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馭大明第386章 風波驟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權馭大明 >>權馭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386章 風波驟起

第386章 風波驟起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1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權馭大明 

類別:

作者:書名:

果然,李宏宇的擔憂很快成為了現實,當萬歷皇帝的靈柩移至觀德殿后,禮科左給事中楊漣率先向福王發難,上疏給鄭貴妃要鄭貴妃讓已然盡孝的福王回封地就藩,以安國本。

隨著楊漣的這道奏疏,京城東林黨一派的官員們紛紛給鄭貴妃上疏,讓福王回自己的封地。

實際上,福王進京的時候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他說奉了萬歷皇帝的詔令前來,可京城文武百官沒人知道這件事情。

不過,除了太子外沒人有資格查看福王口中所稱的詔令,而太子又不想在萬歷皇帝大喪期間惹出什么是非來,同時也是顧及兄弟之間的情誼,自然也就沒有提及此事。

如今木已成舟,朝堂上的官員們唯有接受福王奉詔進京的說法,那些支持太子的官員們只能想辦法讓福王離京,以確保太子一承大統。

隨著東林黨在太子和福王爭位一事上拔得了頭籌,楚黨、浙黨和齊黨等派系的官員也不甘示弱,相繼上疏給鄭貴妃讓福王離京,再怎么說太子占據著正統的地位,他們要是不發聲的話會被外界鄙夷。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福王處于不利的境地,但既然有人支持太子那么必定有人以福王馬首是瞻,官場上從來不缺那種抓住機會拼命往上爬的人。

因此,投靠了福王的文官很快就予以了反擊,也給鄭貴妃上疏,認為福王對萬歷皇帝的孝道之深天地可鑒,應該成全福王對萬歷皇帝盡最后的孝道,貿然讓福王離京有罔人倫。

不僅如此,這些文官還引經據典,認為福王應該等新帝登基后再行離京,既是盡了君臣之誼,也是敘了兄弟之情。

與支持太子的文官相比,投靠福王的文官零零散散來自朝中的各個派系,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齊楚浙三黨中都有人為福王說話。

對于古代的官員,尤其是明朝的官員把名譽看得至關重要,永樂皇帝登基時殺了不少不肯奉其為皇家正統的文官就是最好的一個明證,方孝孺更是史無前例地被誅了十族。

可是話又說回來了,真的到了生死關頭的時候生命往往比名譽重要,雖然有靖難之役后雖然有不少忠于建文帝的文官永樂皇帝殺了,但更多的文官知趣地選擇了臣服。

在投靠福王的那些文官中,領頭的人是李宏宇的老相識,都察院貴州道御史張翰,曾經想要阻止李宏宇查迎春閣結果遭到了李宏宇堅決回擊,最后灰溜溜地離開。

明朝中后期,以翰林、御史和給事中為首的言官成為了朝廷的主導力量,因為擁有督察百官的大權,故而對朝政有著巨大的影響力,甚至可以對六部堂官和內閣閣員施加壓力。

這也是為何萬歷皇帝不喜歡言官的原因,言官除了在朝廷上的派系爭斗中呼風喚雨外很少在國家的政務中有所建樹。

因此,萬歷皇帝后來故意不補除了翰林以外的言官的官缺,使得御史和給事中的人數空缺了近一半,他的耳根子隨之也清凈了不少。

其實不僅言官,這也是明朝文官的一個通病,大明的文官通常精于空談和內斗而疏于實干,重名譽而輕民生。

正是因為言官在朝堂上是各派系爭斗的急先鋒,所以這次的福王事件自然是由言官開頭。

而那些位高權重的里六部堂官等大員反而一個個陷入了沉默中,對此事閉口不語,他們與那些言官不同一言一行對朝局影響甚重,故而無法像那些言官那樣只逞一時口舌之快。

相對于文官集團各派系官員在太子和福王之間鮮明的態度而言,勛貴集團則一派沉寂,沒有任何一個勛貴愿意在這件事情中當出頭鳥。

跟文官集團不同,勛貴集團雖然在朝中政務中被文官集團死死壓制住,導致在朝堂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弱,但他們手握兵權,故而在改朝換代這種國之重事上的話語權高過那些舞文弄墨的文官們。

所以,勛貴集團的勛貴們不會輕易表露在太子和福王奪嫡一事中如何站隊,一旦他們表明了態度那么就意味著軍事沖突已經為時不遠。

另外,與文官集團不同的是勛貴集團內部等級森嚴,這種站隊的事情通常由勛貴集團中各派系的首領發聲,不像文官集團那樣無論官職大小都能發表看法。

李宏宇冷眼旁觀著朝堂上發生的一幕幕,密切關注勛貴集團勛貴們的動向,對于奪嫡一事文官集團鬧得再兇也無濟于事,這事兒關鍵還是要看勛貴集團的態度,確切說是看英國公張惟賢等數個執掌京城親軍和京軍兵權勛貴的選擇。

明朝中后期的勛貴承蒙祖輩的恩蔭已經兩三百年,早已經失去了往昔那種馳騁沙場的氣勢,成為了安于享樂的一族,缺少那種能獨當一面的人物,否則大明衛所軍隊豈會衰敗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而在明末戰爭中勛貴們可謂毫無建樹,洪武皇帝如果知曉此事的話恐怕會氣得從陵寢中出來痛罵這些不孝的勛貴子孫,原本他們應該是守護大明帝國的最后一道防線,結果卻成為了雞肋般的存在。

所以,京城的這些勛貴只不過是地位尊貴而已,既無進取心又沒能力,故而在這種改朝換代大事上很多人都沒有自己的主意,都想著明哲保身隨大流而已。

因此勛貴集團中能起到決定作用的人就那么幾個,現在執掌了京城京軍和親軍的兵權,其余的勛貴已經淪為了不折不扣的附庸,這可謂是大明的一個悲哀,原本大明最能打的階層卻成為了大明的一個累贅。

對于朝臣那些關于福王是否應該離京的上疏,鄭貴妃采用了一個聰明的方式,把那些上疏轉交給了太子朱常洛,想聽聽朱常洛的意見。

朱常洛身為兄長自然不好把前來給萬歷皇帝奔喪的福王趕走,再怎么說福王已經千里迢迢來了京城,既然沒能把福王擋在城外那么肯定要等福王參加完他的登基儀式才走,否則置父子孝道和兄弟之情于何地?

再者說了,鄭貴妃會輕易讓福王離開?故而朱常洛唯有同意福王留在京城,這樣一來無形中就給福王解了圍,支持太子的楊漣等人也不好再說些什么,只能靜觀其變牢牢地看住福王。

誰都知道福王出現在京城并且賴在這里不走的用意和目的,只要福王不走那么京城就會繼續籠罩著緊張和壓抑的氣息。

李宏宇由于被困在了皇城并且被切斷了與外界的聯系,所以他唯有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英國公張惟賢的身上,只要張惟賢平安無事的話那么太子就是安全的。

顯而易見,太子的安全只是暫時的,鄭貴妃和福王肯定很快就會對太子發難,必須要在太子繼位前把太子從皇儲的位子上拉下來,要不然一旦太子登基那么事情就變得復雜了。

與此同時,秦月派出去的人手全力以赴調查那名親軍副千戶無端失蹤的事情,越早找到那名副千戶那么對李宏宇越有利,這是她現在唯一能幫上李宏宇的地方。

令秦月感到安慰的事情是,從那名副千戶家人的身上她斷斷續續獲得了不少有用的消息,結合從街坊鄰居那里打探來的信息她逐漸可以確定那名副千戶失蹤的一些隱情,因此在有了一定的頭緒后連忙派人去通知趙欣。

“白蓮教?”趙欣風塵仆仆趕到李府,聽了秦月告訴她的事情后不由得吃了一驚,臉上滿是震驚的神色,萬萬沒想到能那名副千戶竟然會跟白蓮教有關。

白蓮教自宋代起就有記載,是中國古代最為有名的一個民間教派。

明朝中后期,隨著土地兼并日趨嚴重,地方官吏橫征暴斂、貪墨成風,再加上自然災害不斷,故而民間的教派猶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吸納了大量貧苦百姓參與,由于對地方治安造成了影響故而被朝廷定為邪教。

以萬歷朝為例,民間比較有名的教派有白蓮教和無為教等等,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又以白蓮教的歷史最為悠久,規模也最為龐大。

早在萬歷二十五年的時候,刑部侍郎呂坤就向萬歷皇帝奏報,稱:“白蓮結社,遍及四方,教主傳頭,所在成聚。倘有招呼之首,此其歸附之人。”

薊州人王森執掌白蓮教,自稱聞香教主,其教徒遍布南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和陜西等地。

萬歷二十三年,王森來京畿地區暗自發展教眾,使得白蓮教聲勢為之一盛,進而被當地官府捉拿,本被判為死罪不過通過賄賂地方官而獲得釋放,再度在京傳教,最終在萬歷四十二年被殺。

萬歷四十三年是白蓮教發展的高峰,聲勢浩大,進而使得萬歷皇帝倍感震驚,下令朝廷對其嚴厲打擊。

大明那些地方衛所的士兵雖然不是后金兵的對手,但是對付那些農民出身、缺少兵器的白蓮教教徒還是綽綽有余,使得白蓮教遭受了重創,只能暗中進行傳教。

趙欣對那名副千戶與白蓮教有關是倍感驚愕,萬一他是白蓮教徒的話那么后果可不堪設想,完全可以憑借著調兵的圣旨護送白蓮教徒進入戒備森嚴的紫禁城,后果不堪設想!


上一章  |  權馭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