家依然是最大的地主。
秦懷恩的話照例簡短,“我估摸著,明年的年景不錯,從明年開始我們家就不收油菜籽了,我家佃地的租子帶稅七成,平斗收糧,還能幫著鄉親們代賣糧食,俱是平斗。”
對此,大家并不感到意外,少收一成的租子,是秦懷恩和清露早就商量好的,他們不能收得太少,因為還涉及到其他的地主,也不能收得太多,因為想讓利給同村的鄉民們,而這些消息,他們早就悄悄地放了出去,就是他們的為人,通過這一年半的時間,大家也都了解了。
在秦懷恩之后,雙嶺村的地主們也頒布了同樣的條件,清露加上了一句,“話是這么說著,租子可以晚交,如果開春時有了什么變故,這租地的契約就不作數了,就算是交了租子的,我也可以退給大家。”盡管明知明年不是災年了,但清露還是要給大家吃一顆“定心丸”,也不愿意讓秦懷恩的未卜先知表現得太過明顯。
眾人皆點頭,其他的地主也認同了清露的說法兒。
條件說完了,怎么分租土地,卻依舊是挺麻煩的,因為村子大了,路有遠近,地和人口更是多了不少。
為此,里正和村長提前做了不少的準備工作,而清露更是給了非常好的建議,就是在雙嶺村之間本著自愿的原則,轉移人口。
小嶺村的人口密度比較大,大嶺村則相反,這就造成了大嶺村宅基地多,小嶺村卻有銀子也住不上大房子的狀況。
好在,小嶺村當初買地時,有不少的人是在大嶺村買的,山上秦家又在兩村合并后,一直展示出一視同仁的態度,讓小嶺村人對搬到大嶺村去建更大的宅子,離自家土地更近更方便管理,只有歡喜,沒有排斥。
很快,經過一層層的落實和不斷協商后,明年的土地就都佃完了,不是山上一家的,而是雙嶺村全村需要佃的地都安排好了。
本書來自
看過《》的書友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