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943章:未雨綢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943章:未雨綢繆?

第943章:未雨綢繆?


更新時間:2018年09月10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君士坦丁家族的內戰讓羅馬帝國進入到了一個關鍵的時期,哪怕是君士坦提烏斯再一次統一了羅馬,就算是羅馬的統一歷來就是一個形式,但這一次真的相當不一樣。

之前的羅馬,不管是共和國還是帝國,不管當家作主的叫執政官還是奧古斯都,羅馬從來都不是中央集權制度,是一種共治的形式。

羅馬的政治生態注定了一件事情,最高統治者從來都沒有乾坤獨斷的空間和機會,就是最有權的屋大維依然搞不定地方上的家族,其余的羅馬統治者就更不用說了。

共治的局面在羅馬一直沒有得到改變,不過地方上的家族還是會盡可能地配合羅馬的政策,那是建立在現任奧古斯都(執政官)有大義名份的基礎上。

“大概就是周天子時期那樣。”王猛在君士坦丁堡的時候借閱了不少的書籍,專門研究過羅馬的歷史:“只是大秦并不是唯一一個家族的延續統治,他們只是沒有更改國家的名字。”

蔡優略感好奇:“他們為什么不更改國家的名字?”

這個問題王猛可回答不上來。

“他們歷經過多種政體,共和制、元老制、宗1教制、國王制、帝國制,幾乎全部都試了一遍。”王猛已經能大概搞懂那些不同名字的制度,解釋道:“其實核心一直沒有變過,中央無法全面領導地方。”

“應該會很亂。”謝艾暫時沒有功夫去了解羅馬,猜測:“每一段時期就會亂上一次吧?”

王猛點頭說道:“周期大概是三十年到五十年之間,統治大秦的家族就會更換,每一次都是一場王朝更替。有時候會存在共治,分為和平共治以及沖突共治,這一點又與我們不一樣。”

最早期的時候,羅馬有一次四帝共治階段,那是一場對于羅馬來講能夠用“浩劫”來形容的內戰時期,要不是后面羅馬又有了“五賢帝”時代,羅馬很可能亡于日耳曼人、凱爾特人和斯拉夫人的總爆發。

到后面,羅馬還有另外一次“四帝共治”階段只是與早期的“四帝共治”有了明顯的區域劃分,被變成了兩個部分。

從伊利里亞王朝末期的公元二七零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三一零年左右,羅馬一直都不顯得寧靜。

公元二八零年左右到公元三零五年左右的時期,羅馬的東部和西部各自都出現了四帝共治的局面,等于是羅馬全境竟然有八個自稱奧古斯都的人存在,可以想象是亂到了何等的程度。

君士坦丁一世終結了羅馬的四帝共治局面,使羅馬再一次迎來了輝煌,關鍵是好景并不長久,相繼有家族再次強橫崛起又讓羅馬陷入了分裂,等待他又一次解決掉了那些對手成為唯一的奧古斯都,卻是因為對繼承人的猶豫不決讓羅馬迎來了“家族式”的內戰。

要是再算上軍官亂政時期和幾乎沒什么作為的伊利里亞王朝,一直到現如今的君士坦提烏斯至少讓羅馬保持相對穩定,羅馬是在不斷的混戰和內亂中持續了整整一百零二年。

“這么久!?”蔡優明顯被震驚到了:“內戰一百年,竟然沒有亡國滅種?”

謝艾在想的是,羅馬周邊的異族該是垃圾到什么程度,諸夏僅僅是四五十年的內亂,等待周邊異族發力差點來了個滅種。

“猛也奇怪的。”王猛去羅馬的時候沒忘記觀察,他所見所聞是羅馬的那些奴隸很安份,羅馬的周邊是什么樣則沒機會觀察:“日耳曼人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余民族……好像根本看不到大秦人陷入麻煩?”

謝艾總結道:“他們可真是好運。”

蔡優對謝艾的說法是深以為然,要是將羅馬周邊的異族換成諸夏的那些,他能明確肯定羅馬人早就涼了。

東漢是在公元二二零年崩潰,諸侯亂戰和三國并立的時間維持了四十六年,才有司馬氏來了個“三國歸一”。

四十六年的時間,漢人從頂峰時期的五千六百萬的人口,等待西晉建立進行普查時僅是剩下五百三十七萬的人口。

羅馬的混亂可是持續了一百年以上,雖然說中間有伊利里亞王朝的喘息時間,可耐不住伊利里亞王朝并沒有終止混亂,后面更是打出了狗腦子,死了多少人不好算,現在羅馬攏共有多少人其實君士坦丁家族也不知道。

從一些模糊的史料來進行猜測,君士坦提烏斯統治羅馬的初期,羅馬人口應該只有不到一千兩百萬?

“你前次提到過……”蔡優仔細想了一想,才繼續說:“大秦疆域之下的人口不會少于六千萬。”

“猛是將羅馬人之外的民族算進去了。”王猛的猜測是羅馬統治范圍內不會低于一萬萬人,說六千萬還是往少了說。他舉了幾個地點,尤其是:“光埃及區域就有近三千萬人口,歐羅巴部分不會少于兩千萬。”

謝艾像是明悟了什么,脫口而出:“難怪了!”

“上次有一些日耳曼人來大漢。”蔡優著實記不太清楚國家名字,反復確定了幾次:“法蘭克、勃艮第、阿勒曼尼?”

王猛表示蔡優的記性很好,國家名字并沒有說錯。

對于漢人來講,歪果仁喜歡取又臭又長的名字真是相當不好,很有必要去扭轉這一點。

“我們在永嘉之亂后歷經了大量北方人南遷,大秦那邊也有人口遷徙。”王猛看了一眼窗外,收回視線才繼續往下講:“大秦人的政治重心在君士坦丁一世的時候東移,大量的大秦人也是從西班牙、高盧、薩克森和凱爾特區域進行東遷,導致歐洲部分的大秦人口數量一降再降。”

蔡優和謝艾對視了一眼,他們突然覺得很奇怪,明明羅馬與諸夏相距那么遙遠,怎么一些事情的發生是那么的相似,甚至時間節點都差不多?

一塊土地是屬于哪個民族,能不能將那塊土地保衛下來,基礎條件是看國力,要是國力下降時那一片土地再沒有人,其他民族大量遷徙過去,國家又沒有做武力收回的舉動,時間一長那一片土地就會出現爭議。

大量的羅馬人從遷移走,大批的日耳曼人填補了空白,原本屬于羅馬的比利時、盧森堡以及高盧東部,法蘭克、勃艮第、阿勒曼尼這三個國家也就相繼建立起來了。

“那三個日耳曼人的國家并不是君士坦提烏斯當政時期建立起來,其實是馬格嫩提烏斯的大部分兵力與君士坦提烏斯交戰,導致那片區域出現軍事真空。”王猛又一次看向窗外,他的舉動被蔡優和謝艾看在眼里:“才有了法蘭克、勃艮第、阿勒曼尼的分別建立。”

作為羅馬現任奧古斯都的君士坦提烏斯,不是沒有想過去解決問題,可是等他了解到實際情況之后就陷入了踟躇心態,原因是歐洲部分有太多的家族根本不服他的統治,他本來是想用大義名份讓歐洲的那些家族去滅掉法蘭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可是竟然造成了適得其反,反而是讓那些家族與法蘭克和勃艮第、阿勒曼尼的摩擦結束,進入到沒有公示盟約的盟友。

法蘭克、勃艮第和阿勒曼尼上一次能出使漢帝國,就是有相當多的家族出力。這些家族糾集起來的力量讓君士坦提烏斯無比忌憚,除非君士坦提烏斯想要來一場小亞細亞對歐洲部分的戰爭,要不然只能是選擇忍了。

三個人所處的位置是一處偏殿茶室,外面自然是中庭廣場。

他們可是很難得才能聚在一塊喝茶,能有這個機會是劉彥招來了幾個重臣,特別喚來了海倫娜講解羅馬歷史。

劉彥這么看有多重用意,開拓幾位臣工的眼界,又讓他們真正了解一下羅馬是個什么樣子,別天真的以為羅馬是什么萬世一系,也是有王朝變更,差別只是羅馬人一直采用“羅馬”這個國號罷了。

“聽說尚書令要借鑒大秦來處理內政?”謝艾又點出了一個劉彥為什么要讓幾個重臣了解羅馬的原因之一:“要是不去真正了解大秦……”,后面的話沒說出來,是覺得桑虞會丟人。

讓海倫娜來講羅馬的歷史,這件事情劉彥做的并不妥當,只是除了海倫娜,劉彥真沒有合適的人選,總不能是讓尤利安或者誰,對吧?

“艾怎么都認為那個人有點活躍過頭了。”謝艾是侍中,說這話沒有半點逾越:“倒是少使(海琳娜)太過沉寂。”

侍中既是國家官職又是皇帝的近臣,能插手政務的同時也能摻和皇帝家事,只是聰明的侍中不會輕易去插手皇帝家事。

“只是一個女子罷了。”蔡優之前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都比謝艾和王猛地位高和資格老,他們現在雖然都是侍中,可是依然有著高低之分:“大漢的女子是能為官,她卻不是漢女。”

只要不是海倫娜突然成了漢帝國的大臣,哪怕她成為后宮嬪妃之一,除非是劉彥被蠱惑了,要不然根本插手不了國事。

他們對劉彥多少是有些了解,認為劉彥壓根就不是某個女人所能左右,猜測劉彥那么做肯定是有原因,極可能是在布局針對羅馬。

“相對于大秦人……”蔡優拖了一個尾音才繼續往下說:“波斯人離我們更近。”

“所以現在人口最多的國家是薩珊!”謝艾將手里的茶水放下,幽幽地說:“沙普爾二世統治下的人口不會少于八千萬!”

那是從一系列相關的數據進行統計而來,八千萬并不全是指波斯人,波斯人應該只占三千八百萬左右,剩下的是阿拉伯人、埃及人、敘利亞、伊拉克……等等不下于二十個民族人口,又以阿拉伯人的數量最多。

謝艾一直對大漢的西邊非常關注,與他出身西北有著很大的關系。

現在有大量的西北人涌入西域,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移民西域也是必須進行的事情,那些早就涌入西域的人肯定會被疏導安居。

西域現在還很亂,匈尼特人已經插了一手,謝安沒有回來之前與之較量了幾次,將匈尼特人伸過來的手給斬斷,只是礙于國策轉變僅是殺進去警告,沒有爆發成為國戰。

“薩珊內部也有明顯的內部矛盾。”王猛說了一些親眼所見,后面概括道:“雖然有大秦人從中挑撥了作梗,也能想象是矛盾到了尖銳的時刻才來一次總爆發。”

王猛去了波斯薩珊也不是只旅游了。他之前是沒什么機會,后面本著多準備沒壞處的想法,不小心丟了幾箱黃金,好像是被叫伊本什么的阿拉伯首領給撿到了?

其實王猛將名字記得很清楚,名字叫伊本沒有錯,人是兩個人,一個叫伊本.阿卜杜勒,另一個叫伊本.拉合曼。他還知道自己走后沒有多久,那邊的阿拉伯人變得異常活躍。

“大漢不缺金子。”蔡優之前就知道王猛曾經干了什么,對于王猛的行為無比的贊賞:“一直在延續景略的做法。”

王猛含蓄地笑了笑,卻是說道:“陛下好像對阿拉伯人印象不好?”

想要讓波斯薩珊更亂,支持阿拉伯人看著是一個正確的做法。

之前羅馬人就在支持阿拉伯人,只是羅馬人更多是用嘴炮,拿不出太實際的東西出來。

現在漢帝國給羅馬和薩珊的壓力太大,兩國的關系一再緩和下來,羅馬人對阿拉伯人干脆是連嘴炮事業都不干了,大有兩個千年仇敵要走向哥兩好的趨勢。

“他們害怕是必然的。”蔡優樂呵呵地說:“只是千多年的仇恨哪是能輕易消弭。”

謝艾接了一句:“除非大漢立即入侵。”

蔡優頷首道:“是的。”

王猛覺得也是那樣,羅馬和薩珊現在是最緊張的時候,那是因為漢帝國出現得太突兀,只要有一段時間作為緩沖,漢帝國又沒有表現出明顯的攻擊欲望,兩個國家肯定又會陷入相愛相殺。

漢人在財政上面支援阿拉伯人的民1族1抵1抗1運1動的確是讓劉彥一度遲疑,他可是知道阿拉伯人后面的確取代了波斯人。

另外怎么說呢?阿美瑞肯支持阿拉伯人,對于劉彥來講可是“前車之鑒”啊!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