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1030章:帝國皇長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30章:帝國皇長子

第1030章:帝國皇長子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14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怎么了,是北邊出現問題嗎?”劉慎一邊收拾個人物品,一邊問自己的親兵:“按理說北邊的西高車根本不敢動彈,便是有異動也不會在這個季節選擇走那一片沼澤,不會是北邊吧?”

武隆臉上滿滿都是無奈,他認為劉慎這位帝國的皇長子都不知情,自己這么個侍衛又怎么會知道呢。

峻稷山校尉部的主要作用是防御西高車,不過上一次深入進軍,發現峻稷山的西北部只有在夏季的時候有那么幾條路能行軍,其余季節壓根就是一個遍布沼澤的地方,意識到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緩沖區。

這個地方對于當地的游牧政權來說才會有軍事價值,同時周邊也有多出肥美的牧場,按照游牧民族的觀點,完全可以養活七八萬人規模的部落。

對于農耕民族來說,峻稷山的地形就不是那么好了,多個草場挖地不用一米就是沙質的土地,用于農耕不用兩年就會出現荒漠化。

不但是土質的問題,其實水源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困難,反正是絕對不夠農田灌水所需。

峻稷山校尉部不用太在乎西高車的威脅,編制非但沒有被縮小反而是被增加,由原本的一個師擴張到六個師,其中的一個師是漢帝國的第一支火器部隊。

擴編的行動并沒有進行太久的時間,從元朔十六年四月到元朔十七年的三月也才一年不到,人員只是達到將近三分之二,大批的裝備更是沒有影子。

關于火器部隊的編制只是在中樞成型,并沒有正式形成番號。

等待第一支火器部隊正式有番號,一個火器師就將達到三萬人以上的編制,頂得上“老舊”的兩個常備軍。

當前的峻稷山校尉部是一個半成型的火器師建制,以傳統的編制來講,是擁有了兩個師攏共一萬步槍兵,另有一個曲共六十四門各型口徑青銅炮的炮兵部隊。

劉慎離開長安已經有一年又四個月的時間,編制到峻稷山校尉部先是成為斗阿的親兵,三個月之后成為一個隊的隊率,半年后成為一個屯的屯長,到目前依然是作為屯長。

他們這一支部隊得到命令,除了留下必要的防御部隊之外,其余部隊歸于安西都護府建制之下,日后聽從李匡的指揮。

作為峻稷山校尉部的最高指揮官斗阿,接到命令的那一刻起就臭著一張臉。

峻稷山校尉部本來是要改編成為一支擁有三萬人以上編制的火器師,要是改編完成等于斗阿成了第一支火器師的指揮官。這個不但是榮耀,必然也會變得前途無量,結果是改編的進程被打斷,他不開罵已經算是理智了。

“一萬五千人,除了四個曲沒有列裝火器之外,剩下的全是火器部隊。”斗阿沒有掩飾自己的不痛快,對即將率領部隊前往安西都護府的楊銳說:“你這個家伙簡直好運氣,能率軍參戰。”

楊銳內心里當然是美滋滋,不過知道斗阿心情極度不好,可不敢將喜悅表現在臉上,只能是面無表情做傾聽狀。

“你們還是隸屬峻稷山校尉部,只是臨時被抽調進入安西都護府作戰編制。”斗阿也只能用這個說法來安慰自己,說道:“要是讓我知道你們為峻稷山校尉部丟臉了,你知道有什么后果!”

楊銳自然是滿口子的保證,絕對不會給峻稷山校尉部丟臉,更不會給斗阿丟臉。

“皇長子也隨軍出戰。”斗阿該交代的還是必須講清楚:“陛下將皇長子送到峻稷山校尉部歷練,是信賴和看重我等。若是殿下掉了一根毛……”

“這……”楊銳當然不敢派劉慎去執行危險的任務,可是上了戰場誰又能保證絕對的安全,一臉蛋疼地說:“職著實不知道該怎么處理,要不殿下那個屯就不要出戰了吧?”

斗阿總算是有值得高興的地方。他知道楊銳的說法根本行不通,沒可能說其余的火器部隊都抽調走,只是留下劉慎那個屯,不但是劉慎無法理解,連帶事后知道的劉彥也會態度不明。

“你要處理好。”斗阿才不會幸災樂禍,是極度嚴肅地說:“那是我的機遇,何嘗不是你的機遇。處理好了,你老楊家三代無憂。”

漢帝國并不是明確的長子繼承制度,尤其是關乎到帝國繼承人的選擇,以前的先漢是選賢,后面也沒有出現嫡皇長子就一定是皇位繼承人的規則。

哪怕劉慎不會成為太子,可僅是皇子的那層身份就足夠特殊,話說是被送來歷練,可難道就真的無視身份?真要是無視身份,肯定是腦子有問題。

“一個屯,五十來人是皇城侍衛,近一百二十人來自崔氏,等下的全是勛貴子弟……”楊銳都不知道該怎么吐槽:“不會有什么問題的。”

崔氏就是皇后所在的家族,有崔氏血統的劉慎可以說是事關他們的未來,確定劉慎被送到峻稷山校尉部,崔氏壓根就是不管不顧死命地塞人過來,又對斗阿進行各種許諾和死纏爛打,大有不顧一切要保證劉慎安全的架勢。

一些知道劉慎到軍中歷練的勛貴,他們當然也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合情合理合法或是不合情合理合法的事情都干了,為的就是在劉慎的麾下塞進去家族子弟。他們哪怕是沒辦法與劉慎建立友情,混個臉熟也是極好的事情,要是能夠有友情,未來可就……

斗阿一直都很頭大,被崔氏開了一個口子之后就完全麻爪了。反正在劉慎的事情上他是多做多錯,只要天子那邊沒有什么反應,他就不去進行干涉。

“殿下也沒有反感嘛。”楊銳樂呵呵地說:“那樣對大家都好。”

斗阿對此不發表什么意見,不過劉慎那個屯里卻有一個叫斗惠的小兵兵,斗惠是斗阿的嫡長子來著。

在不違反軍法以及漢律的前提下,手上有權的人才不會真的大公無私。不過封建社會利用職權干一些便利的事情是常態,真不去那么干不但會被視為傻子,沒落個眾叛親離就算是好下場。

說白了,大家伙拼死拼活是為了什么,是有為國家為民族做貢獻的情操,但總要有獲得回報,只有奉獻而沒有回報只會出現在極為個別的時候,大多數人努力就是為了權益和權力。

在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里,大軍絲毫不拖沓地開拔了。

劉慎其實清楚自己的身份已經在一定范圍內暴露,對于自己所領導的屯里面沒有半個“普通人”基本沒什么想法。

所謂的一定范圍內暴露,是夠身份知道人已經知道,知道的人也不會大嘴巴滿世界嚷嚷,導致真正意義上的普通人并不知情。

劉慎出生之前,劉彥就已經打下“半壁江山”并借稱王,導致劉慎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成為一名王子,并沒有太過平凡的生長環境。

人從什么樣的環境成長起來,接觸到的一切就注定了他的起點。

事實上劉慎從小到大接觸的人,要么就是宮女、女官,要么就是高官或勛貴子弟,只有在外出玩耍的時候才偶爾能接觸到真正意義上的普通人。

鑒于劉慎的身份使然,便是有真正意義上的普通人與他接觸,不知道劉慎身份之前和知道了身份之后,必然會是兩種態度,導致劉慎的接觸面真不是那么廣,甚至可以說是生長在一個被呵護和討好的環境之中。

在那種環境下長大的劉慎肯定不懂什么叫民間疾苦,能夠有一個謙和的性格,知曉不能作踐百姓,其實已經算是皇室的教育成功了。

更多生長在那種環境的人,性格乖張或是太過以自我為中心才會是主流,先秦的趙氏贏姓早就發現這一點,后面的先漢老劉家也察覺到了,才會有先秦動輒放逐公室繼承者,先漢老劉家的天子不斷鼓勵太子考核人選外出游玩和找人懟,那樣的教育方式。

如果說劉彥不知道劉慎這一邊發生了什么,那是屬于不可能的事情。

不過劉彥就算是知道劉慎的情況,大多時候也只能是搖搖頭苦笑,事事干涉不但不附合為父之道,更不是一名天子該有的氣度,只有讓劉慎自己去選擇和改變。

“屯長。”徐光滿臉樂呵地說:“這一次咱們肯定是能參加大戰的吧?”

“軍中已經傳開了,那些王八蛋竟然敢組建……,什么來著?”紀海苦惱地想了想終于記起來:“反漢軸心。他們是活膩歪了!”

徐光是徐正的嫡長子,今年二十四歲,原先是在虎賁軍當一名軍侯,現在卻是劉慎麾下的一名隊率。

按照冉閔知道后的評價,原話是:肅孝平時看著是一個很正經的人,沒想要不要臉起來沒半點下限。

好好的一個軍侯不當,跑去降格成為一名隊率,一切只因為屯長是帝國的皇長子。而這名皇長子幾乎沒跑,會是帝國的太子。

徐正那么干其實就是在下注,明確向所有人表態看好劉慎。

紀海是紀昌最小的兒子,今年十七歲。他之前并不是在軍隊,是考核成為地方文職,被紀昌合情合理合法地丟到北海(貝加爾湖)去當一地的戶曹,去年卻是接到命令專職為軍人,并且被安排到了劉慎麾下成了士卒。

要是看一眾人,真的能夠找到與漢帝國那些顯赫高官或是顯爵長相相似的人,一個個的老子不是什么將軍,就是尚書,最差的長輩也有著不低于大上造的爵位。

這群“二代”們雖然會講話,卻是不敢做出什么出格的舉動,正騎跨在馬背上老老實實地行軍。

劉慎平時就沒少和其中的一些人接觸,便是沒有經常接觸的人也都能叫得出名字,互相之間都不是那么陌生。

另外那些來自崔氏的人,劉慎就知道其中有十六個屬于自己血緣親近的表哥,剩下的也都是沾親帶故就是血緣關系遠了一些。

皇城侍衛就更不用說了,其中的十個人就是從小護衛劉慎到現在,剩下的四十來個人則是從數萬禁衛軍中精挑細選。

對于自己麾下沒半個“普通人”,劉慎并不是沒有一點意見,但他卻是說不上有什么排斥心理。

很小的時候,崔婉就一再重復告訴劉慎,他身為劉彥的嫡長子注定會是一個不平凡的人,身上擔負著的責任比帝國的任何一個人都要大。

崔婉除了向劉慎灌輸那樣的思想之外,少不了是會教導劉慎應該去團結什么樣的人,無疑高官顯爵就屬于劉慎應該去團結的那一部分。

所以了,劉慎對自己的麾下是那么一群人,哪怕是覺得不妥,可是絕對該籠絡的籠絡,不會因為內心的那一點意見而有什么排斥或是厭惡的表現。

劉慎會覺得不妥,是源于劉彥的教導。

劉彥對劉慎強調的是他們的一切雖然建立在強橫的武力之上,可是絕對不能忽視百姓這么一個群體,甚至說過只要能夠得到百姓的愛戴,皇室不管遭遇什么樣的挑戰都將穩固的話。

源于劉彥將話對劉慎講得那么直接和明白,劉慎很多時候是希望多接觸一下百姓,能有施恩的機會當然最好,哪怕沒有施恩的機會,多了解百姓的真實想法也是好的。

現在嘛,劉慎能夠猜到一定是違反了老爹送自己歷練的初衷,可是他真沒有什么好辦法改變當前的現狀,唯一想到的就是升官,等麾下編制增加了,就能真正的接納一批“普通人”。

“那批王八犢子。”紀海很是不忿地說:“平時五六五七的跪舔,從大漢拿回去那么多好東西,說反就反了。”

大多數勛貴子弟是用無語的表情看向紀海,他們的印象中紀昌是一名溫文儒雅的人,沒搞懂怎么會有這么一個“粗獷”的兒子。

桓濟是桓溫的二兒子,很是羨慕地看著隨意張嘴就噴的紀海,認為實在是太牛逼了。

“你瞅瞅,那是親近的表現啊!”桓濟對王坦之說道:“殿下還樂呵呵地聽著,要是咱們也能那樣多好。”

王坦之完全不知道該說什么……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