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秋第1234章 “天圓地平,中國居中"的世界觀崩塌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崇禎十七年秋 >>崇禎十七年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234章 “天圓地平,中國居中"的世界觀崩塌上

第1234章 “天圓地平,中國居中"的世界觀崩塌上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02日  作者:話凄涼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話凄涼 | 崇禎十七年秋 
第1234章“天圓地平,中國居中"的世界觀崩塌上

小說:

作者:話凄涼

類別:兩宋元明

皇城,洪武門外。

一眾馬車,停在城門前的廣場上,穿著紫色公服,纏著玉帶,帶著烏沙帽,伸出兩根帽翅的大臣們,從轎中下來,手里捧著笏板,魚貫進入宮城。

另一邊騎馬的武將們,也紛紛下馬,陸陸續續的聚集到了洪武門外,然后三五成群的進入宮城。

天子移駕北京之后,皇城就給楚王監國讓了出來,不過王彥還是住在楚王府內,并沒有住在宮城,只是借了幾座大殿,來處理國事,舉行盛大的典禮。

今日是王彥監國以來召集的第一次大朝,在京五品以上的文武都要參與,因為人數眾多,便只能在宮中大殿舉行。

為了避嫌,王彥已經讓人撤走了三大殿內的許多東西,并且也更改了殿名。

今日召見之所,乃是講武殿,聽著名字就能猜出議事的大概內容。

“恭喜戴國公!”講武殿前,已經早早等候著的數名官員,見戴之藩走了過來,不禁拱手行禮。

戴之藩被封為廣陵王,已是鐵板釘釘的事情,據說冊封的赦書,早到了禮部,只等吉日下發。

封王是無上的榮耀,他現在走到哪里自然都是焦點,都是眾人議論的中心。

聽見聲音,在場的官員都向臺階下望去,便見一身緋袍,胸前繡著麒麟補子的戴之藩,同幾位武將走來,于是也忙拱手行禮。

戴之藩上得前來,卻沒有志得意滿,忙笑著給四方回禮,寒暄道,“諸位閣部、同僚,來得好早。”

在場的官員,許多級別都比他低,況且他是要封王的人,因此大家見他這么客氣,心中都比較舒服。

這時錢謙益微微一笑,“大都督知道監國召集我們過來,是為了什么嗎?”

“據說是南洋那邊的事,只是不知道監國為何如此興師重重!”戴之藩知道一些,聽說南洋的事情比較棘手,不過大明的威脅,歷代中原王朝的威脅,都是來自北面,他覺得南洋的問題,沒必要特意召開大朝來討論。

旁邊有幾名大臣也是這個意見,西夷在南洋挑事,發兵滅了就行,大明連滿清都擊敗了,還怕誰不成?

這時大臣們基本已經到齊,他們正交談著,侍衛從講武殿里出來,宣眾大臣入殿。

當下幾位閣老就在殿外組織,兩百余位文武官員,按著官銜和部別,在大殿外先排好了隊形,紅袍在前,青袍在后,然后魚貫入殿。

殿內王彥高居監國大位之上,大殿中間一副巨大的萬國圖,直接鋪在地板上,眾文武魚貫地行至殿中,行禮拜見,高呼監國。

“免禮吧!”王彥輕聲說道,待文武在大殿兩側站好,繼續說道:“今日召集眾卿前來,是商議南洋之事!”

王彥一邊說話,一邊向下打量,“南洋的事情,想必大家都聽說了一些。朝廷得到的最新軍報中,荷蘭人與西班牙人已經結盟,并且聯合了南洋的馬六甲、馬薩卡、奧里薩等國,唆使勃固、真臘、暹羅等國一起進攻占城。幸真臘王心向我朝,托我朝商人給朝廷通報,才讓孤意識到南洋的事情不簡單!”

明朝推行新的藩屬國策之后,不在像以前那樣,只要進貢就是藩屬。現在藩屬除了進貢,還必須用大明的年號、律令,禮制上不能有任何逾越,而外交權力收歸宗主國,而大明則對藩屬國提供保護。

這種新的朝貢體系,要求藩屬放棄許多主權,換取大明的承認和保護,有些藩屬能夠接受,有些卻不愿意失去主權。

此前大多數藩屬來進貢,除了仰慕中國之外,主要是為了朝貢貿易獲得賞賜,明朝廢除之前的政策之后,除了安南、廣南、高平、琉球、朝鮮五國正式確定了藩屬關系外,南洋的幾個蘇丹國被荷蘭控制已經斷絕了往來,而夾在這些蘇丹國與廣南三國之間的勃固、真臘、暹羅則處于搖擺的狀態。

荷蘭對這三國進行拉攏,不過真臘顯然不想招惹大明,所以將消息傳給了明朝,以免一旦開戰,被牽連到戰火之中。

說著王彥從監國的寶座上起身,然后一步步走到大殿中央,直接腳踩在那副巨大的萬國圖上。“相信諸位也與孤一樣疑惑,這些西夷到底有什么能力,居然數十年間就控制了南洋的商路,為何能在南洋興風作浪,還屢次撕毀與我朝的協議,不將我朝放在眼中,他們到底有什么本事,又來自何處,敢挑戰我大明?”

殿內眾多官員,不禁小聲議論起來,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還真沒想過這些問題。

這是長久以來,天·朝大國的觀念深入人心,大明就是世界的中心,大臣們對周邊不怎么感興趣。

當然這種觀念的行成也不能怪大臣們,這是幾千年來整個文明領先世界,形成的優越之感,是不能不免的,并不是突然出現。

這跟白人形成的傲慢是一樣的,中國牛了幾千年,怎么可能沒有大國心態。

再者,兩百年前,大明也出去看過,轉了一圈發現,沒有一個能打的,并沒有發現一個值得大明學習的存在,都是些野人的地,明朝對于這些落后的存在,自然看不上,也就不會過多的關注外面的世界。

周圍的大臣們確實有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問題,或者只是知道一個大概而已,王彥的話引起了他們的興趣,不少人的目光就都向王彥腳下的地圖看來。

這副地圖是王彥讓工部的畫師,按著比例將萬國圖放大之后,繪制在白布上拼接出來,長有近三丈,寬有兩丈,可以說是大明最大的地圖,不過因為趕制的關系,圖案并非特別精致,只是有大概的輪廓而已。

萬國圖很早就有了,可是這么大的萬國圖,還真的第一次看見,不少人瞧見了大明的位置之后,便驚愕起天下居然如此之大起來,同王彥第一次觀圖感受幾乎一樣。

王彥掃視了眾人一眼,接著說道:“兵法上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我們現在卻連荷蘭、西班牙是什么都不太清楚。今天孤就與諸位一起來了解一下,看看這些極西來的敵人,為何敢屢次三番,冒犯我大明!”

“還請監國教導!”當下殿上的眾臣便齊齊作揖一禮。

王彥擺了擺手,“這事孤也說不清楚,但是孤找到了能說清楚的人來,孤與你們一起聽聽!”

說著王彥站在地圖的中央,那里是大明的位置,他手指腳下,笑道,“這里,諸位都知道是哪兒吧!”他見眾人點了點頭,便開口說道:“柏侍郎,你給諸位說下,荷蘭和西班牙在哪里,他們又是怎么不遠萬里過來的!”

柏應理是在明朝的傳教士,王彥在廣東時就與他熟悉。王彥以允許傳教和資助他建造一座教堂為條件,讓柏應理幫助招募一批葡萄牙人,為大明鑄造火器,后來又讓他同黃宗羲一起,翻譯了不少西方書籍,同時也將大明的書籍翻譯成了拉丁文和法語。

他在對中國典籍的翻譯過程中,對于中國的文化產生了更為濃厚的興趣,特別是對理學的諸多關點十分贊同。但對于王彥推崇的心學卻比較反感。

這是由他的立場來決定的,他是耶穌會的傳教士,所以首先必須對教宗足夠忠誠。因此他們在西方宗教改革中站在教皇一邊,很多都是苦修士,反對新教徒的宗教改革。

西方的宗教改革中,提出人人都可以通多信仰來與上帝交流,不需要教會這個中間媒介,而心學提出不需要理學家提出的條條框框,向自己內心求圣,這都是一個去中間化的改革和思想解放。

柏應理做為教宗的忠實信徒,天主教會的傳教士,他對于心學自然不喜,反而狠看重理學中“存天理,滅人欲”的思想。

朱夫子說,“飲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他可以將“存天理”解釋為上帝定下的,教導的,而“滅人欲”,就是去惡,克己省身,這很符合一個苦修士的價值觀。

另外理學中認為“三綱五常”是永恒不變的“天理”,“君臣有君臣之禮,父子有父子之禮;父安父之分,子安子之分,君安君之分,臣安臣之分。”也受到了柏應理的認可。因為教會本身就是個等級森嚴的組織,教皇更是說一不二,待主發聲的存在。

王彥對這位傳教士的信仰和思想,并不感興趣,他內心有自己所信仰的思想,他只在意這些西人的技藝。

文明包括很多方面,思想、人文、科技、藝術、天文、地理等等。每個文明在這些方面,長短不一,像瑪雅人的天文和歷法發達到令人驚嘆的地步,但是卻連個車輪都沒發明出來,西方的文明在這些方面也是有長有短,而他們讓王彥感興趣的長處只有科技而已。


上一章  |  崇禎十七年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