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9.
729.
作者:
“喵”
玲玲畢竟是個孩子,見到大花貓便生起了童心,彎著小爪子齜牙咧嘴,假扮出一副貓咪的樣子,想要逗逗它。
然并卵,那黃貓依舊是瞎了一樣,眼皮子都不帶眨一下。
除了這只怪貓,天空之上,正有一片鳥群剛要筆直的飛過,哪知……
卻在臨近村落的關頭,突然兜了一個大圈子,繞著飛遠了!
逃竄的速度那叫一個快,仿佛遇見了多么恐怖的事情一般!
“哇靠,大兄弟,變種了?!“
這時,跟著進了小院的司機,目睹到這一幕,乍一下猝不及防的跳了個老高!而后,又神神叨叨的指著墻角,匪夷所思的大叫起來!
我無奈的順勢看了過去,靠……
視野中,那墻角邊搭著一個雞圈,雞圈中有幾只長著紅雞冠的老公雞,此刻正雙目無神的匍匐在窩里……孵著雞蛋!
沒錯,從我們這個角度,還能清除的看到幾個圓滾滾,還帶著雞血的雞蛋,被它們壓在身下!
尼瑪啊,公雞當奶爸呢?
這奇葩的畫面饒是妖神大姐都咋舌不已,而我想了片刻,緩緩的呢喃道:
“小孩不哭,昆蟲遁地,雞不鳴狗不叫,貓不上樹驢不打滾,五鬼絕命。”
這句話,其實是古時候民間流傳下來的一句道語。
聽上去亂七八糟沒啥邏輯,實際上很好理解。
意思就是在這一帶有機邪出沒,殺光了這里的所有人,并且在殺死之后,把魂魄也通通帶走了,徹底趕盡殺絕。
所以才會將這些雞啊,鴨啊狗之類的家禽全部嚇傻,導致出現了眼前這種情況。
動物也有生命有腦子,會害怕也是情理之中。
我現在也沒心思搗鼓這些家禽,又打量了一番,確認沒有其他的異常,便背好趙詩詩,進了小院的主屋之中。
房間不大,床都是土炕式的那種,更沒有鋪什么軟墊棉絮,看得出這一家人的生前的家境并不寬裕。
饒是如此都愿意主動留趕尸爺孫倆留宿,難怪趕尸老人對他們的死會如此上心。
我拍了拍床上的灰塵,小心把趙詩詩放好,而后簡單的收拾起來,不出意外,今天就要在此處過夜。
“王子哥哥,你快看你快看,這里有本書?”
這時,進了側房的玲玲,突然驚異的小跑過來,歪著腦袋將手上一本藍皮底,紙張泛黃的冊子沖我晃了晃,小臉蛋上寫滿了不解。
虬神村手札?
上面的字都有些模糊了,我瞇著眼看了片刻,斷斷續續的念了出來。
“虬神?什么是虬神呀王子哥哥,玲玲語文是數學老師教的,看不懂這些字!”小玲玲好奇不已,一個勁拽我衣服。
我暈,被這小妮子雷的不輕,一把抱穩她,開始緩緩翻閱起來。
不料,手札內的記載,瞪時讓我們為之色變!
相傳……
在數千年前,這個存在的祖先們,曾經遭遇到了很嚴重的蛇災。
蛇生性兇殘,且往往都帶著劇毒,它們不僅糟蹋村中的莊稼作物,還時常嘶咬村民們的飼養的家禽,一度導致當時村里上上下下收成全無!
肚子吃不飽,民不聊生,村民們為此想了無數的辦法,可都沒起到什么效果,依舊無法消滅這些大蛇。
最終,蛇災徹底泛濫,餓死了許多人。
有一些村民,不得不遷徙到其他村子里去,茍且求生。
后來有一天的傍晚,天上雷聲大作,暴雨滂沱,不知是誰先發現的,在稻田之間,有一只氣色的花斑巨獸,正不斷的穿梭!
它張大著巨口,一口一個,吃了不少藏匿在田野間的毒蛇!
都是些淳樸的村民,哪見過如此駭然的景象?
當即是又驚又喜啊,驚的是,這只花斑巨獸,居然足足的有三四米長,渾身亮晶晶的鱗片猙獰可怖,羊身人面,虎齒人手,很是驚悚,完全顛覆了村民們的認知,也不知道會不會害人?
喜的是,這頭巨獸滅掉了這么多棘手的毒蛇,莊稼不會被糟蹋了,家禽也不會被吃掉了,這意味著村子里上上下下,又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村民們連夜聚集商討,后來,在村長的帶領下,他們暫時克服了恐懼,一個個拿著家中僅剩的糧食,尋到了田邊,跪拜這頭巨獸。
并當場起誓,只要巨獸不侵犯村子,就為他鑄造雕像,建造廟宇,終年累月,不斷以香火來供奉于它……
“居然還有這種事!這巨獸多半是妖,供奉它,荒謬,荒謬啊!”趕尸老人臉色憋的通紅,明顯氣得不輕。
我沒說話,繼續看著這泛黃的手札,司機這回倒是學乖了,主動當起了‘護衛’,在房間里走來走去,小心謹慎的四處查看。
也不知是那巨獸真的聽懂了村民們的承諾,還是本就無心侵犯村子,竟是在消滅光那些毒蛇后,晃晃悠悠的跳進了村尾的一口枯井之中!
才九月間,就開始冬眠了起來。
“冬眠?”
我有些無語,還特么春困呢!那大家伙,擺明就是修煉去了!
趕尸老人反正是面色愈發的不對勁,甚至懷疑起前幾日的屠村之夜,會不會就與這巨獸有關?
一邊想著,一邊不安的偏過頭,看了眼空空蕩蕩的村子。
后來,那些村民算是言而有信,真的在枯井邊,建造了一座專門供奉巨獸的廟宇,全村人還根據那巨獸磅礴的模樣,給它起了個名字——虬神。
甚至,還順道著將整個村名,都改為了虬神村。
在古時候,虬這個字象征著霸道,不凡,村民們這是把希望都寄托在了它的身上。
并且,為了仿便于日后虬神從枯井中出入,他們還特意在井口上,留了一個一米寬的通道,十分周到。
也不知是否真的有效,總之,那之后連續很多年,雖然每到收成的梅雨季節,村間就會出現很多各式的毒蛇,但好在有虬神在,村子的收成一年高過一年,再也沒有人死于饑荒。
如此,相安無事的度過了千余年之久。
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