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馭大明第239章 杏榜雙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權馭大明 >>權馭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239章 杏榜雙杰

第239章 杏榜雙杰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30日  作者:小黑醉酒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小黑醉酒 | 權馭大明 

類別:

作者:書名:

萬歷四十七年三月十五,京師貢院前人頭攢動,黑壓壓地聚滿了等著查看榜單的舉子,都想知道自己是否榜上有名。

喧鬧的吵雜聲中,貢院的大門緩緩打開了,這使得現場剎那間安靜了下來,舉子們紛紛下意識地向前擁去,想要第一時間知道榜單上列的名字。

在科舉體系中會試可謂是殿試的敲門磚,由于殿試只由皇帝欽定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并不淘汰參考的人員,故而只要能考中貢士那么就意味著將成為進士。

值得一提的是,在會試和殿試之間還有一個重要的考試,稱為“復試”。

對那些新晉貢士來說,“復試”是最為重要的一場考試,因為“復試”將把新晉貢士們分為甲乙兩等,甲等人數占五分之一,乙等占五分之四。

殿試后,被皇帝欽點為狀元、榜眼和探花的貢士為殿試一甲,“復試”中為甲等的貢士為殿試二甲,“復試”中為乙等的貢士為殿試三甲。

殿試的一甲、二甲和三甲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跟以后授予官職有關,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將授予翰林院六品官職,而翰林院可謂大明士大夫的最高殿堂。

二甲和三甲前二十名進士得以參加庶吉士的考試,庶吉士不是官只是一種稱呼,得以進入文淵閣侍奉皇帝,同時接受翰林院翰林的教導,三年后考核,成績優異者得以進入翰林院正式成為翰林,授予七品官職。

其余的庶吉士將會被分配到科道以及六部擔任重要官職,在官場上的升遷遠快于其他的進士。

至于沒能考上庶吉士的二甲進士,通常得以留京在科道和各部院衙門任職,而三甲的進士大部分都要外放到地方上任職。

故而,“復試”成績的好壞決定了那些貢士以后的命運。

由于“復試”的時候不再分南卷、中卷和北卷,這使得南卷的貢士得以逐漸占據了朝堂上重要的職務,故而江南出身的東林黨和浙黨成為了大明朝堂上勢力最強大的兩大黨派。

與鄉試的榜單稱為“桂榜”一樣,會試的榜單也有一個雅稱—杏榜,因為會試發榜的時正值杏花開放的時期,故而以此得名。

在舉子們期待的注視下,幾名拿著榜單的官吏有條不紊地把榜單貼在了貢院門前的告示墻上。

等那名幾名官吏走后,被維持秩序的士兵們擋在幾米遠處的舉子們立刻蜂擁地沖了過去,仔細地查看著告示墻上的幫當。

“第一名,李宏宇,湖廣襄陽府江口縣白河鎮人氏!”

很快,告示墻前的人群中有人高聲念出了排在榜單第一位的舉子的名字和籍貫,不是別人,正是李宏宇,奪得了會試的會元。

“第二名也是湖廣襄陽府江口縣白河鎮人。”隨即,另外一個驚訝的聲音就響了起來,一名立在告示墻前的舉子指著榜單上緊挨著李宏宇名字的“趙鑫”喊道,臉上滿是震驚的神色。

轟的一聲,現場頓時爆發了一陣轟動,人們紛紛望著榜單上排在最前面的李宏宇和趙欣的名字議論了起來,萬萬沒想到同一個鎮子的舉子竟然能勇奪會試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由于會試分為南卷、中卷和北卷,故而公布名次的時候也是按照南卷、中卷和北卷的順序,依次公布錄取情況,在告示墻上一字排開。

榜單上的內容是有定制的,上面是考生的姓名,下面是考生的籍貫,這樣即便是重名也知道錄取的是何人。

因為會試要選出會元來,按照五經取士的原則,批卷官會把南卷、中卷和北卷中五經的經魁找出來,然后三卷中的五經經魁再進行比試,進而選出此次會試的五經魁首,第一名自然就是會元了。

為了彰顯五經經魁的不同,會試五經經魁的名字會列在榜單的最前面,然后才是南卷錄取名額,接著是中卷錄取名額,最后是北卷錄取名額。

值得一提的是,南卷、中卷和北卷會試時的考題是一樣的,所謂的“分卷”指的是“分卷錄取”,也就是按照南、中、北三個區域按所分配的名額錄取進士,并不是要考不同試題的試卷。

由于會試前五名是所有參加會試的舉子中的五經魁首,故而要想奪得其中一個經魁的難度非常大,要知道競爭異常激烈。

五經魁首中出現兩個同省的很正常,這種情形并不鮮見,可是兩個經魁來自同一個縣這種情形還沒出現過。

畢竟一個縣通常流行一種經學,故而一個縣的舉子會選擇相同的五經作為自己的本經來研習,這注定同一個縣出不了五經魁首。

像李宏宇和趙欣這樣,不僅同一個縣還是同一個鎮的舉子,并且勇奪第一名和第二名,這種情形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因此,來自同一個鎮的李宏宇和趙欣奪得了杏榜第一把交椅和第二把交椅的事情很快就在京城傳播了開來,不僅使得人們嘖嘖稱奇,無不認為此事不可思議。

自然而然,市面上有關此次會試李宏宇和趙欣舞弊的傳言油然而生,如果不是兩人事先有所準備那么豈能奪得會試的前兩名?

實際上,當榜單出來后,史繼偕、韓爌和吳亮嗣這會試的三位巨頭也嚇了一跳,三人萬萬沒有想到第一名和第二名竟然都來自白河鎮。

不過,雖然對此倍感震驚,但三人經過商議后還是決定就這樣發榜,畢竟李宏宇和趙欣是由眾批卷官選出來的前兩名,他們也看了兩人的文章,排在前兩位當之無愧。

至于李宏宇和趙欣有沒有在考試中舞弊,是否考前就知道了考題進而所有準備,這就不是三人現在所要考慮的問題了。

況且,出題的史繼偕和韓爌并不認為李宏宇和趙欣作弊。

因為考卷是在二月初八舉子們進場的那一天才開始印刷的,當時李宏宇在大興縣的縣衙大牢,而趙欣跑去皇城給李宏宇敲響登聞鼓鳴冤。

很顯然,李宏宇和趙欣很難接觸到考題,就算兩人接觸到考題也沒時間來準備答題。

另外,史繼偕和韓爌被萬歷皇帝點為本科會試的正副主考后就一直待在貢院,根本沒可能都沒向外界泄露考題,據算他們要泄露也是給江南的舉子,萬萬不會給湖廣的李宏宇和趙欣。

故而,雖然市面上對于李宏宇和趙欣成為會試頭名和二名的事情眾說紛紜,但京城的官員們卻無人因此而上疏要求徹查,因為李宏宇和趙欣根本就沒有作弊的可能。

再者說了,李宏宇和趙欣高中頭名和二名,朝廷里的楚黨最為高興了,而身為東林黨的楊漣也很看好這兩位湖廣后起之秀,使得兩人跟楚黨和東林黨都有了一種微妙的關系。

尤為重要的是,負責出題的史繼偕和韓爌是浙黨和東林黨的重要人物,難道要朝堂上勢力最大的東林黨和浙黨因為李宏宇和趙欣的意外高中而找兩人的麻煩?這豈不是自尋煩惱。

既然東林黨、楚黨和浙黨都不愿意拿李宏宇和趙欣的事情做文章,那么朝堂上的齊黨和宣黨等小黨派自然不會自討沒趣去觸這個霉頭了。

不過,當李宏宇童試時選其本經《易經》作答獲得案首而鄉試時選冷門的《春秋》勇奪解元,以及趙欣在鄉試時以另外一個冷門《禮記》奪得亞元的消息傳開后,京城對兩人的質疑聲隨之減少,很顯然兩人在五經上都頗有造詣,因此獲得會試的經魁也不足為奇了。

尤其在李宏宇和趙欣的會試考卷對外公布后,外界的質疑立刻煙消云散,雖說文人相輕但兩人會試時的三場文章寫得行云流水、酣暢淋漓,堪稱上上乘的佳作,令大明的讀書人心悅誠服。

李宏宇和趙欣名列杏榜前茅的消息使得湖廣會館成為了歡樂的海洋,無論是應考的舉子還是打雜的下人無不歡欣鼓舞,喜氣洋洋,不管怎么說這可是破了大明會試歷史上的天荒。

秦月得知李宏宇勇奪會元的消息后開心地差一點就要落淚,連忙焚香祭祖,并派人火速趕回湖廣向家人報喜,這可是莫大的榮耀。

福祥號北平分號更是噼里啪啦地放鞭炮慶賀趙欣考取會試第二名,趙德義對此是萬分激動,這意味著趙家終于要出進士了,也派人急匆匆回山西給趙老爺子報喜去了。

作為最受外界矚目的兩名新晉貢士,李宏宇和秦月倒顯得頗為平靜,其余的新晉貢士也沒有進行慶賀什么的,大家都抓緊時間準備兩天后在紫禁城建極殿進行“復試”,建極殿在清順治二年改名為保和殿。

三月十七日,新晉的三百四十五名貢士在禮部官員的引領下進了紫禁城,魚貫進入了巍峨的建極殿,大殿里已經備好了三百四十五章案桌供新晉貢士們席地而坐應試。

“復試”與會試不同,只考四書五經,時間為一天,寫出一道四書的八股文和一道五經的經義,然后交由批卷官評閱,閱卷期為兩天,以分出甲等和乙等的人員,這個結果不對外公布。

李宏宇和趙欣自然被分在了甲等,這意味著即便兩人在殿試中失利也將成為殿試的二甲進士。

三月二十,殿試在新晉貢士們的期盼下終于到來,殿試同樣在建極殿舉行,也是一日為限,只考策問一項,清晨進入建極殿,歷經點名、散卷、贊拜、行禮等禮節,然后頒發策題。

策文不限長短,但起收及中間的書寫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數限制,由于殿試的卷子只糊名不謄抄,而且還要給皇帝審閱故而特別強調書寫,答題時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和“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園、烏黑、體大。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有時候書法往往比文章重要,能寫一手漂亮好字的貢士很顯然第一眼就給閱卷官好印象,無形中占據了優勢。

黃昏時分貢士們交卷,經受卷、掌卷、彌封等步驟后收存,第二天交八名讀卷官閱卷,每人一桌,輪流傳閱,對每卷加以“○”、“△”、“\\”、“1”、“×”五種記號。

閱卷的時間為一天,次日從所有考卷中選得“○”最多的十份考卷進呈皇帝,由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的狀元、榜眼和探花,此三人為“進士及第”,俗稱稱“三鼎甲”。

如果沒有意外不被皇帝進行調整的話,那么“復試”甲等的貢士成為殿試二甲的人員,按照殿試成績排名,被皇帝賜予“進士出身”,第一名稱傳臚。

“復試”乙等的貢士成為殿試三甲的人員,按照殿試成績排名,被皇帝賜予“同進士出身”。

殿試的榜單稱為“甲榜”,也被俗稱的“金榜”,金榜題名后的功名也就從“貢士”升為了“進士”,一甲二甲和三甲的人員統稱“進士”,這也意味著到達了封建社會功名的頂點。

由于三鼎甲可以直接進入翰林院,成為被讀書人羨慕和尊敬的翰林,士大夫中的佼佼者,故而不少文采斐然、實力雄厚的新晉貢士都瞄準了三鼎甲。

與會試和“復試”不同,并不是書讀得好就能奪得三鼎甲,還要靠政治嗅覺和運氣,故而會元落榜三鼎甲的事情屢見不鮮。

因此,殿試三鼎甲無法預測,鹿死誰手只有到最后才能揭曉。


上一章  |  權馭大明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