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言情
文物修復不知時日之過,蘇進是接到方勁松電話才意識到,京師大學已經放暑假了。
他雖然退了學,又離開了帝都,但對于社團的教學并沒有因此放松。
這個社團,才是他真正寄予了厚望,認真地用全新的思路與系統培養起來的。
還好,在他離開之前,社團就已經建立起了非常良好的系統。
系統學習,以老帶新,除了蘇進還在的時候招收的社員之外,這段時間里社團又招了一次新。
攜著“全員一次定段成功”的光輝資歷以及蘇進在驚龍會上驚人的表現,這次招新報名,社團幾乎連大門都要被擠破了——雖然他們有好幾個活動地點,并沒有真正的大門一說。
據說,當時報名的規模就連學校也感覺到了震驚,甚至還有兄弟學校的學生跑來抗議,說他們只招收京師大學的學生,實在太不公平。
最后還是學校出面,態度比較強硬地把這件事情壓了下去,方勁松又長袖善舞,聯合其他學校的學生會一起安撫了這些人的情緒。
在這個過程里,方勁松展現出了非常強大的管理能力。
新一輪招新過后,社團的總人數達到了三百多——這還是精挑細選之后的結果——可以說是一個大社團了。
這么大個社團,有老人有新人,老人在學校的年級大部分都比較低,新人里倒有不少高年級的。
按理說,這種情況非常難管理,更何況蘇進不在,最能鎮場子的人暫時離開了。
但除了最先開始的混亂之后,社團迅速穩定了下來,重新變得井然有序。
最有趣的是,這一次,還有不少文修專業的學生跑來申請加入社團。
據說他們來的時候,見到社團最早的幾個學生,都有些訕訕的。
但盡管如此,他們表現得還是非常堅決。
石家撤得太匆忙太狼狽,之前在京師大學又有些太囂張,所以一些學徒的關系一早就轉過來了,他們離開的時候也沒有轉回去。
這些學徒大多不是蔣志新這樣從小跟著石家學習,而是中途加入的。
他們對石家的忠誠度遠不如蔣志新這種親傳子弟,尤其是一些跟石家關系不深的外門弟子,之前在文修專業就是被頤指氣使一樣雜役般的存在。這種情況下,就算石家要帶他們走他們也不愿意,更何況根本就被遺忘了?
蘇進為京師大學文修專業制定的系統化教學流程已經漸漸開始運行,相比起文物修復方面的東西,他們更要學習的是數理化等一些基礎方面的內容。
有社團的輝煌前車在鑒,他們就算學得再吃力,又怎么會放棄這個機會?
但現在學的這些東西只是基礎,短時間內看不到成效,要把這些內容跟文物修復結合也是需要一些門檻的。
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以前跟田鴻關系不錯的學徒過來找到了他。
田鴻當初是跟貝則銘一起加入文修專業的,在此之前正經讀了小學初中高中,高分考上京師大學,受過專業的教育。而且他也在文修專業學了一段時間,加入社團之后跟著學了另一套系統,算是對兩邊都有過了解的人。
他為人圓滑,跟這個學徒關系也的確不錯,真的利用空閑時間費心費力地教起了他。
田鴻加入社團算是比較早的一個,曾經接受過蘇進親身的教育。他擅于思考,對這套體系的理解非常深刻。
在他一對一的教導下,那個學徒的進展一日千里,從班上的后進生漸漸走到了前列。
最難得的是,因為蘇進的遺澤,社團身一個社團,修復資源和人脈都比文修專業強多了。
這個學徒利用業余時間加入了一些這樣的活動,甚至還在兩次修復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這一來可真讓文修專業原來的學生羨慕嫉妒恨了,以前有石家在,他們不好跟社團套近乎。現在石家不在了,文修專業重歸學校管理,他們頭上的大山被移走,于是在社團招新的時候,一股腦兒的蜂涌而至。
反正社團也沒說不招文修專業的學生不是?
他們想要的是實實在在的知識,也想要修復的機會,想要積攢自己的資歷!
結果他們很快就發現,他們在招新中并沒有特殊的優勢。
他們的確學過傳統文物修復,比一般學生更清楚文物是什么。但同時,他們在現代化的基知識上極度欠缺,這成了他們巨大的短板。
于是,整個文修專業的學生一共500多人申請入社,最后只有80多人正式加入,其余人全部倒在了現代科學知識上。
其他人倒也沒喪氣,招新考試是公平的,他們終于知道了自己的問題在哪里,回去重新認真學習去了。
這次招新沒上,還有下次、下下次機會!
文修專業的學生,京師大學其他對文物修復感興趣的學生的加入,使得社團變成了一個龐大的組織。
方勁松是他們的管理者,但他在社團里的地位就像是一個大管家一樣,真正令人敬仰的還是蘇進。
十九歲的八段,與九段大師平起平坐,平輩論交。規劃慈恩公府的修復,擬定南鑼鼓巷的方案,主持馬王堆漢墓的開掘,還有那令世人震驚的驚龍會,無一不給蘇進身上籠上了一層神秘的光彩。
“能見到社長一面就好了……”好多新人入社時,都許過這樣的愿望。
于是,臨時暑假的期末考試前,就有好些學生試探著問了方勁松:“暑假時我們有什么活動嗎?”
承恩公府的修復進入最后期,到這個階段,就算是最早加入社團的那些學生也幫不上忙了。
雖然從文安組那邊還是可以接到不少修復的工作,但就算是賀家徐英這樣極具天分的第一批社員也覺得,還是跟蘇進在一起的時候收獲最大。
所以,大家這樣一提議,方勁松也動了心。
他一邊要求社員們老老實實回去搞定期末考試,一邊琢磨著寫起了規劃。
期末考試成績剛一出來,方勁松就給蘇進打了電話,提出了這樣的申請。
蘇進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他們的要求。
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對一個文物修復師來說尤其如此。
很多文物,你在書上看過一百遍描述,一萬張圖片,也不如親眼見一次實景。
于是暑假剛到,社團大半團的人,一共336人一起成行。
“好,好多人啊……”
馮秋易看著周圍的同學,第一百零八次地這樣想著。
他是文修專業加入社團的那80多人之一,期末之前,他就知道有人去跟方勁松說了見蘇進的事了,沒想到真的能夠成行,還是這么多人一起!
300多人,就算組成旅行團也是一個大團了,交通就是個大問題。
現在方勁松正跟徐英幾個人一起跟火車站的人交涉,怎么組織300多人一起進站一起入座。
——托文安組的福,他們直接集體團購了火車票,所有人全部被安排在了前后相連的兩個車廂里。
不然,方勁松想要管理,可能還會有點費勁。
沒一會兒,方勁松他們就折返了回來,招呼他們跟著鐵路的工作人員走。
學生們在這方面還是比較守規矩的,聽見招呼就開始很有秩序地移動。馮秋易壓了壓頭頂的小帽子,老老實實地跟在了后面。
他覺得這頂紅色帽子有點可笑,看上去像個旅行團一樣,但也不得不承認,這樣一頂帽子的確很鮮明很好看。
說起來,他們的確也是旅行團,只是他們要去游覽參觀的目標跟普通人不太一樣。
除了龍門石窟這個只在書上看見過的歷史古跡以外,還有蘇進這個人……
想到蘇進,馮秋易的心情頓時有些復雜。
以前石家還在的時候,馮秋易在文修專業絕非那種只能打雜、學不到任何東西的底層。
他家里跟石家有點曲里拐彎的聯系,他爸跟石家的某個人關系不錯,所以他十五歲就進了石家,拜了一個客座老師為師,后來又跟著一起進了京師大學文修專業。
那時候,文修專業在學校里頗有些特權,這種特權外人覺得很難受,自己身在其中其實是很享受的。
只是,偶爾看見同專業的石家人橫行霸道、蠻不講理的時候,馮秋易心里總會有些淡淡的羞愧,很難跟著一起高興得意。
后來出了一點事,他拜的那個師父提前離開了京師大學,并沒有帶走他,把他們這幫弟子全部留了下來。
再后來石家撤走的時候,他爸打電話給他問他的打算,馮秋易思考良久,最后還是決定留下來。
他不是石家那些不食人間煙火的家伙,很清楚京師大學這樣一個招牌對他未來的好處。既然托了石家的福進來了,學校也沒有因此清算他們的意思,那就呆下去混個學歷好了。
石家走了,所有的老師幾乎全部跟著撤走,但大部分學生還在。
那么接下來,誰來接手文修專業?
當時,文修專業剩下來的幾乎所有人都在討論這件事情。很多人避而不談,但馮秋易卻總是能在他們的字里行間感受到一個名字。
——蘇進。
學校會不會派蘇進來負責他們文修專業?
不可能吧?
蘇進是很厲害,但怎么說也還只是個學生。
而且,就馮秋易個人的立場來說,只要想到蘇進,他的心情就很復雜。
因為當時他在石家所拜的那個客座老師,就是——馮劍峰。
是的,就是當初上公開課教授修復敦煌壁畫,被蘇進當面指責,最后憤而出走的那個四段修復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