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得到高珣準確的答復,立即叫來書吏,沒有任何的耽擱,開始親自書寫了文書公告。畢竟每耽擱一日時間,以那甄選貪婪的個性,毋極縣的田地,弄不好就會損失許多。同時,如果他們毋極縣衙還沒有什么動作,也會滋生其他的士族,豪強動心打田地的主意。
片刻時間后,田豐書寫完成,立即呈給了高珣查看。
高珣出于對田豐的信任,只是初略的看了一下后,就立即拿出毋極縣印鑒,蓋上了大章。同時,并又叫好幾位書吏,把田豐起草的文書,快的抄出二十多份,下放到毋極縣治下的各個鄉亭。
解決了文書公告的事后,高珣又帶著典韋、趙云等鷹揚衛親衛,以及戲忠、田豐兩人出了城門。他身為一縣之令。不說對治下的縣境內,全部熟記于心。但是,起最起碼也要知道個大概。
毋極縣城東二十里處。正是其中一處安置流民的所在地。此時這片荒地上,一座座還未有完工的嶄新民房,平地而起。整齊有序的民房地基上,流民不分男女老少,全部都在熱火朝天,又興奮十足的干著。
一眾流民百姓,在看到高珣領著人過來后,立即放下手中的忙活,全部一股腦的向高珣擁擠了過來。也不用人招呼,全部向高珣跪了下來。
“感謝高君侯收留之恩。”
“君侯大恩,我等小民無以為報。只能在家中為君侯豎長生牌,望君侯長命百歲。”
“君侯高義,今后但凡有什么差遣,還請君侯派人前來知會一聲。雖然我等小民無什能力,但是,漲漲聲勢還是可以的。”
在這個注重禮節,只有在天地君親師面前,才能行跪拜禮的時代。這些貧苦百姓,自打他們流浪到毋極縣,被高珣收留。并還給他們糧食,還又妥善安置他們后。他們身無長物,只能對高珣行最尊敬的禮儀,來表達他們對高珣的感謝。
看著跪著黑壓壓一片的百姓,高珣此時也顧不上什么避嫌。一一把這些百姓個扶了起來。最后大聲道:“諸位父老,既然看得起我高珣,選擇留在毋極縣安家。那我高珣身為毋極縣令。就絕不會置你們不顧。”
“只要我還咋毋極縣一天,如果諸位父老有什么為難之事,大可來我縣衙找我。只要我等解決的,珣就絕不會推辭。”
高珣也知道大漢官場的規矩,他在毋極縣令這個位置上,也不知道還能呆不久。但是,只要他還能在毋極縣一天,就會竭盡所能,為毋極縣所有的百姓謀取一些福利。最起碼,也要讓他們能安居樂業。
雖然高珣這么做,很大部分帶著很強的功利心。為的就是通過這些百姓,最大程度的建立起他的仁義。只有這樣,他才能在即將要到來的亂世中占得先機。
“多謝君侯!”
一眾百姓齊齊躬身行禮。如果不是顧忌朝廷,他們恨不得直呼高珣萬歲。
高珣與這些百姓話了話家常。并還親自去了他們還未完工的民房中看了看。問問有什么他幫的上忙的。甚至高珣還親自動手,幫這些百姓,拿木板,遞瓦片。
高珣這親民形象,雖然臉上被弄的灰頭土臉。但是,在百姓的心中,漸漸的清晰與高大起來。本來高珣還想把毋極縣那些無主之地,分配出來的消息,告訴這些百姓的。不過,因為甄氏的事,還沒有完全解決。他也不好隨意亂說。
高珣在流民百姓的依依不舍中,離開了這座剛剛有了雛形的村莊。
在村外,一處小山丘上。高珣看著遠處的新興村莊,道:“元皓,這些村民的的戶口可統計好了?”
現在是十月份。還有兩個月就到年末了。按照大漢朝的慣例,每逢歲末,大漢各郡縣都必須要派吏員去朝廷的大鴻臚府上計。稟報各郡縣的人口戶數,稅收。
而今年因為皇甫嵩上任冀州牧,在離開長安時,特意向皇帝劉宏上書,減去了冀州一年的賦稅。所以,高珣在今年歲末只需要派人稟報一下毋極縣人口戶數了。
現在毋極縣新招收了上萬的流民安家。這些流民的戶口與人數,必須盡快的統計出來。
“已經統計好了。”田豐對于毋極縣的百姓人數,這一個月來,早就了解的一清二楚。于是張口就道:“這些流民一共有戶數四千二百七十五戶,人口兩萬六千八百九十六人。現在他們已經被豐分成五十個自然村,分散在毋極縣的各鄉亭。”
“其中這兩萬多流民中,只有青壯八千余人,其余的都是些老弱婦孺。同時,也因為戰亂的緣故。原先毋極縣的百姓人數,猝減人數上萬人。戶口減少兩千余戶。這一增一減,我毋極縣人數想必戰亂錢,還是增加了一萬人。以現在大漢郡縣的情況,可是不多見。”
也確實是不多見。戰亂過后,一個地方的人口數量,一般都是猝減的。而這毋極縣反而出現人口增加,這主要原因還是這些百姓信服高珣的名聲。畢竟,像高珣這樣,不僅給他們安置,也給他們糧食的官員,在此時的大漢,可是不多見。
“人數增加了固然可喜。但是,我等壓力也突然增加了許多。雖然從現在這十月開始,到明年的十月份,我等不需要向朝廷上繳賦稅。但是,也是因為戰亂的緣故,百姓家中損失不少。甚至可以說是家徒四壁,連過冬的余糧都沒有。這可是一個大麻煩事。”高珣微皺眉頭道。
“在糧倉中不是還存儲了幾十萬石糧食嗎?”戲忠樂觀的道:“有這些糧食,足夠這些百姓過冬了。”
“毋極縣是個大縣,人口有上十萬之多。糧倉中即使有幾十萬石糧食,也經不起這全縣百姓幾個月吃的。何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田豐頓時搖頭道。上十萬的百姓,如果都要依賴官府來救濟,即使是在富有的縣,也經不起吃。
“元皓可有什么漁要教予毋極縣百姓。”高珣初次掌政,對于民生上的事,遠不如田豐這個在官場上歷練了上十年的人。所以,在不懂的情況下,他只能問田豐。
“趁著冬季到來之機,在百姓此時無所事事的情況下。由縣衙牽頭,組織青壯,新修水利,以備來年之需。”田豐早就胸有成竹。這新修水利之事,也是他想要做的事中,重中之重。畢竟蛾賊的造反,并造成絕大部分的百姓跟從。很大程度的原因,就是今年冀州干旱過甚。百姓無糧果腹,只能走險。
“同時,在這毋極縣城東,城南的荒地,縣衙也多鼓勵百姓開墾。縣衙可以規定,但凡百姓開墾出來的荒地,就歸他們所有。只有這政策一出,百姓的積極性就會提高許多。”
“沒有人會嫌棄自己家中的田地多。”戲忠點頭道:“不過,元皓兄可是想過沒有,一戶百姓,家中人數有多寡。有的是家中人多,但卻沒有青壯勞力。所以,這開出來的荒地,一定也會出現不均衡的情況。”
“那就按照人數的多少來。至于家中青壯力多,而多開墾出來的荒地,由縣衙出錢買回,然后在分給那些家中青壯少而人口又多的家戶。
“可以。這事就按照元皓你說的辦。”高珣毫不猶豫的點頭道。“同時,一事不煩二主,這些也有元皓你來負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