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742章:西出陽關有故人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42章:西出陽關有故人

第742章:西出陽關有故人


更新時間:2018年03月08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第742章:西出陽關有故人

第742章:西出陽關有故人

謝安若是知道冉閔公開嘲諷絕對是要氣得跳腳,他們面對的敵人并不是擺明陣仗地進行交鋒,是利用復雜的山地躲避和襲擊,山區作戰就沒有簡單過的時候,不管是在什么時代都是如此。

西強山只是一個總的泛稱,其實包含了幾處連綿的山脈和一大塊的密林,那里的地形之復雜一點都不輸給巴蜀,甚至可以說還比巴蜀要復雜一些。

巴蜀至少經過人為開發,長久以來已經開辟出人可以走的道路,再來是作為諸夏自古以來的棲息地總會有輿圖勘測,可西強山真就不是諸夏踏足過的領域。

位于高原之下的西強山,那里有山脈和密林,還有兩處很明顯的盆地。要深切的知道一點,沒有經過人為開發的地區就代表沒路,再來是盆地長期積水之下也極為容易形成沼澤區。什么都是原始的狀態下,猛獸以及各種蟲類更是多不勝數,對人踏及的挑戰性一點都不低。

謝安率軍進行拉網式的圍剿,很多時候困難不是在羌、氐殘余的反抗方面,是大自然給圍剿增加了無數的困難。他們圍剿期間不缺發現暴尸荒野的尸骸,幾乎是什么死法都有,被毒蟲毒死的最多,哪怕是他們有充足的事先準備,可是非戰斗減員也是相當嚴重。

想要開拓一地原始區域從來就不存在什么容易,也就能夠知道先人到底是有著何等的無畏精神,才有了子孫后輩得以安逸生活的環境,恰恰就是因為知道開拓不易,諸夏也才產生對祖先的崇拜。

針對羌、氐殘余的戰事進行得怎么樣不是冉閔該去關心的事情,他連太尉徐正都能時不時地調侃或嘲諷上那么幾句,對本來就不怎么對盤的謝安又怎么會嘴下留情?

“驃騎將軍正是一如既往的……”李匡后面的話沒說了,可大家都懂得是什么意思。他東張西望地看了一圈,才對謝艾說:“驃騎將軍既然已經抵達陽關,諸事便算是畢了?”

謝艾見冉閔到來沒有風風火火要搞事,內心里自然是大大地松一口氣。他卻是一點都不敢放松,說道:“我等卻是不可懈怠啊!”

李匡秒懂,冉閔是什么態度不重要,重要的是別自己這邊出什么幺蛾子。

總歸來講,雖然前一段時間有下過雨,可是西北將要爆發旱情已經是不可扭轉的事情,漢國在西北采取強硬手段鎮壓宵小,又由謝艾出面拉攏可爭取對象,鬧事要面臨鐵血手段鎮壓,官方也給出了活路,大家伙還是想一想該怎么在官方的規劃下怎么度過難關。

西北的本地人參與進軍西域是要用向外征戰的方式尋找活路,其余區域前來的人則是完全針對軍功。

全國各地涌向西北的人太多,倒是給西北人提了一個醒,漢國極重軍功的前提下,不是軍隊一員也能獲取軍功,那是前所未有的好事,可別錯過這個改變自身命運的機會。

“我等雖未有軍籍,卻是由軍隊領導進軍,有何差異?”三石老早就抵達陽關,是作為被第一批編練的人員:“有功依然被認可,可獲爵位,該有賞賜一點不少。”

其實有更多的好事,比如到了陽關之后,吃喝也被軍方承擔了起來,伙食方面更是家里所比不上的,就是訓練非常嚴格,消耗的體力也非常大。

在當今這么一個年頭,就算是富足的家庭也難以保證每個月能吃上幾頓肉,漢軍的食譜卻是從來不缺肉類,尤其是以水類肉最豐富。

三石剛才已經吃掉一條咸魚,正在向第二條下嘴。他對于咸魚很是喜歡,不是咸魚有多么好吃,是咸魚有著充足的鹽分,稻米飯搭配著咸魚,再有一碗濃濃肉香的湯,感覺自己過的就是地主老爺的美日子。

漢國從一開始就不缺乏海產,一度還以咸魚作為主打產品與拓跋代國進行過貿易。之所以叫咸魚,不就是經過拌鹽制作。而鹽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必需品,可很多地方壓根就不產鹽。

西北有鹽池,還是從先秦就有的鹽池,但是鹽池的產量很小,質量方面也根本就不怎么樣。得說的是西北的百姓長期就屬于缺鹽狀態,想得到正兒八經的鹽屬于奢望,絕大多數人只能是用咸布,甚至是連一點咸味都不會有。

不但是西北,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屬于缺鹽,也就有了各種各樣在煮食時增加食物咸分的手段,味道是有了,可是對身體該有的補充卻是沒有,導致身體總是缺乏這個那個,不但壽命長不了,各種各樣的毛病也不缺。

可以說三石從小到大就沒吃過真正意義上的鹽,不單獨他,是絕大多數窮困之人都是相同的情況,對于咸魚的熱愛也就不難理解。

麥磨粉制作面食是近幾年才有的事情,最先風靡開來的地方是原青州行政區,后面向周邊擴展,就是還沒有傳到西北,也就是說后世極度流行面食的西北在現如今的糧食依然是黍米、秫米、粟米和眾多雜糧之類。

事實上麥原先在中原也不是主要糧食,大多是作為主糧之后的季后補種農作物,小麥得到的重視不多,卻是大多栽種大麥。在將麥磨粉沒有出現之前,麥是一種極度難以下咽的食物,與脫殼技術也是有關。

要是沒有經過劉彥的改進,不但麥磨粉不會那么早出現,就是多種糧食的脫殼也是以舂為手段,也就是拿著粗重的木頭慢慢舂,家中的婦女光是為了每頓食物經常需要舂上一兩個時辰。

稻米在長江以北并不流行,許許多多的西北人是到了陽關才知道有稻米這么一種食物存在。

軍方的稻米來源是西南和中南半島,以中南半島的獲取量最多。事實上每個地區的稻米口味都不相同,看得是當地的氣候怎么樣,更符合的地方口味自然是更好。后世發展雜交水稻為的是產量,可營養價值方面真的不怎么樣,但沒有比讓全國人民吃得上飯更重要的事情了。

要說哪里的稻米最好吃,毫無疑問就是中南半島那邊出產的稻米,不但是一顆顆飽滿和光亮剔透,就是營養價值也相當高。現如今漢國的很多人都能吃到中南半島出產的稻米,卻是要比子孫后輩幸福得多。

“明日便要開拔了。”

“是啊,出陽關往白龍堆。”

白龍堆以前叫什么已經不重要,名字當然是第一代開拓西域的西漢命名,證實了只有強者才有“命名權”的規則。

白龍堆就是現代的羅布泊,就是目前那邊并不存在廣袤的沙漠,僅是一些區域形成戈壁,大多數地區是草原狀態。

出陽關之后,向西路途地形大多趨于平坦,便是有山也是很小的小山包,往前六百余里可以抵達蒲昌海。

對了,蒲昌海(鹽澤)是先漢的舊稱,蒲昌海的稱呼一直是延續到曹魏,到了西晉時期改名為牢蘭海。劉彥當然是無視掉司馬一家子當政期間的一些命名,重新用回了先漢的稱呼。

陽關正西面為平原地形,南邊則有一道連綿數百里的山脈,山脈目前是沒有名字,到后世被取名金山脈。金山脈再往南是一處范圍極廣的盆地,現代命名為柴達木盆地,再繼續往南則是昆侖山脈了。

謝安目前率軍激戰的地方就在昆侖山以南,那里山脈連綿,卻又有著諸多的盆地,他們遭遇的困難與隋唐時期一樣,甚至還比隋唐時期更困難一些,至少隋唐時期那里是有吐谷渾六部棲息,可目前真的就是很原始的面貌。

從中原往西域的一整條路線有一個泛稱叫河西走廊。這一條河西走廊并不是一層不變,沙漠化和戈壁化會使道路出現變更,目前使用的是由姑臧一路向西到陽關的路線,等待因為氣候改變了面貌,到隋唐其實只能是選擇到玉門關的路線,導致隋唐的很多文化作品中基本是見不到陽關,倒是很多的邊塞詩人經常會提到玉門關。

“五萬五千人足用三月之糧,缺糧便是就敵了。”

李匡說不上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他們出陽關進軍西域本來就是一種“止損”行為,國家愿意提供可用三個月,在全國即將面臨全面缺糧窘境下,已經是盡到最大的努力。

謝艾并不會出陽關,他仍將留在西北處理后續事宜。

第一批前往西域的人將以李匡為首,他們進入西域之后可以便宜行事,也就是不限制一些條條框框。

在第一批之后,第二批人手會在隨后的一個月開拔,卻不再以軍團模式進入西域,是以小股人馬的“自由行”,等于李匡所帶領的第一批是為了打開局面而去,跟漢國開拓中南半島非常類似。

由于是求活前提下的進軍西域,官方并沒有為各驍果發放號衣,等于是除了軍方的將士之外,其余人是穿什么的都有,他們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武備齊全。

到了正式出發的當天,消失了有一段時間的冉閔再次出現。

冉閔是站在陽關城隘之上看著不斷列隊穿過關隘的隊伍,身側由謝艾進行陪伴。

“南方人有中南半島,北方人有西域。”冉閔對于鼓勵民間向外開拓其實沒有更深的理解,就是單純的覺得都有一個能搶劫的地方真好:“這一下子算是公平了。”

陽關城墻高約八米,連接兩處山體而建,內外皆有甕城,山體部分被鑿空用以藏兵和囤積物資。它自被張氏涼國重新修建起來之后,其實還真沒有發揮過作用,一直以來都是張氏涼國主動向西域發兵進擊,西域人連一次靠近陽關都沒有。

“西域與中南半島不同。中南半島處于蠻荒,便是有政權,多數地區并不被管控,以野人居多。”謝艾對中南半島并非不知情,那邊與西域也是兩個決然不同的環境,再來就是:“西域在先漢攻下之前便是小國林立,更出現過強國。又處于東西方交匯之處,文化多樣,民風彪悍。”

“北方漢人同樣比南方漢人更能打。”冉閔才不管是不是地圖炮,笑著說:“能打的對上能打的,倒是合適。”

謝艾也就是說說而已,西域人就是再能打,長久的時間里面也是被諸夏教導怎么做人,已經被開發的西域也相比中南半島少了更多來自于大自然的危險,前往西域面對的就是人與人的拼殺居多,不用像前往中南半島在密林里走著走著突然被什么咬了沒了小命。

五萬五千人的出關,還只有一個城門洞能夠通行,速度真的是快不到哪去,從第一批人出關到最后一人走出,整個過程竟然耗時多達七個小時,導致作為前導的騎兵部隊都走出二十里之遠,后面卻是吊著。

直至最后一人出陽關,冉閔看著綿長的隊伍說道:“西域那邊什么反應?”

“大漢在陽關聚集一二十萬人,動靜搞得太大。”謝艾不負責進軍西域,與李匡接觸多了卻也知道情況:“鄯善多方奔走,焉耆、高昌、且末、精絕等國知曉厲害,奉龜茲為盟主,組成聯軍嚴陣以待。”

“商人與樂師之國啊?”冉閔對龜茲還真就不陌生,主要是石碣趙國曾經接納了相當多的龜茲人,十分得到石虎禮遇的佛圖澄就是來自西域。他有些好笑地說:“以龜茲為盟主,只是因為龜茲富有?”

還真讓冉閔給猜中了,要說西域現在哪個國家最富有,那絕對是以龜茲為首。龜茲有錢到隨處雇傭人馬的地步,就靠著雇傭軍大肆開疆辟土,還不斷用錢砸,砸出了本來應該感到忌憚的眾西域國家樂呵呵,就那么眼睜睜地看著龜茲不斷擴張。

“疏勒和車師不動,問題就不大。”冉閔是真的瞧不起龜茲人,與諸夏的固定思維關系挺大,諸夏自古就不認為商人和伶人之國能干成什么大事。他想起了什么,略略感到好笑地問:“烏孫人真的對車師動手了?”

謝艾還是知道冉閔為什么會有那么明顯的揶揄,主要是漢國這邊只是稍微暗示了一下下,知道漢國晉軍西域意志堅定的烏孫,又向歷史上那樣堅定要抱大腿了。

天才一秒記住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