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竅門:按左右鍵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高誠與高江雖然對高珣的手段有點不認同。但是也覺得高珣說的不錯。為了高家的發展壯大。在當時所在情況下,如果鄒志不配合,殺掉鄒志全家是最好的辦法。也不在執拗高珣的心狠手辣。打開了這個心結后,三人又交談一會,因天色不早了,高誠與高江也回了他們的房間。
第二天,辰時剛過,高珣,高誠,高江三人就牽馬出了吳縣縣城。如今賣鹽憑證已經到了手,但是如果高珣要到海鹽縣城賣鹽,還必須要海鹽縣市集寺衙開具的租賃憑證。東漢時期,在每個縣城,都有或大或小的市集。而這市集,是大漢官府在城里專門規劃出來,供商販進行商業活動的。官府在市集修建店鋪,并把店鋪租賃給商販。而官府就是憑借這店鋪的大小來征收商販的稅。根據漢律《二年律令口市律》:“市販匿不自占租,坐所匿租臧(贓)為盜,沒入其所販賣及賈錢縣官,奪之列。列長、伍長弗告,罰金各一斤。薔夫、吏主者弗得,罰金各二兩,諸位詐給人以有取,及有販賣貿買而詐給人,皆作贓與盜同法,罪耐以下有(又)遷之。”
高珣賣鹽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救濟災民,得到聲望。他每耽擱一天,流民面對死亡的威脅就多增加一天。于是為了趕時間,高珣騎了一匹馬,操近路趕往了兩百里外的海鹽縣。而高誠與高江則就沿著原路返回。順便去文莊亭,看一下那些流民的情況。申時時分,高珣一路緊趕慢趕,終于抵達了海鹽縣縣城門口。看了眼還依舊聚集在海鹽縣城外的大量流民。高珣無聲的搖了要頭,牽馬進了縣城。來到距離海鹽市集不遠處的一座房屋前,這就是海鹽縣市集掾吏寺衙。此時寺衙門口,兩位身穿袴褶,腰佩環首刀的士卒,正精神抖擻的矗立在門口的兩邊。
高珣踱步來到兩人身前幾步遠,抱拳為禮道:“兩位軍士,有禮了,在下是西亭鄉高家村人高珣,想在縣城做點小本生意,特意來找杜市掾,領取市集租賃憑證的,煩請通告一聲。”高珣說完,從懷里抓出一把銅錢,往兩位士卒遞了過去。但是接下來的情景,讓高珣大跌眼鏡,兩位軍士本來板著的臉,頓時黑了起來,伸手擋住高珣遞過來的手呵斥道:“不要把我們當成了其他污吏,見錢眼開。說吧,經營何種生意,我們好幫你去向掾吏通報。“,
高珣被他們呵斥了,不但不憤怒,反而心中很高興。看來這杜衡杜掾吏果然像海鹽縣人說的一樣。正直無私,又公正廉明。連給他看門的兩個士卒都能夠做到這一點,可見杜衡的品質。
杜衡,字嘉志。豫章郡南昌縣人。因是庶子出生,為家族嫡系所不容,于是帶著母親、妹妹與妻兒遷居海鹽。因為對母極為孝順,聞名海鹽縣。也因其為人公正無私,被舉薦為海鹽縣市集掾。在任上,又以廉明著稱。是海鹽百姓心中難得一見的好官。
“是在下失禮了,還請兩位軍士不要跟小子一般見識。“高珣把銅錢放入口袋,向兩人躬身賠禮道歉。
“嗯,稍等。“其中一個士卒點了點頭,轉身就走進了寺衙里。一盞茶的功夫不到,那士卒就走了出來,向高珣道:”杜市掾有請。跟我進來吧。“
“有勞了。“高珣謝過兩人后,士卒帶著高誠邁過門檻,穿過石屏風。入高珣眼簾的,是一個不太寬敞的小院,里面只有幾處盆景。其他的無任何一點裝飾。兩人來到廳門前,士卒鄉廳內高聲喊道:”杜君,西亭鄉的高珣帶到。“
“讓他進來吧。“門廳里傳來一個中氣十足的聲音。高珣聽其聲,判斷出其年紀不大。
高珣向士卒拱拱手后,低頭脫鞋邁進了廳里,剛抬起頭來,只見一個年紀二十多歲,身高七尺四寸,頭戴皮質小冠,身穿藍色錦帛袍服,面目精瘦而有神,并留著短須的青年文士站在了高珣的三步遠處。高珣瞟了眼廳堂一眼,廳堂里,也就主位上有一個案幾,及客位上有兩個案幾外,什么都沒有。在主位的案幾上,許多的竹簡被攤開,那主位席墊兩旁,攤開了更多的竹簡。想來眼前之人定是杜衡,而且正獨自一人在處理公務。
高珣正了正色,向杜衡行禮道:“西亭高珣見過杜市掾。“
杜衡雙目一閃,很有興趣的看了看高珣,他本來以為,來見自己的最起碼也應該是個成年男子,雖然高珣身高也有了六尺,但是看高珣的幼稚的面貌,顯然是個十多歲黃發垂髫。這讓他很意外。更加讓他詫異的是,看高珣身穿粗布袍服,也洗的開始發白,顯然是一個貧苦之家。可這高珣的禮儀,很是標準。完全像是一個士族出身之人。
杜衡也回完禮,向高珣問道:“小郎君,不知道令師是何人。能教出像你一樣如此懂禮儀的人?“
“小民家庭貧寒,請不起老師。所有沒有拜過老師學過禮儀。“高珣道。
杜衡驚詫的看著高珣,滿臉疑問的道:“那小郎君你,為什么禮節如此周到?“
高珣面不改色,半真半假的道:“我來過這縣城幾次,見過文人士子行過這樣的禮儀。回家多次揣摩學的。“高珣雖然來過海鹽縣城幾次,但是還真沒有見過,大漢文士的禮儀是個什么樣子。他的這些禮儀還是根據前世所了解到的古代禮儀自己揣摩的。
“君真乃大才也。“杜衡不由得佩服起高珣來,連語氣與用語也由郎用成了君,顯然是把高珣當同輩人看待。并且還是用君這樣的尊稱。
“杜君過獎了。“
“來,請坐。“杜衡指了指客位上的案幾,向高珣道。
“謝杜君。“
“聽君口音,不是揚州人士?“杜衡作為揚州土生土長的人,對揚州方言當然很清楚,而高珣所說的話,與揚州這邊的語言有些不同。
“在下祖籍并州,定襄郡廣武縣人。因處于邊州,鮮卑蠻夷不時入侵,使得在廣武縣苦不堪言,于是家里長輩在熹平元年,帶著我等遷入了揚州。到如今有四年了。“高珣如實的回應道。
“難怪君如此年紀,身高卻快要比的上我了。原是北方人士。“杜衡恍然的道。
后杜衡與高珣兩人不時的聊些各地風情。他向高珣說些家鄉豫章郡的風俗,人情以及有名望之人的事跡。而高珣在吳郡呆了四年,又加上是教考古的老師出身,對東漢時期的地方風俗人情,還是知道許多。當高珣鞭辟入里的說出風俗人情背后的隱情與原因時,讓杜衡很是震驚。他也是個愛才之人,見獵欣喜。于是他放低自己的身段,兩人談的很是和洽。
“高君如此有才,卻要做商人,豈不可惜了?為什么不潛下心來好好讀書,然后再積累名望,博取功名,光耀門楣呢。要不這樣。我家里還有些書籍,君拿回家好好研讀一翻。如何?。“杜衡越看高珣,越覺得歡喜,越喜歡與高珣交談。他與高珣交談,他以前不懂的地方,經高珣一點撥,頓時毛塞頓開。讓他都有點想拜高珣為師的感覺。見高珣要做行商志低賤的行業,于是向高珣建議道。
“哈哈。杜君也是才華過人,又聲望名聞海鹽。卻也只能居于市掾一職,何況我這貧賤之家。哪里有我出頭的時候啊。當官是為民做主。經商也一樣可以為民做事的。“高珣知道杜衡的意思,要高珣放棄商人行業,專心讀書,積累聲望,在進入官場。如果高珣來到的是個盛世朝代,這到是個可取之道。也知道,這個時候,深受儒家影響,一般的人都看不起經商之人。“哎。“杜衡嘆了口氣,不知道是為他自己的懷才不遇嘆息,還是為高珣不聽他規勸。又見高珣說經商也能為百姓行善,很有興趣的問道:”經商怎樣為百姓做事?“
高珣起身,來到杜衡案幾前,從懷里拿出一小包食鹽指著道:“杜君覺得我這鹽怎么樣?“
杜衡看著白如初雪的鹽粒,又用手撥弄開食鹽,見全都是一樣的色澤,贊嘆道:“好鹽。比河東鹽還要好上四分,想來這鹽不便宜,平民百姓恐怕買不起。“
高珣很滿意杜衡的反應,這可是他根據高中所學的,粗鹽提純的知識,又加入了豆漿所提煉出來的精鹽。高珣伸出雙手比劃了下道:“十三文一升也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