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622章:腳踩江南之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22章:腳踩江南之地

第622章:腳踩江南之地


更新時間:2017年10月29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作者:榮譽與忠誠分類:

作為一名君王,劉彥雖然時常率軍出征,可是那么多年來還真的沒有進行過疆域巡視。

當前的歲月可不是以后,華夏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嬴政,橫掃八荒六合之后頻繁出巡,隨后漢室早期的皇帝也不是一直窩在皇城,除開那些年幼登基做了沒多少年皇帝沒成年就駕崩的,也就是到了孝靈帝劉宏才一生沒有出過長安。

其后,也就是曹魏、劉蜀、孫吳并立期間,三方的最高統治者時不時就會巡幸一下地方,甚至是到了司馬一家子篡位并再次統一中原也保持巡幸地方的習慣。

每一個強盛的王朝,皇帝絕對不是生于皇宮死于皇宮,多多少少是會有巡幸地方的舉動。只有到了每個王朝的末期皇帝,才真的是生于宮城死在宮城,一天都沒有踏出宮城范圍之外半步。

歷代皇帝在培養自己的繼承人時,除非就是一個立起來當靶子的太子,要不然肯定是會創造機會讓太子經常外出巡視。畢竟只要頭腦不昏聵都該知道一點,一直處在一個小圈子,沒有親自去看過圈子外的事物,那也就只能聽到別人想說的,皇帝絕對不愿意自己的繼承人是一個籠中鳥。

在培養繼承人上面,可以說漢室的皇帝最為血腥,通常是拿宗室的諸侯王來下手,先漢的幾代皇位繼承人都有弄死過親戚的例子,最差的也會被設計著弄死一些勛貴。等待漢室的皇位繼承人不再對親戚或勛貴下手,是對著黎民百姓盡情剝削,事實上漢室也走向了衰弱。

自東漢小朝廷被滅,后面桓溫又是在長江以南大殺特殺了將近三年,必要的人口遷移也沒有落下,南方在被納入漢國統治之后只有一片的血色和哀嚎,劉彥是有必要過來宣威也是展現自己的仁慈。

清理腐朽的世家……好吧,其實就是弄死那些冥頑不靈的家伙,一方面是為了安穩需要,更多是清除掉更多原有的利益既得者,好讓新興的利益集團能夠扶持和補充進來,歷朝歷代都是這么過來的。

漢軍的開疆拓土太迅猛,有相當多的地方是完全的地廣人稀,劉彥的龍興之地青州都在不斷向外遷徙人口,又怎么不會將長江以南人口密集的地方進行分流?

長江以南的人口遷徙大體上還算順利,那是建立在眾多世家被滅的威懾之下,再來是相當多的人口原先屬于被隱匿的奴仆,另外就是那些沒有土地的百姓。

“南方遷徙的人口有五成左右是被前往巴蜀之地。”蔡優這個治粟內史是主持遷徙人口的劃分以及安置,他含笑說:“巴蜀也是屬于南方氣候,不會有太多的水土不服現象。因為走的是水道,路途的糧食消耗并不多,也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疾病減員情況。”

漢國從長江以南進行遷徙的人口總數多達兩百三十萬,其中建康就被遷出六十萬人,其余大部分是揚州所在的人口。

巴蜀自古以來的人口就不多,屬于漢家苗裔的就更少,先是在三國并立的時候被消耗掉一大批,等待司馬一家子重新一統漢家苗裔的人口也沒有增加多少。

后面,氐族人李雄在巴蜀之地建立政權,氐族、羌族和雜胡倒是涌進去不少,本地的巴人日子好過了很多,西南山區的南蠻也出來了一批,結果是讓漢家苗裔的生存空間更少。一直是到李氏成漢被滅進行人口統計,偌大的梁州以及益州漢家苗裔才二十萬不到。

漢軍在巴蜀長期進行征剿,由于巴蜀的漢家苗裔不多,被清算的當地家族甚少被株連,頂多也就是按推恩令慣例進行分家,再解放眾多的奴仆,被漢軍帶著針對非漢家苗裔。

“如果不計較學幾句漢家就說自己是漢人的那些家伙,巴蜀現在基本沒有異族了。”徐正其實很不滿意民族政策的模糊性,但做到太尉的官職也清楚那是必要的國策:“相當一部分的氐族、羌族、巴人是退往到了南蠻的山區,當地駐軍正在將他們往馬兒敢的方向趕。”

所謂的馬兒敢就是高原,被從巴蜀驅趕出來的那些異族,他們一部分是艱難地向高原之上遷徙,似乎是和上面的野人也開始火拼,死了不少人又被迫順著蘭蒼水往南逃,有一部分是渡過周水進入到深山老林。

不管是蘭蒼水還是周水,實際上就是現代的云1南,周水以西有一個很大的山脈,現在它沒有一個官方的命名,現代是被稱呼為高1黎1貢1山。

蘭蒼水所在地在西漢時期被命名為哀牢,下游其實就是湄公河區域,算起來是老撾的地界。不過現在沒有老撾這個國家就是了,倒是盤踞著相當多的撾人部落,東漢時期那里就有著不少族群,最大的就是撾族人、泰族人和高棉族人。

蘭蒼水下游區域并不屬于原先的李氏成漢,那里是原屬于東晉小朝廷的寧州。寧州的轄地非常大,合起來就是先秦的西南三郡之地,但是因為不被重視的關系基本沒有多少治所,連帶居民也是少得可憐。

狼狽逃竄的那些異族,他們先是被漢軍逮著殺,后面又被彪悍的野人從高原驅趕下來,死傷慘重之后是逃入撾族人的地盤,卻很神奇地反過來對撾族各部落大殺特殺,迫使撾族人向北尋求泰族人的庇護。

“南涪的縣令有中樞進行匯報,撾族有幾個部落派人過去朝見,還帶著先漢曾經給過的冊封國書。”呂議說的先漢是東漢,東漢兩百多年間冊封的藩屬真的不要太多,光是西南那邊就不下于三十個。他幾乎是抽搐著臉,哭笑不得地說:“幾份冊封國書中最大的官是縣令……”

劉彥的理解是,東漢在西南搞得是羈糜區,也就是將那些地方納入華夏文化圈,給當地的土著隨便封個官職,好讓子孫后代想要那些土地的時候吼嗓子“自古以來那里就是我們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之類的,至于子孫后代有沒有那個本事將土地拿下來就管不著了。

羈糜區在西漢和東漢的時候還不盛行,強漢一貫就是看上了就必須奪下來,只有覺得沒有多少價值,丟在一旁覺得可惜,才會丟給土著幾個連縣令級別都不到的小官。

羈糜區真正盛行是在隋唐時期,又以李唐最為發揚光大,才有歷史學家說李唐的疆域版圖看著挺大,可是真正受控于中樞的也就是那些固有之地。而所謂的固有之地是西漢時期最大的版圖,歷史上也就楊隋和朱明中樞掌控的疆土超過西漢,李唐并沒有。

撾族人求助那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劉彥根本就懶得過問,他必需知道的是從長江以南遷徙到巴蜀之地的那批人現狀怎么樣。

“總的來說還算安穩。”蔡優為劉彥詳細解釋了一下,大體是遷徙過去的那些人原本就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現在雖說還是沒有屬于自己的土地,可是生產出來的產出比原先能夠留下更多。他后面又說:“現在多生育可以獲得土地獎勵,也算是給了他們盼頭。”

生育獎勵土地是漢國前年才正式確定下來的國策,為的是鼓勵多生育來增加國家的人口。附屬的政策并沒有多少,除開必要的國家經濟和糧食輔助之外,是延續中原王朝歷朝歷代的國策,也就是男子多少歲必須成親,女子多少歲必須嫁人,要不就會有什么懲罰之類的律法約束。

漢國的土地大部分是掌握為國有,有大量土地的除開因功被封賞之外,只有那些本來就有合法田契的家族。同時,田契合不合法是建立在漢國承不承認,那么事實上造成的就是那些家族除非是早早效力劉彥,不然就是不被承認。

隨著船隊駛入長江水道,深入一段距離之后劉彥已經能看到兩岸擠滿了圍觀的人,不由問道:“現在長江以南還有多少人口?”

“揚州仍有接近一百三十萬,與其余各州合計約有四百萬。”蔡優特意解釋了一下,一部分從揚州遷徙出去的人口還是安置在長江以南,只是前往那些人口稀少的州郡:“實地考察之后,廣1州和荊州皆是適合開墾產糧之地,只是還需年月來進行開荒。”

廣1州就是現代的廣1東和廣1西1壯1族1自1治1區,要說便于開墾也就是在廣1東一帶。

荊州則是現代的湖1南,可以說開墾難度還沒有廣1東那邊的難度大,要是不去管什么生態的話,放火燒林子和曠野會是很快速的手段,處理那些根須之后就是一片沃野良田,絕對不會辜負魚米之鄉的美稱。

劉彥很清楚南方有那些地方合適作為產糧地,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滿清期間僅是湖南就供應全國一半以上的糧食,那么不管開發多久能夠成型,反正不能那么浪費放著不管。

“長江以南最為富庶的是在揚州,手工業非常發達,處處是良田。”桑虞說這句的時候卻是顯得有些陰測測,對著庾翼不是問話的問道:“廷尉署有搜索職權,對揚州的一些事情該是了然吧?”

漢國不是進行了一些改革嘛?其中最大的改革就是一些執法以及監督上面。諸如御史府主量刑與審判,廷尉署專諸搜索、緝拿、關押之權,大理寺行監督之職責。

庾翼本來還用復雜的心情在觀看兩岸的圍觀人群,頗有些時過境遷的意思,被桑虞突然來那么一下,開始明白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同僚對桑虞不待見了。

“這……”庾翼見劉彥看過來,先不說劉彥對那些事情知不知情,被桑虞捅出來就不能不說:“大多數叛逆被滅,家產歸于國有,卻有一小部分的土地……并未錄入國有田冊。”

劉彥對那些事情知道嗎?很顯然并不是毫不知情。

南方在東晉小朝廷時期是世家林立,他們主導著國家的走向,對土地的侵占以及兼并國家根本就管不了,差不多是恢復到了戰國時期楚國的狀態,也就是氏族分割自治,至于聽不聽中樞的指示和命令只看個人自愿。

不管是世家級別還是豪強級別,要被算賬的時候總是能夠想出手段來自救,其中就包括拉人下水,賄賂執法者會是常見的一種手段。

劉彥知道了而沒有進行處理,是前去處理的官員并沒有因為收了好處就手軟,也并沒有大肆收受賄賂,膽子最大的就是收了一千畝土地,而那個膽子最大的人是桓溫。

桓溫為什么去接收一千畝的土地,事后也沒有極力地隱瞞,很多人其實是心照不宣,無非就是覺得自己立下的功勞好像有些過大,用這種事情來自污。

說出去其實挺丟人,先漢一個堂堂的征南將軍收受賄賂沒有幾萬十多萬畝根本就不收,一些權力大的小官甚至都敢幾萬畝土地的受賄,桓溫要自污只敢收一千畝。

“依照漢律處理罷。”

劉彥說話的時候看了幾眼桑虞,后面在桑虞即將開口說話的時候將頭扭開。他是越來越搞不懂桑虞到底是要干什么,怎么會卯足了勁要得罪所有同僚?

船隊一直都在逆水航行,速度上并不怎么快,所過之處是由長江內河水軍沿途護衛,岸邊處處可以看到人影,有不少根本就是在岸上追著船隊一路跟隨。

到了江都邊上時,江都令早就在恭迎,劉彥并沒有進行召見,甚至都沒有片刻的停留,是讓船隊直接前往京口。

京口是揚州在長江出海口附近最大的渡口,原先還是東晉水師的主要基地,等待東晉小朝廷被滅之后,它不再具有軍事價值,也是原先的基礎設施基本被戰爭破壞,修復之后是作為民用。

因為已經有人率先過來,該得到通知的人玩命地準備,劉彥所在的這支船隊靠岸之前,那里的船只早就被清空,連帶閑雜人等也是被勸離。

劉彥是在隨行軍隊先登陸之后才將雙腳踩在土地之上,他選擇這地方登岸,不是直接航行到建康登岸有自己的理由。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