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竅門:按左右鍵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正文
葉空很肯定,他的神識只是在找尋南宮渡的蹤影。
并沒有刻意去看石碑上的碑文。
但是,這一刻就好像那些碑文自己要進入葉空的神識一樣。
就算葉空不想看,卻依然能清晰地看見,并且一字不落。
“綜覈萬法,安住一歸,注大道經,究上乘理……”
碑文字字清晰地映入葉空的腦海。
而當葉空把一千多字的碑文全部看完之后。
葉空體內的佛門舍利卻又開始慢慢地趨于平靜。
就好像之前的躁動都是幻覺一樣。
“原來是佛法共鳴,寫這碑文的到底是誰?”
不過到了此時,葉空心里也終于有些明白佛門舍利為什么會躁動了。
如果葉空沒有猜錯的話,這應該就是傳說中的佛法共鳴了。
佛陀永世修行佛法。
只是這佛法玄之又玄,妙之又妙。
妙中有玄,玄中有妙。
一千個人有一個人的理解。
法不傳二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的就是道理。
每個人所理解的佛法不同,形成的智慧也不同。
不過這佛法的感悟并不是不可言,而是言不盡。
通俗來說,就是語言的能力有限。
無法完全表達心里的那種玄妙的感覺。
但是,言不盡亦要言。
一般的佛門中人,特別是佛法修為越是高深的佛門中人。
一旦彼此遇到,總要相互探討一番。
通過佛法的有限交流去理解和探索無限深的佛法。
這種領悟與領悟的交流就是所謂的佛法共鳴。
葉空面前的這塊石碑碑文涵蓋了自晉秦始年間建寺至唐立碑這五百多年的時間里。
麓山寺的興廢修葺、沿革變遷。
以及歷代傳教的情況以及歷代禪師宣揚佛法的經過等等。
詞章嚴謹華麗,包羅萬象。
而書法的筆力雄健,一看就是出自于大師之手。
石碑的篆刻也相當精湛得體。
特別是碑文中的幾句話還包涵了佛門中人對佛法精義的無上理解。
如此的碑文能引起葉空體內的佛門舍利的共鳴也就不奇怪了。
也由此可見,撰寫這碑文的人定非等閑之輩。
只怕是出自于真正的大師之手!
否則斷然無法引起葉空體內的佛門舍利的共鳴。
“這是傳說中的三絕碑,也稱北海三絕碑。”
而就在葉空恍然的時候。
霍去病突然從富春山居圖里閃身而出。
并且語氣凝重地說道。
只是在霍去病那凝重的語氣中,并不難聽出他對這塊石碑的虔誠和推崇。
“三絕碑?不是麓山寺碑嗎?”
葉空疑惑地問道。
這石碑的最上面分明刻著麓山寺碑四個大字。
這四個大字透著一股股的儒雅之氣。
就算葉空是書法的門外漢,都被深深被震撼了。
“麓山寺碑是原名,此碑的文采、書法、刻工都精湛獨到,所以一般都稱之為三絕碑”。
霍去病凝重地說道。
“等等,你生前是東漢時期的人,而麓山寺碑乃是唐代所立,它比你出現的時間還晚,你怎么會這么了解它的?”
葉空疑惑地問道。
這不合理啊!
葉空當年讀書的時候,對歷史雖然一竅不通。
但最起碼的朝代先后順序葉空還是知道的。
霍去病是東漢時期的人,東漢之后是三國。
然后到西晉、東晉,再后來就是南朝、北朝、隋朝。
而立碑的時候已經是唐朝時期。
從東漢到唐朝,嚴格來說整整相差了七個朝代。
這可是三四百年的差距。
霍去病怎么會如此了解這麓山寺碑的?
“哼!從東漢到現在,我不是一直都活著嗎?”
霍去病白了葉空一眼說道。
霍去病可也不是安分的主兒。
在剛剛化為嗜血飛僵的時候,他還曾經在歷史上做下了不少的大事兒。
只是到了元朝中期,他才開始閉關不出。
直到葉空進了他的葬陵他才不知道。
原來朝代的時期已經成為歷史。
如今是一個科技發達的民主時代。
“咳咳,算我口誤,您老別見怪。”
葉空訕笑著,不好意思地說道。
“行了,不和你瞎扯了,我還要回去修煉,我只說兩件事情。”
霍去病擺擺手說道:
“第一件,這三絕碑乃是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撰文和書寫,由當時的雕刻大師黃仙鶴刻石。”
“就是因為它的文采、書法和刻工吸引了無數文人才子的瞻仰和推崇,甚至是撰文作詩,聯句競對。”
“久而久之,使得三絕碑沾染大量的文人之氣。”
“文氣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卻很好地掩蓋了南宮渡身上的鬼氣。你想要找南宮渡,只能從這三絕碑入手。”
聽到這里葉空總算是明白為什么南宮渡的氣息到了這里就消失了。
原來他躲進這三絕碑了。
而從霍去病的談吐之中,葉空也深刻地體會了如今網絡上經常會出現的一個詞——活久見。
活得久了,什么都能見到。
也只有霍去病這樣的存在才會對這三絕碑如此的見解。
“多謝前輩賜教,那第二件事情是什么?”
葉空虛心地對霍去病請教道。
霍去病這種存在,一般的事情是不會浪費精力去說的。
因此,葉空自然不敢不聽,要認真請教。
“第二件事情,在這山上除了三絕碑,還有另外一塊石碑。”
霍去病正色地說道。
“還有一塊碑?”
葉空一愣。
這岳麓山是不是盛產石碑啊?
“你先不要問,聽我慢慢說來。”
霍去病見到葉空不解的模樣,慢慢地說道:
“不過在說第二塊碑之前,你先聽我給你說一個故事吧!”
霍去病整理了一下語言和思緒,娓娓道來:
“大禹治水的故事你應該聽說過吧?相傳……”
一個充滿神秘神話色彩的故事從霍去病的嘴里慢慢地講述出來。
原來,大禹的父親名叫鯀。
鯀被堯帝選中治水,采用造堤繩壩的辦法治水。
但是,鯀用這個辦法治水長達九年,不但沒有把水患治住,水患反而越來越大。
舜帝繼位后,親自到鯀治水的地方去察看。
他發現鯀治水不力,還害得民不聊生,一怒之下就把鯀給殺了。
之后舜帝又根據四方部落的推舉,用鯀的兒子大禹來治水。
大禹繼承父業,開始的頭七年治水也沒有取得什么卓越的成效。
但大禹不屈不撓。
一方面與百姓一起鑿山挑土。
一方面找治水良法。
有一天,大禹治水來到衡山。
聽聞黃帝當年把一部以金簡為頁、青玉為字的治水寶書藏在衡山。
但具體在什么地方卻無人知曉。
為了民生,也為了不步自己父親的后塵。
大禹治水心切,就在岳麓山殺了一匹白馬以禱告天地。
然后大禹便睡在岳麓山上幾天幾夜不起。
一直到第七天晚上,他忽然夢見一位長胡子仙人。
那仙人自稱是蒼水使者,授與大禹金簡玉書的藏地密圖。
醒來后的大禹按照密圖尋找,果然找到了黃帝留下的金簡玉書。
他抱著玉書日夜研讀,求得開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治水辦法。
大禹按照書上的指點,率領眾百姓鑿山開石,疏通河道。
把危害百姓的洪水引進江河,歸順大海。
大功告成后,大禹又把金簡玉書送回原來的地方。
并用磐石把玉書壓著,并在山峰上刻了一塊碑。
說到這里,霍去病很是認真地看著葉空,總結道:
“后來,人們就把大禹殺白馬以祭天的山峰叫做“白馬峰”。把掘出寶書的山峰叫做“玉書峰”,也就是你現在腳下的這座岳麓山。而大禹親自篆刻的那塊石碑就叫禹王碑。”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