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756章:血盆大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56章:血盆大口

第756章:血盆大口


更新時間:2018年03月23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全殲了阿三的陸軍,僅有少量敵軍戰船得以逃脫?”

劉彥是在戰事結束的一個月后才接到來自前線的戰報,他對出現這樣的結果并沒有覺得任何意外,己方出動了那么龐大的艦隊,要不是突然出現風暴之類的大自然災害,獲得勝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差別就是損失多少和消滅多少。

戰報之中,桓溫詳細地介紹海軍的交戰經過,很特意地指出海軍缺乏接舷戰的經驗,劉彥卻是清楚是什么原因。

系統出產的弩船本就是遠程兵種,要不是安排非系統士兵上船的話,情況還會更加糟糕一點。

凡事就沒有什么盡善盡美,劉彥已經有了這種逆天的金手指,真不能奢望更多,別說是接舷戰打得糟糕無比,就算是遠程互相攻擊處于劣勢,能做的也就是用數量去堆死對手,一切只因為損失得起。

所以才要鼓勵航海啊!劉彥知道征服大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漫長的時間來培養水手,海軍的培養時間需要更多:系統弩船不能說是一個過渡,可未來并不屬于他們。

兩場海戰,漢軍這邊直接戰沉的有六十七艘,失去戰力需要返修的接近百艘。以出動兩千艘戰船的規模來看,不足一成的戰損似乎也沒有什么,可他們交戰的敵軍卻只是不到三百艘,那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系統出產的船只有著這種那種的缺點,單憑可以遠航就是一個優點,要是沒有系統出產的船只,漢國別說是出兵阿三洋,就是臨近的中南半島都無法愉快玩耍。

沒開任何玩笑,系統的出產可以說是物廉價美,一艘人工打造的戰船,哪怕只是中型戰船也通常需要耗時至少三個月,人工費用和材料費用合計三十萬錢左右。一艘、十艘看著好像也沒什么,可數量越多耗費就越多,還不是想造多少就能造多少,至少是沒有足夠的工匠去造。

系統出產的船只就不一樣了,雖然也需要時間,可是耗時遠比人工制造少,還不需要人工費用,只是消耗材料,更逆天是自配船員。

劉彥有這樣的艦隊面對任何一個對手都不會虛,只要資源能跟得上的話,就是與全世界所有國家打海戰也能硬剛,差別就是他覺得有沒有那個必要。

顯然早期劉彥覺得沒必要,到了目前這個階段卻是有必要了。

“敵之艦隊一再受挫,必不敢再行主動出擊之心。”徐正對海戰不熟悉,看戰報是損失一成大部分消滅敵海軍覺得是一場大勝:“征南將軍判定可以乘勝重新封鎖海疆,臣以為可行。”

那一場海戰是為了消除平蠻校尉部的威脅,還是為了專心應對陸上敵軍做準備,海上獲得勝利自然是該再接再厲,接下來桓溫該做的卻是消滅陸上敵之聯軍為主。

戰報上面只是小小談了一下陸上戰事,桓溫之前對怎么打陸戰已經做過詳細的匯報,要是情況不出現變化的話,無非就是誘敵深入不成就直接正面剛。

“叢林環境復雜……”徐正停頓了一下,像是在思考什么,過了一小會才繼續說道:“臣以為,或可再從倭列島征集兵源?”

劉彥自然是不無不可,漢國對倭列島的控制力很強,上面的各國貴族萬分渴望內附,底層對于有可能成為大漢一員是什么都愿意干。

漢國本著廢物利用的心理,可沒覺得倭人順從就應該善待,倭人青壯不是被調出來當仆從軍,就是證調到各種礦場,基本覺得倭人為漢國的霸業流血和流汗是理所當然。

“若順利,明歲便會登陸阿三本土作戰。”劉彥稍微一想都覺得步子邁得不小,卻也認為就該這樣:“介時有各國聯軍參戰,阿三疆域卻是太大,理當多多調集倭人遠征。”

登陸阿三本土是早就有相關計劃,一開始就沒有想投入多少常備軍,甚至郡縣兵也沒想投入太多,是打算用倭人為漢國的霸業流盡鮮血。

放下來自桓溫送來的戰報,劉彥拿起案幾上的另一份奏章,討論的話題也就改變。

另外一份奏章是李匡所寫,介紹前往西域路途中的事情,他們經過將近兩個月的行軍已經抵近白龍堆五十里外,暫時是停頓了下來做戰前必要的休整。

與李匡的奏章一塊被送回國的還有來自西域的各國使節,他們代表的各國在了解西域概況的漢人聽來并不會感到陌生,奇怪的是參與聯盟抗漢的那些國家也派出了使節。

前來長安的西域各國使節,他們到來之后并沒有得到劉彥的謁見,是被一塊安排到驛館。

“眾使節大體分為兩種,不敢抵抗王師者,前來取巧者。”呂議覺得其實也沒有什么區別,甭管是帶著什么態度和目標前來,西域各國的命運早就注定。他說:“龜茲使節多次請求謁見,說是為重開絲路而來。”

路上絲路的歷史很悠久了,可實際上作為生產絲綢的諸夏獲利并沒有太多,相反是西域和中亞的一些國家做二道販子賺得盆滿缽溢。

一點都沒有說錯,絲綢或許很值錢,可是作為唯一能制造絲綢的諸夏從一開始就沒在這一項貿易上獲利多少,明明占據著唯一的優勢可就是賺個手工錢。

絲綢之路一開始也不是諸夏開啟,其實是匈奴人將絲綢帶到西域,西域人又轉賣給中亞國家,與西方有接觸和貿易的中亞國家賣向西方國家,一再轉手之后價格是成倍地增漲,但不管絲綢的價格漲幾倍都和諸夏沒毛線關系。

“以往歲月,先是匈奴獲利,又有樓蘭、莎車、車師輪番得利,龜茲有此念想并不奇怪。”紀昌在這一方面有發言權,他是在海上絲綢之路重開之后特別做了了解,才知道絲綢是隨著距離的增加價格瘋漲:“龜茲人卻是異想天開!”

漢國這邊對西域是有些陌生了,可是一些該知道的事情肯定知道,包括這一次西域組成聯軍抵抗漢人光復舊土就是由龜茲帶頭,龜茲國王也被奉為盟主。

在西域那些使節前來的路上,朝堂對應該采取什么態度有過討論,不缺想要斬殺龜茲人的言論,參與聯軍抵抗王師的使節更是應該全殺掉,后面卻是諸夏的古老傳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才使那些家伙還能活得好好的。

“蕞爾小國并未得到大漢棘封。”徐正的意思再簡單明了不過:“正因如此只是安排驛館,并未由鴻臚館接待。”

雖說諸夏從戰國就走向禮崩樂壞,可是一些門面工程也從來沒有被放棄,尤其是在一些國家的門面工程上面,哪怕禮節可能顯得奇怪,但該有還是有的,比如接待外邦使節出動鴻臚館人員。

從西漢開始,中原王朝周邊的國家除了敵國之外,任何一國的國主都是需要得到來自天子的棘封,任何一個沒有得到天子棘封的國家都不會得到承認,甚至是屬于必征之國。

西域各國得到漢家天子的棘封才有合法地位從西漢宣帝之后就屬于理所當然,要不然連西域人都不會認可國主的合法身份。這種慣例是一直維持到西晉政權崩潰,之前哪怕是割據中的曹魏都依然保持次序。

西晉崩潰之后,諸夏對西域再沒有任何約束,漢國重建之后還沒有將手伸到西域,目前西域各國的國主可不就是自立?就屬于那種不被承認的草頭王,別說是不承認其合法地位,就是消滅起來也能正大光明地吼嗓子:非漢臣妾,理當滅之。

理所當然的事情啊!諸夏不是明明白白地公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嗎?這句話就直白地吼,世界上任何一寸土地都是諸夏的,只要是需要呼吸的人就是諸夏臣屬,但凡反對這一點的人都應該被消滅。

那些使節暫時沒有被干掉,是漢國開始有些講究了,非死敵怎么也要保持不殺使的傳統,再來是覺得那些小國就是一指頭能摁死的對象,換做覺得有威脅的敵國再來好好考慮要不要遵循傳統。

西域有被諸夏統治過的歷史,時間還不算短,那樣就出現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比如這一次從西域前來的不少使節,他們的目的就是懇求得到棘封。

“反復無常之國,棘無可棘。”紀昌的態度很直接:“除其國,治郡縣,永除后患。”

對于稍微有點年紀的人來講,他們不會忘記西域在漢家失去國祚之后是怎么上躥下跳,更不會忘了西域各國對羯族是怎么樣的阿諛奉承。哪怕僅是因為羯族的祖先來自西域,就只因為這點都認為西域人不可原諒,那也是他們為什么根本就無視掉西域一些使節的討好。

除開上述原因之外,漢國不是要使民出西域嗎?既然都將西域劃過減少天災帶來的傷痛之地,再去對西域各國進行棘封,豈不是將他們再次視作“次序之內”,還怎么快樂的玩耍嘛!

紀昌至少清楚一點,要是承認西域國家的合法存在,軍方第一個就不答應,誰敢開那樣的口不但要面對軍方的怒火,那些趕往陽關等著出過掙軍功和發財的百姓也要跳腳,到時候不但要惡了軍方,也要被百姓罵死。

“大善,除其國,以郡縣治之!”

不管是覺得無所謂,還是等著撕咬一口,紀昌的說法都得到熱烈的回應。

徐正更是說道:“龜茲不識天數,安敢與日爭輝,應當斬其使節,遇城克之,其國滅之。”

龜茲人糾集聯軍抵抗王師已經是大逆不道,竟然還敢去當那個什么盟主,不但是在抗拒大漢王師,還公然會盟,不滅龜茲簡直就不是諸夏后裔。

那可是會盟啊!看看諸夏歷史上能帶頭會盟的都是一些什么人,過去那些人被稱作霸主,也就是尊王攘夷的扛把子,到秦一統天下之后就成了挑戰天子地位的后備役,必須要殺他全家,不殺全家的話,是不是阿貓阿狗都能挑戰天子的權威了?

能讓堂堂太尉喊“遇城克之”可不是什么小事。

諸夏的戰爭,但凡是遇到“克城”,那就是攻下之后夷為平地的節奏,過程中絕對少不了幾日不封刀的慣例。克城雖然沒有屠城那么血腥,可是被克城的人下場也絕對好不到哪去,能活命卻少不了成為奴隸的命運。

劉彥還聽出另外的意思,龜茲人很富有,既然是克城的話,將城市夷為平地的過程中少不了是要對物資進行甄別,那些財富可不就能理所當然地成為戰利品?

說白了,克城就是吹響了合法搶劫的號角,城市里的人不是被殺就是成為勝利者的奴隸,壓根就沒人能喊冤枉。

徐正敢喊“克城”,那是劉彥給的底氣,誰讓劉彥一開始就沒掩飾什么,去西域既然是為了減少國內的損失,那當然是遇到什么就搶什么,能搶到財物就是財物,擄到人也能賣錢。

對目前的漢國來說,某種程度上擄人才是關鍵,國家工程極度需要奴隸,民間也發現官方鼓勵奴役異族,劉彥為了明確政治理念都恢復了西漢的舊例,也就是那個“奴隸官算”。

所謂的“奴隸官算”是西漢的一個特色,任何有奴隸的人都需要交稅。劉徹后面打仗是窮瘋了,各種名目的加稅之外,可沒放過征收奴隸稅。

劉彥根據西漢的“奴隸官算”做出改良,明確昭告天下并形成律法,以“漢五算,胡一算”為制度,也就是每一個上稅季度,漢人奴隸需要交納六十錢,異族奴隸卻只有十二錢。

既然沒辦法完全杜絕漢人為奴,那就用稅收來增加人們使用漢人為奴的成本,劉彥最多也只能辦到這個。他要是完全杜絕漢人為奴,看著似乎挺偉大,可真活不下去又無法找到生計的漢人,難道就餓死?

漢國對笈多王朝是財富、土地和人口都要全部接收,尤其渴望獲得足夠多的奴隸,西域人口沒有阿三多,但蚊子的腿再細也是肉嘛!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