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遠一愣,沒想到陳楓立即提出了要求。不過,他很大度地說:“自然可以。不過……”茗遠接著就闡釋了自己為何如此大度的原因,“藏經閣內的經書都布有禁制,不僅無法帶出,也無法抄閱。每本經書的第一頁如果無法領悟,就翻不開第二頁。這是金嘆和光虛兩位祖師設置的禁止,就算是貧僧有心幫你,也無能為力。而且,無論如何,貧僧都不能壞了寺里的規矩。”
陳楓倒是毫無芥蒂,只是好奇:“竟有這般玄妙?”
茗遠道:“施主可隨貧僧前去一觀。”說完前面引路。
陳楓隨著茗遠進入了藏經閣,自然沒有僧人進來阻礙。
在藏經閣一樓最中間,書有“明心見性”四個大字。茗遠突然停身說道:“其實,本寺金嘆祖師曾經說過,藏經閣藏書雖多,卻不過四字。施主可知這四字何解?”
陳楓對于佛經幾乎沒有任何接觸,雖然粗通文墨,但是造詣卻沒有,當下只能盡力論述:“‘明心見性’這四個字說的應該是最高境界吧?做事做人的最高境界。”
茗遠點頭回應道:“施主所言雖然粗糙,但是卻也合適。《壇經》載,慧能圓寂時告誡弟子說,‘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旨。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明心見性這一法門不僅是禪宗南宗的核心,也是佛教各宗各派的共法。佛家一切經論法門,最終目的無不是為了讓人明心見性,從而證認本來面目,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陳楓一挺,腦袋就打了,卻只好點點頭回應。茗遠此人不僅嗜茶,也是位佛學專家,當即滔滔不絕說:“儒家講見性成圣,佛教見性成佛。二者形式雖殊,心性學說則一致。明心見性還可以縮減為兩個字,明心即是見性,見性即是明心。性即心也,是人與萬物宇宙共同的本體,或曰最高的終極存在,相當于佛家所謂真如、如來藏、本來面目等……”
聽到如此綿密的話,陳楓累得滿頭是汗。
茗遠卻說:“施主如果連貧僧這段話都無法領悟,來此藏經閣估計也難有太大收獲。”
陳楓尷尬一笑:“在下就算來開開眼界吧。如此,就不有勞大師了,在下可以自行在此翻閱。”
茗遠也知道,陳楓在這藏經閣中不會有什么意外,也生不出什么意外,當即離開。
看到茗遠走開,陳楓苦笑一下。聽了茗遠這一大套理論,陳楓此時對于自己在藏書樓能否有所收獲已經沒有什么信心。畢竟,佛學委實高深難懂,自己很難明白。但是,入寶山空手而回又確實太可惜,陳楓只好暗自鼓勵自己嘗試一番。
藏經閣內的經書很多,給人一種浩如煙海的感覺。
陳楓走在書架之中瀏覽,可以感受到這些書籍上傳來的秘力波動。這是整個藏經閣設有秘陣的原因。這些秘陣不僅能夠保護秘笈和經書,而且還能阻隔塵埃。
陳楓不由感慨,就是金光寺這樣一個沒落的門都有如此傳承,若是那些大宗,甚至是教,其內部的資源會是多么豐富!
隨后翻閱了幾本書,陳楓發現其中有佛經,有秘笈,有些介于二者之間,言語極為含糊,根本就摸不透其中蘊含的奧義。上面記載的都是如下這些文字:
“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愿,生彼國土。”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陳楓讀了很多遍,覺得一頭霧水。在陳楓第一頁的文字無法悟通的情況下,果然翻不開第二頁,仿佛除了第一頁之外的整本書都被粘住了一般。
轉了很久,陳楓還納悶為何這里沒有其余金光寺的弟子前來閱讀。后來突然想到金光寺弟子六十年不能修煉的禁令,才知道他們為什么不來這里。這里只是第一層,寺里的住持和長老佛法精深,也不會看這些極為普遍的佛經和秘笈。
這藏經閣的第一層,竟然是很久沒有人來過了。
就這樣漫無目的的游逛,陳楓來到一個角落里,看到一本泛黃的薄薄的小冊子,大概也就兩三頁的樣子。陳楓打開之后,只見第一頁寫著:“知天者,知天之幾也……以幾遠害者,長生之道也。”
陳楓再一次搖了搖頭。這段文字看起來和之前文字不同,但一樣極為深奧。就在陳楓想要合上小冊子離開時,懷中的諸天星月珠突然傳來絲絲涼意,隨即陳楓的腦海中突然仿佛多出了一些東西似的,愈發清明起來。
陳楓放佛是一個學語的嬰兒一般,嘴里默念出這樣的內容:“幾者動之微。事物變化之初,會呈隱微之態。若能及時采取規避措施,乃是為人機警之表現。重明哲,方能長于遠害,見時局不利則可全身而退,不作無謂之犧牲。”
陳楓有些吃驚,自己何時懂得了這般道理?陳楓摸了摸諸天星月珠,實在想不明白這顆珠子為何能夠傳遞出這些訊息。畢竟,傳輸靈氣還能解釋,傳遞訊息則是有靈智之物才具備的能力。
陳楓隨手翻了一下,第二頁竟然也被陳楓打開了。上面只有一句話:“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也許是有了第一頁文字的領悟,陳楓突然覺得眼前的典籍簡單了起來。當今大多數凡人和秘者只慕長生,哪有幾個去思考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