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類別:玄幻魔法作者:情殤孤月本章:
眾人聽得中土人族天道得話,這才發現端木賜居然為了占盡先機,帶的是大賢良木的桌案,不禁都哂笑了起來。
端木賜也是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但面前這個故意戳他馬腳的人是中土人族天道,他又根本拿他沒有辦法,只得硬著頭皮撐了下來。
中土人族天道也是斂起了笑意,淡淡說道:“時間僅有一炷香,各位還是不要浪費時間了,即刻開始吧!”
聽得這話,眾人皆是不敢怠慢,抬起手來,看著周圍的儒道大能塑像,皆是陷入了沉思。
畢竟,這些人雖然是如今中土儒道最精英的人才,但與這些諸圣殿堂內的諸子百家圣人相比,不過譬如蜉蝣之于鯤鵬,渺小得叫人絕望。
即便是秦楓自己,也不敢豪言說,自己就一定強過這廣場上的所有諸圣強者。
可就在眾人苦思冥想后,紛紛下筆之時,卻有一人甚至把腳都蹺到了桌案上,沒有下酒菜,卻是左手酒壺,右手酒杯,兀自一杯一杯地端在手里,抿著嘴,喝個不停,還砸吧著嘴,一副美得不行的模樣。
除了嗜酒如命的李太白,還能有誰?
那李太白喝了半壺酒,似是酒勁上來,渾身發熱,驀地一踢腳,又把腳上的靴子給蹬掉了,險些把盛著筆墨紙硯的桌案都給踢翻了。
但他卻是渾然不覺,依舊一杯一杯地抿著美酒,逍遙自在極了。
看到李太白這一副吊兒鋃鐺的模樣,中土人族天道似乎也有些看不過去了,沉聲提醒道:“殿試時間僅有一炷香時間,超過時間沒有成文,視為末等,必是要空手而歸的!”
原本眾人都以為,李太白聽得這句提醒,肯定要收起佯狂姿態,好好寫詩文的時候,事實卻是……
李太白抿著嘴又喝了一口,端著酒杯,半醉微醺,噴著酒氣說道:“不急不急,再喝……再喝一會,再喝一會就寫!”
看到李太白這副模樣,中土人族天道也是無奈地搖了搖頭。
就好像是班主任看到冥頑不靈,朽木不可雕的學生時一般。
就在這時,已經小半柱香的時間過去了。
眾人都已經構思完畢,開始動筆了。
秦楓的念力已化為神念,何其強大。
文光未出,文章未成,只是感受到諸圣殿堂之內,不斷增強的氣場,他就已經知道了,這些當世中土最強的學子,所做文章,皆不是凡品!
感受著這些文字當中蘊含的各人為人處事,萬事萬物的道理,秦楓不禁感慨道:“人說教學相長,誠不我欺。”
每個人對于天道的理解各有不同,每個人對于經世致用的理解也各有不同。
這些人再給天道寫文,給儒道終圣寫文的同時,也等于在為秦楓的經世致用之道查漏補缺。
往往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對于秦楓來講,也是一次難得的提升儒道的機會。
其實以散仙界不!目前的情況來看,萬道歸宗,儒道對于秦楓的實力提升,幾乎已經沒有什么幫助了,秦楓所掌握的戰詩也因為無法引起散仙界天道共鳴的緣故,無法再使用了。
如此雞肋的情況之下,秦楓原本應該拋棄儒道,一心修煉中土世界的道術或者武道才是。
但是秦楓卻一直都有一個直覺。
那就是天外天之上,應該還有儒道。
不然何以天帝當年下界到中土世界傳法,要傳下儒武兩道,而不是傳下武、道兩家,或武、鬼兩家?
僅僅只有儒、武兩道是天外天傳法。
而且秦楓到了天外天,《天帝極書》依舊有許多的未解之謎。
若是天外天只有道法,武道,沒有儒道,那是絕對說不通的。
只能說,應該是散仙界還處在天外天的最底層,不一定能夠接觸到天外天的儒道勢力,這才產生了天外天沒有儒道,儒道一無是處,百無一用的錯覺假象。
“時至今日,儒道大興了,中土世界許多蠻荒之地也沒有儒生前去傳法……”
“若是以蠻荒之地的人來看,若說世界上沒有儒道,他們也是信得。”
“畢竟井里的青蛙坐井觀天,是不可能知道有大海的。”
“被一葉遮住眼睛的人,也是看不到巍峨泰山的。”
想到這里,秦楓已是愈加堅定自己的道來。
“但問耕耘,不問收獲,一心追求錘煉我之儒道。”
“天外天,必然也有我儒道的用武之地。”
想到這里,秦楓自身已是突破了一重心障。
須知,秦楓乃是中土世界的當世儒君,又是如今的中土大帝,世界之主。
他的任何一個念頭通達,任何一處茅塞頓開,都可以直接影響到中土世界未來的發展。
比如秦楓若是感覺儒道無用,揚武、道而抑儒道,則天地氣運就會大大受損。
反之,如今秦楓想透了個中緣由,決定要儒、武、道并舉,自是天地氣運穩中有升。
對于整個中土世界的益處也不可限量。
就在這時,一道文光驀地從風紀的桌案之上徐徐升起。
有人詩文寫成了!
第一個成文的是風紀!
風紀作為秦楓在道家小世界的首徒,又盡得秦楓的太一教真傳,習《道經》,又學《經世集》,若說是當今世界儒、道兩門的集大成者亦不為過。
之前秦楓看到風紀時就發現了,他已經煉氣化神,返璞歸真。
此時此刻,如果有人看到風紀,一定會以為他就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中年道士,斷不會有人她予當世第一儒道高手聯系起來的。
所以風紀第一成文,合情合理,正在情理之中。
風紀一筆落下,桌案上的青銅香爐驟然香火熄滅,裊裊青煙托起風紀的文章,緩緩升起。
只聽得青煙裊裊,飛入立在諸圣殿堂最上方的中土人族天道手中。
中土人族天道接了過來,輕輕展開,目光一目十行,掠過全文后沉聲吟誦道:“滄海桑田,世事變遷,天地易改,莫可奈何。”
中土人族天道又吟道:“君王豪杰皆如滄海一粟,不可逆天而為,當要順天而治,方能承天成命,立命千秋……”
眾人知他吟誦的是風紀文章中的名言金句,皆是紛紛點頭。
風紀也確實底蘊深厚,繡口一吐,就是錦繡文章。
果然,中土人族天道言罷,一尊位于諸圣殿堂內的石像就動了。
正如眾人所料,華光交織之下,那一座如復生一般,栩栩如生的雕塑,正是道家鼻祖——老子!
老子雕塑輕輕扇動蒲扇,似有聲音清澈吟道:“天地同壽,君王豪杰如螻蟻,好文,好文!”
當即,一卷道術便從老子雕塑的蒲扇之中飛出,散發著陣陣青氣,穩穩落在了風紀的手中。
風紀也是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能得到老子雕塑贈與的天賜道書,頓時匍匐在地,朝著老子雕塑的方向深深拜了三拜:“弟子感謝道祖贈書,此恩此情,沒齒難忘!”
就在眾人眼饞風紀得到天賜道書的時候,一聲輕音之中,百里清風的書成了。
只見裊裊青煙托起百里清風的書文,也飛到了中土人族天道的手中。
中土人族天道看了看秦楓,笑道:“大帝,百里清風是你的徒孫,他的文章,是不是由您來親自審閱?”
秦楓笑了笑說道:“百里清風雖是我的直系徒孫,但天下儒生皆是我的門生,我又豈可偏倚?還是由中土人族天道來閱卷吧!”
中土人族天道笑了一笑,依舊將文章托于掌中,一目十行看完,沉聲吟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民事君,君以德行攝之,則交口盛贊,有口皆碑。“
“民事君,君以暴虐攝之,則,民雖不敢言,而譬罵于心,有口皆謗也。”
“故民之口,在君不在民,防民之口,宜疏不宜堵,與山川大澤何其似也。”
中土人族天道笑道:“這一篇文章頗有意思,乃是原文引申新意,料是會有不錯的成績。”
果然,話音剛落,只聽得一聲驚嘆,鄒春秋雕像一動。
居然是打動了除了儒君秦楓以外,最近一位儒道至圣的文章。
當即,鄒春秋如元神顯化,附于雕塑之上,沉聲說道:“民與君之關系,剖析甚是精妙,老夫甚是歡喜。”
話音落下,一枚符印竟是徐徐而降,穩穩落在了百里清風的案頭。
百里清風便也如風紀一般,跪在地上,朝著不遠處鄒春秋的雕塑叩了一叩,沉聲吟道:“多謝鄒圣賜予符印,學生定好好研習,不辱圣恩!”
正說話之間,又是好幾道光華升起,接而連三地有弟子完成了作品,烘托在裊裊青煙之中,傳遞到了中土人族天道的手中。
第三個成書的乃是張憶水。
她是張澤沐的唯一后人,也深得冷云飛,姜雨柔,皇甫奇,風紀等人的真髓,儒、道兩家的公用寶典《易經》,她亦是頗有研究,但是這一次,她居然出人意料地沒有用自己拿手的《易經》來破題,而是提了一個最敏感的話題。
也是儒道數千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的一個問題:“女子與小人難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