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728章:最大的贏家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28章:最大的贏家

第728章:最大的贏家


更新時間:2018年02月21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熱門小說

能傳世的學說都必然是有可取之處,但那個“可取”的地方要看能不能吸引到當代的統治者,要是統治者不喜歡的話,就是學說本身再好也難以得到青睞。

目前的南方文化人,他們實際上并不缺乏傳承。他們與北方文化人稍有不同的是,北方文化人還是以師徒形式的一個集體而存在,可南方的文化人卻是以家族形式作為一個集體。

簡單一點的說就是,北方搞的是學閥形式,南方搞得是家學形式,北方傳授知識不看血緣關系,南方的知識傳承卻是非血親不可。

學閥與家學的起點就是在五胡亂華,會出現這樣的變革只是跟環境有關。

胡虜統治中原時期,掌握知識的世家紛紛南逃,他們一直堅持的“家學”就是從上古先秦時代留下的習慣,和“傳男不傳女”的那一套觀念很相似。

被胡虜統治的北方文化人,他們的生存環境可沒有南方那么安逸甚至是舒心,時時刻刻都有可能被干掉的前提下,再來是子嗣未必能有多優秀,為了不使自己的一腦子學問斷絕,選擇一個或多個優質的非血親徒弟成了必然趨勢。

恰恰就是五胡亂華時期讓諸夏學問的傳承出現變革,卻是讓北方學說發展得更加宏大,倒是讓南方保持上古先秦時期習慣的眾文化人消沉了下去,甚至是南方學說越來越變得小家子氣,難有北方學說立足點上的視野開闊。其實這個也是必然的事情,知識就是要在不斷的交流和討論中才能得到進步,更多的交流和討論必然會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北方文化人有學孟子、賈子……更多學派的人,現如今的南方文化人其實是更為全面。要知道“衣冠南渡”的時候,太多太多的世家逃亡了南方,是真的帶了相當多的典籍去了長江以南,別說是戰國時期的儒家八派了,更多的也能拿得出來。

劉彥對賈子之學產生興趣,作為東晉時期第一才子的羅含就講賈誼的學說,很快就與李茂進入到爭奪光芒的時刻。

古時候的文化人背書是一種必然會做的事情,專精學什么就會將那本書背的滾瓜爛熟,羅含和李茂就進入到“復讀機”的時刻,兩人不斷摘出賈誼作品中的一句,看似激烈的交鋒卻連自己的一句話都沒有說過。

劉彥對賈誼學說不止是在加強中央集團,還有建設國家富足再來講究禮儀這一點。

那個觀點是在之中明確闡述。

根據記載,西漢建立之初,社會經濟一片凋敝。那時的米價極其昂貴,饑饉遍地,人與人相食,物資匱乏,連天子出行都弄不到四匹同色的馬駕車,將相只能乘牛車。

漢高祖劉邦采取了一系列予民休養生息和“重農抑商”的政策,到漢文帝時,社會經濟逐漸恢復,但商賈、地主侵奪農民,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廣大農民因破產而紛紛流入城市,成為工商業的傭工或無業的游民,官僚、商賈的淫侈之風也日益增長,這些都嚴重影響農業生產和糧食的積貯,很不利于西漢封建政權的鞏固,同時北方匈奴的威脅也越來越嚴重,面對這種日益嚴重的內憂外患的實際情況,賈誼就向文帝上了這份奏疏,建議重視農業生產,以增加積貯。

漢國現在的狀況除了北方沒有太大威脅之外,與漢初的情況其實是差不多,商賈、地主沒有大量持有土地,可土地是在國家控制之下,外部威脅一再降低貴族也開始有了奢靡之風,國家是極度的缺乏糧食儲備。

“大漢已經在荊楚之地大建,僅夢澤之地便開墾四萬頃。”羅含是南方文化人嘛,對南方的事情肯定是知曉一些,有心的話親自去走一走也能得出一個概論:“含親眼所見,若大建成就,將不下于一百五十萬頃產糧之田。”

所謂的“荊”之地大概就是后世的湖1南和湖1北,那里不但有長江延伸而出的眾多水系,更有洞庭湖延伸出來的許多河流,再來是那邊在上古時期沼澤遍地,曾經的沼澤災害消失,出現的就是極度肥沃的土地,

另外一個“楚”之地指的是現代的安1徽、江1西、浙1江局部,比起“荊”之地的話,“楚”之地的開發程度在現如今是高處不少,畢竟淮南在西漢就一直在開發,而屬于揚州的部分是在東晉小朝廷的建設之下得到高速開發。

李茂有做過功課,自然是知道當局正在大力開發產糧區。他不敢去抨擊國朝將絕大多數土地掌握起來的舉動,沒有親自去看過之前也不會去反駁羅含所說的產糧田畝數量,要說的卻是有了產出之后,怎么支應全國。

“彼地十石,百里去其六,過之不得。”李茂說的是運糧過程中出現的損耗,也就是運糧的路途越遠,途中損耗掉的就更多,問羅含:“如何為之?”

羅含明顯發現了陷阱,他們在談的是怎么讓國家變得儲量豐富,要是牽扯到轉運,那就等于是扯到了“工”和“商”。而賈誼的觀點是壓制工商的。

孫綽也在場,見羅含沉吟,站起來對劉彥行了一禮,又對眾人行禮,說道:“玩物皆需轉運,此乃恒久之理。賈子所不喜者,便是過份剝削勞動者,合理即可。”

“善!”李茂鼓了一掌,說道:“國朝修建康通往關中之道,乃是為此。”

建康到關中的國道是有經過“荊”之地,還特別在多個長江樞紐位置拐了那么一下下,那些地方基本是有水系渡口,能夠使轉運變得更加便利。

羅含卻是愣了愣,不止是他,多數人是奇怪地看向李茂。他們會愣神和意外,無非就是李茂主學賈誼學說,可賈誼其實是主張各地建設自己的“小農體系”,反對物資流通的。

“茂學賈子,也看。”李茂對眾人怪異的目光表現出困惑,說道:“學,乃以致用,大道也?”

“卿之門,有?”劉彥是不顧君王的優雅,瞪大了眼睛,甚至是急不可耐:“可帶來長安了?”

當然就是呂不韋連同門客編撰的那一部名著,后世是歸類到黃老道家名著,可里面的牽扯到的學問非常多,有道家、墨家、儒家、法家、農家、兵家的一些著作。

劉彥可不是對誰都稱呼一個“卿”字,可見他是真的對無比的垂涎。

“回天子。”李茂盡管掩飾得很好,卻是難以將振奮或者說興奮掩蓋下去:“未帶來。”,沒等劉彥失望或有什么表現,他立刻又說:“小民可遣弟子,半月之內可拿來獻予天子。”

諸夏歷朝歷代的典籍太多了,典籍雖多卻很難出現可以傳世的巨著,相當多的巨著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列入禁學。

劉彥所知道的是呂不韋死后,始皇帝禁了與呂不韋能扯得上關系的一些文章,相傳也是被毀掉。

“非全篇,僅有略略殘篇。”李茂這個卻是必須說清楚的:“乃小民先祖偶然所得,非是門中之物。”

劉彥重視不止是好奇,是真的就是一部宏偉的巨著,要不然呂不韋也不敢拿和始皇帝叫板,還在文化上全面獲勝,只是輸給了權力。

傳說中,里面的文章五花八門,幾乎是寫什么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

因為實在是太多太雜又有重復,呂不韋又挑選幾位文章高手對這些文章進行篩選、歸類、刪定,綜合在一起成書,取名叫。

呂不韋對此書十分看重,他自己認為這部號稱的書是杰作,夸口說該書是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的奇書。例如在相當全書總序的中就這樣寫道:“凡十二紀者,所以紀治亂存亡也,所以知壽夭吉兇也,上揆之天、下驗之地、中審之人,若此,則是非可不可無所遁矣。”

就是那么一本內容五花八門的書,涉及到當時幾乎能稱得上“顯學”的所有知識,其價值對于后世無可估量,要是李茂真的有,哪怕只是一些殘篇,對于當代來說也絕對是意義非凡。

“好,好,好!”劉彥見李茂愿意獻上,連夸了三個“好”,后面卻是沉吟了一下,重新開口就說:“寡人愿以千金酬謝。”

李茂卻是情不自禁臉皺成了一團,沒等他郁悶完,劉彥后面又說話了。

“寡人喜愛經義,缺演講博士一人,卿可愿任之?”

剎那間,李茂全身的毛細孔都舒張開來,每一個細胞都在顫栗,既是興奮又是激動,身軀控制不住開始抖動。而他顯然還是開心得太早了一些,后面還有更大的驚喜。

“寡人的兒女年歲不一,開蒙者有之,亦有未開蒙者……”劉彥又在沉吟,顯然是在進行某種很重要的思考,他的話和舉動讓現場的所有人呼吸都開始沉重:“觀卿博學,所知甚多,任博士后,可教習之。”

李茂的身軀突然僵了一下,嘴巴大大地張開,眼睛瞪得老大,有那么一會之后才彎腰重重地行禮,坐下后卻是像面條一樣軟在自己的位置上大口大口地喘息。

所有人都被劉彥的舉動震驚到了,隨即有人看出劉彥的舉動是為什么而釋然,更多卻是久久沒能回過神來。

商鞅有立木之舉,燕昭王有千金買馬骨,有為了建立信用,也會有付出大代價吸引來真正的大能,任何的舉動都不會是憑白沒有原因。

劉彥對李茂的感官其實挺不錯,又見識到了李茂的“多學”,再來就是能獲得的殘篇,既是在豎立榜樣,又能吸引更多人拿出藏書,老實說是一件非常得便宜的買賣。

說李茂多學,是劉彥看到李茂能夠因時而變,一個學習賈誼之學的人還不會對“工商”產生排斥之感,于當代可以說是很特殊的一種現象。

國家要的不止是認死理的臣工,還需要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臣工,大多數的文化人在認死理方面很有成就,可能夠變通的文化人就真的不多,導致的是文化越來越僵化,很多時候明知道根本不適合當代了還不進行改善,只是影響到個人也沒有什么,問題是當官之后就是純粹的禍害了。

有了李茂作為一個開頭,接下來各個文化人開始展露出自己“多學”的一面,少不了還會言及自己有什么藏書要獻給劉彥,那就是榜樣該起到的作用。

由于是受到“榜樣”的指引才跟風,劉彥只對一些看著真正有才學的人,才學還得是認為有用,會發出任命博士的邀請,卻沒再提起教習王室子女的事,令他們失望的同時也卯足了勁更想表現自己。

劉彥是到了傍晚才離去。他這一走原本就不是一伙的人立刻就散伙,卻是沒有離開,選擇留在酒肆繼續歡樂。

“恭喜李兄了!”張甘自己也被征為博士,可也就是博士而已。他根本就無法掩飾自己的羨慕:“兄為天子講師,可謂天子答疑解惑,必然廣大門楣了。”

演講博士還真的就是講師,一般就是講一些經義之類,很多時候還有機會參與國策制定,要是能讓統治者有疑惑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自己,那就是最成功的演講博士了。

李茂卻問:“王子慎的開蒙之師,何人也?”

張甘又怎么會知道呢?

新長安已經在建設,劉彥的登基稱帝時間越來越逼近,再來是他已經暗示劉慎會成為太子,到時候東宮肯定是要有自己的一套班底,作為老師肯定是要作為班底主導之一,等待太子登基就成為帝師,光是帝師的稱號就足夠文化人拼死爭奪的。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