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544章:民為國本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544章:民為國本

第544章:民為國本


更新時間:2017年08月07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正文

作者:榮

更新:2017080621:20

字數:4568

在一些無力向外開拓的皇朝來,人多了是一種麻煩,亦是引爆國內動蕩的負擔。x更新最快畢竟對于這樣的皇朝而言,地就那么大,并且土地經過一再兼并之后是集中在少數人的手里,大多數人沒有土地又活不下去,除了揭竿而起掙個活路,還能有其它什么選擇嗎?

中原皇朝滅于外敵的次數不多,哪怕是幾次被異族所滅,除了有宋一朝之外,大多數皇朝被滅根本就是內部自行瓦解才讓異族占了便宜。最為夸張的一次莫過于野豬皮的“我大清”以數十萬人就滅掉一億人口的大明皇朝,并且以絕對的少數統治了絕對的多數。

劉彥統治之下的漢國會是一個進攻型的國家,人口只能多而不能少,白了就是人口永遠不會是國家的負擔,相反是開拓地盤之后需要足夠多的人口去充填,要不然打下再遼闊的疆土而沒有本族人棲息安居,打下來也守不了多久。

縱觀華夏的歷史長河,很多進攻型的皇朝在向外不斷開拓,他們都面臨著一項共同的難題,就是打下疆土之后本國百姓不愿意移居過去。

曾經的秦帝國和漢帝國在開拓新的疆土之后,以強制的措施向新占領地遷移百姓定居,地同樣是在河套區域。移民充填起到的作用當然是有,可是強制性的移民卻讓百姓怨言頗大,再來是因為一些處理不當,河套那邊的百姓流失速度太過驚人,甚至是出現被胡虜融合的現象。

秦帝國向陰山以南移民,由于在當時還有放牧技巧,移民過去的秦人其實是已經站穩腳跟,只不過是帝國內亂導致秦的滅亡。這一批秦人在河套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胡虜不斷攻伐就不了,漢帝國也是敵視態度,他們的境遇在西漢的劉徹統治時期得到轉變,衛青攻伐河套就有他們的助力。

漢帝國統治河套的區域很久,但是礙于中樞政策的關系,實際上到了某個階段河套的漢民早就胡化,到了漢帝國將河套送給南匈奴作為棲息地之后,那些胡化的漢民其實是被匈奴人的各個部落給接納了進去。

到司馬一家子在中原的統治被匈奴人劉淵終結時期,劉淵身上有漢家皇族后裔的血統是真的,起源是漢帝國多次與匈奴聯姻,相當多匈奴單于的閼氏的確是漢家公主,只不過那些公主只是宗室女或宮女。他將建立的國家取號為漢的另一個理由就是,很多匈奴人也是的的確確有漢家血統。

在中原周邊的眾多胡族,他們其實血管里大多也是有漢家的血統。會造成這樣的現象理由相當簡單,漢家失去邊地,邊地百姓被迫與胡人融合,或是漢家女子被劫掠生下后代。要是真正的追尋起來,不但是匈奴人大多有漢家血統,連帶鮮卑人其實也是大多有漢家血統。這個理論就是北魏時期的鮮卑自主漢化的誘因,可不止光是鮮卑學習漢家文化學壞了腦子。

融合胡人亦是劉彥所愿,差別是他要的是主動去融合胡人,不是由胡人來主導。原先他還想著融化胡人,使胡人認同漢人的文化和擁有漢家血統,用這一批人來充實邊地。

劉彥有這個想法是遭遇到了歷朝歷代都遇到的難題,漢家百姓對于遷徙邊境生活有著深深的排斥,甚至是有著“生于斯長于斯”這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哪怕同樣是腹地都不愿意搬家,怎么還能奢望搬去新的占領區?

之前漢國同樣缺人,光復一個又一個州郡不但是為了奪回失地,何嘗不是為了爭奪人口?

現如今漢家舊土的北方剩下幽州、涼州、并州、遼東這幾個地方沒有光復,要是全部奪回來估計是能夠再增加三百萬左右的漢家苗裔,但也只是讓偌大的漢國總人口增加到一千百八萬左右。

以四家之口為一戶來算,一千八百萬人口也就是四百五十萬戶。而實際上一戶為七八人,乃至于是一戶數百人,類似的現象非常普遍,以目前漢國登記造冊的一千三百萬為例子,實際上也就是一百五十萬戶左右。

一個家族動輒數個乃至于是十多個“房”,一“房”就是數十人,還不算歸屬名下的家仆,但這個家族在官方的記錄上就是一“戶”。

有鑒于用“戶”來算無法精確全國人口,漢國采取的是人頭計數,不是用“戶”來計算,很多以“戶”來計算的王朝對于本國有多少人只能是靠猜。

漢國在人口登記造冊上面十分嚴格,是個活人就會有記錄,每一個季度由當地進行新一輪的核實。核實的是,多少孩童死于夭折,多少老人去世,又有多少人死于意外。這樣的工程量十分巨大,要是沒有大批從軍方退役到地方的基層人員,實際上壓根就辦不到。

掌握國家有多少人口的重要性很高,漢國沒有人頭稅一,自然就不是單純為了收稅,是關乎到更重要的戰略意義,例如全國人口中有多少合適的兵源。

一千三百萬人口是目前漢國的官方統計,肯定是有存在遺漏人口,數量上可能還頗大,主要是戰亂時期太多人躲到深山老林。對于漢國來講豪門隱匿人口的風險很大,所以哪怕是有隱匿人口也只會是占了少數。

劉彥記得在漢初時期……或者是每一個新開國時期,都會有一項政策,來吸引躲避在深山老林的百姓出來。那個政策就是官府主導的均田制,也就是發布一個人可以領多少畝的田,還真的吸引出非常多的隱匿人口。

丞相府有提過相關的建議,劉彥本身是持遲疑態度,太尉署那邊以目前國家處于戰爭狀態拖延了下來。

“大漢無時無刻不是處于戰爭狀態。”紀昌的目的已經達到其一,趁熱打鐵地:“非常之時,行非常之策。”

太尉署的憂慮很現實,軍方將士拼死拼活才能獲得土地封賞,執行舊有政策分田將會使將士失去作戰熱情。因為是早就有的“舊例”,軍方當然無法理直氣壯地反對,那么只能是拖延,甚至想要無限期的推延。

劉彥對于生孩子可以得到土地獎勵極度贊成,甚至都想好了該將什么區域的土地獎勵出去。按照他的想法,獎勵政策的附屬品很重要,例如所獎勵的土地是在邊地,然后該家庭原有土地可以置換,置換的時候在原持有基礎上進行增加。

漢國注定會是一個進攻開拓型的國家,人口絕不能像是歷朝歷代那樣大部分集中于中原,應該得到更合理的分布。考慮到故鄉難離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完全以溫和手段根本就辦不到,完全的強迫又會走上曾經漢帝國的覆轍,那么只能是半**半強迫并行。

“丞相啊……”劉彥語重心長地:“非是寡人吝嗇,不愿分田于民,乃是不得不如此。”

紀昌愣神了。

的確不是劉彥吝嗇,是一旦采取類似于漢初的均田策略,人人有田之后會使百姓更加不愿意向外搬遷。

對于劉彥最重要的是,以軍功獲得土地,將會不斷**有勇力保持足夠旺盛的進取精神,符合他至少成為世界島島主的目標。

現在漢國沒有土地的百姓占了大概六成左右,他們皆是租賃國家的土地來進行耕作,哪怕是這樣國家依然有大批荒地,只能是用奴隸來開辟荒地變成良田。

得一句天大的實話,漢國大部分的奴隸來源是戰俘,又以胡人占了絕大多數,而胡人根本不懂農耕,勞作效率低得驚人。

沒有辦法使用奴隸進行大規模的農耕,已經逼得丞相府挑出區域規劃牧場,培養戰馬為主要目的,牧牛和牧羊只能是順帶。

漢軍南下不是滅了東晉朝廷嗎?晉軍投降之后,除了水軍士卒在收編計劃,晉軍中的陸軍成了國有農莊最大的勞力來源,另外就是那些堅持抵抗的大族、豪強、世家也是國有農莊勞動力之一。

在對待反抗的大族、豪強、世家上面,漢國采取的是只誅首惡,余下貶為奴隸。反抗者的直系親屬三代為奴,脅從一世為奴,其后為國家平民,六代之內不得為官。

對反抗漢國統治的那些人采取嚴苛,主要是進行震懾,后續效果上面非常有用,至少主持南方清剿戰事的桓溫是那么上報的。

距離紀昌特意找劉彥的六天之后,又一次的大朝會如期舉行。

“征北序列已經兵臨晉陽城下。北路的苻洪所部,他們大肆劫掠之后向北地逃竄,李壇派出第二騎兵軍團進行尾隨追擊。”徐正這個太尉話的聲音很洪亮:“王上,另有消息稱,石虎有放棄定襄的跡象。”

參與大朝會的官員眾多,很多大事就是在大朝會上面進行通報,所以身在中樞那些沒有官職在身的高階貴族也必須參加。只不過,開創階段的漢國,貴族不存在閑人,全部都是有官職在身。

石羯趙國的國策早被漢國得知,就是石虎公開講話,不在意地盤得失那些。

對于石虎可能繼續逃竄,漢國這邊已經有充足的心理準備。他們可是知道石虎在定襄重新建都之后,大肆征調人力又開始廣建宮闕,就是沒想到石虎還真的就那么決然走又要走了。

石虎又要逃,漢國這邊的想法比較復雜,一方面對于可能不費什么功夫收復舊土感到開心,另一方面又對沒有消滅石羯足夠多的有生力量感到懊惱。

其實,劉彥覺得自己對石虎有些看不懂,那可是一個曾經統治過中原的人,中原放棄就放棄了,既然沒打算死守定襄又為什么要廣建宮闕?

“石羯向北的人流和車隊連綿千里,往來不曾斷絕。”徐正手持玉笏隨著話一頓一晃,語氣里充滿了憤慨:“那些物資是百姓的民脂民膏,被驅趕的奴隸是大漢的百姓。臣請議,增加北上參戰軍隊,早日攻至定襄,早日殺入河朔!”

那一瞬間,紀昌等等丞相府所屬的文官都是眉頭皺了起來。

漢國目前處于各條戰線的部隊太多了,十分考驗糧秣支撐,要是沒有西南半島那邊的收獲,事實上這一次北伐戰爭根本就打不起。

哪怕是有西南半島的收獲,支應各條戰線的軍糧也還要國內支糧,如果不是劉彥態度堅決,以一個國家正常的抉擇來講該是停止戰事,進入到修生養息階段。

現有的糧食都已經快支應不了各支軍隊的消耗,紀昌聽到徐正要增加參戰部隊第一個沖動是站出去阻止。

但是,紀昌不得不按捺下來,只因為石羯真的在大肆轉移物資和人口,阻止是對的,可是大義會有失。

“阻止定然是要阻止的。”劉彥看到了紀昌等文官的反應,更知道這個時候文官有苦不出來。他:“著驃騎將軍便宜行事。”

驃騎將軍冉閔目前是在冀州的中山郡,之前的職責是針對幽州的慕容燕軍。中山郡就是在定襄郡隔壁,就是兩個郡的首府相距著實有些遠,中間地帶遍處荒無人煙。

徐正才不管糧秣什么的,他只需要關注戰爭的動向,后勤是丞相府負責的事,太尉署有需要的前提下,丞相府用什么手段弄來糧食是丞相府的事。他嘴唇動了動,眼角捕捉到紀昌可以殺人的目光,還是沒有再什么,只能行禮之后退回班列。

紀昌與劉彥早就溝通過今次大朝會的主題,等待徐正退回去并坐下,換他站起身來手持玉笏來到中間。

“王上!”紀昌行了一禮,洪亮聲道:“自古以來,國之興盛在軍事與經濟,民為兩者之根本。國之民多,兵源取之不絕,生產亦是如此……”

紀昌的話不少,按照慣例就是一連串的大道理,然后出為什么會講那些大道理,核心的根本就是漢國的人口太少了,丞相府那邊經過嚴謹且認真的思索與商討,認為鼓勵生育勢在必行,為了使百姓樂于生育人口,也是讓百姓在丁口增加之后能養活,應該進行獎勵云云……

歡迎閱讀《》,由北辰文學網更新

本文地址:

歡迎閱讀。

熱門推薦:

網站版權所有: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