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天下第352章:再定個小目標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352章:再定個小目標

第352章:再定個小目標


更新時間:2017年02月07日  作者:榮譽與忠誠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榮譽與忠誠 | 席卷天下 


漢部建國,暫時的都城將選擇臨淄。

先前卻是劉彥將一件事情弄錯,既是臨淄并非廣固城,廣固城是晉成帝咸和六年(公元311年)曹嶷攻占青州任青州刺史時修筑。

廣固城其實是在臨淄邊上,不過臨淄作為一座城池早就荒廢,僅是留下一些古城墻。

恰是因為臨淄完全荒廢,劉彥索性錯有錯招,干脆就廢棄廣固城的名稱更為臨淄。那是因為修新城的時候地域是將廣固城和臨淄完全涵蓋進去,不過劉彥并沒有打算為暫時的都城修建什么城墻。

歷史上作為都城而沒有修建城墻的僅有一例子,那就是先秦的咸陽。

秦孝公修建咸陽時,不筑城墻是聽取了商君衛鞅的意見。說法是東有函谷關作為屏障,西邊并無太大威脅,再來是秦軍強大不畏懼敵軍能夠打到咸陽城下,都城會一再擴建的情況下城墻會限制發展。

除開有秦一代的國都沒有修建城墻之外,歷朝歷代再無此例,那是因為咸陽作為一座沒有城墻的國都被劉邦大軍壓境時無險可守,誰再也不敢那么干了。

劉彥不筑城墻被廣泛反對,不是沒人拿劉邦輕取咸陽的事跡說事,但劉彥認為臨淄不過是臨時都城,不但連城墻都不想修筑,甚至是宮城都打算只小修而不大建。

修筑城墻對于擁有“超級農民”的劉彥其實不是什么事,但有必要和沒有必要是兩回事。

“我們在西邊一直是擴張狀態,先有下密堅城,再有范縣前沿。北邊亦是在擴張,兵鋒已經抵近渤海郡,向章武郡進軍,至不濟還有黃河和濟水兩道屏障。南邊已經擴張到長江,彭城不失,臨淄不會有風險。”

說那么多,劉彥想表達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漢國會是一個進攻型的國家,可不是建國之后就該窩著,那豈不是成為割據狀態。

建國有好處也有壞處,許許多多本來擁有雄心壯志的領導者,他們沒有建國之前會充滿銳氣,連帶集體也是進攻性十足,可建國之后領導者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失去銳氣,集體亦是在建國之后想要安穩。

劉彥需要明確表達一個觀點,臨淄不過是臨時的都城,絕不是永久的首都,建國之后不代表就要停止腳步,該是著手逐鹿中原,邁向一統天下的大道,而后再尋覓向何處繼續擴張。

簡而言之,劉彥眼中的“天下”并非只有“中國”,但是得一步一個腳印,決不允許臣下的目標定的太小。

哪怕是暫時的都城也是都城,見劉彥不修筑城墻的意志堅決,文官憂心忡忡是一方面,武將則是感到山一般的壓力。

“城墻不建,宮城卻是需要大修。”桑虞非常認真地說:“君上不安于享樂,立志于遠大,是我等的福氣,可是宮城關乎到王者氣象,為萬眾歸心,為諸國不小覷,君上卻是要采納我等意見。”

其實劉彥不是不享樂,是覺得遠沒有到享樂的時間。他今年才二十八歲,在現代二十八歲沒有結婚的人多得是,恰是處于打拼事業的黃金年齡……,好吧,其實到了三十歲左右沒有結婚有太多原因,經濟是最大的一方面。實際上是他有一種時不待我的急迫感,趁著還有銳氣的時候多干點事情,等待年紀大了該放松肯定是會放松。

既然是說到王者氣象這么一回事,劉彥就不得不慎重思考。

有道是人爭一口氣佛受一炷香,有些時候臉面還真的不能不顧,尤其是關乎到一個國家面子工程的時候。

關乎到國家形象,很多時候哪怕是勞民傷財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尤其是要做給其它國家看。

耗費巨資看著勞民傷財,可是起到的作用卻是無法代替,國家與國家之間從來都不是講經濟那么簡單,住在金碧輝煌宮殿里的君王瞧不起只能住在帳篷里的同等身份群體,再來是一個國家的宮城也代表著該國的國力。

當然了,得有那個實力和能力才去干注重國家面子工程的事情,也要看是采取什么樣的辦法來干,歷史上因為國家面子工程而把自己的國家給搞得民不聊生的不是沒有,不用去講什么弊在當代利在千秋那些話,受苦的這一點首先就忍受不了。

“奴隸需要用在鋪路修橋之上,依靠征發徭役不可行。”劉彥需要先定下一個基調,隨后試探著問:“能不能分為幾期,比如第一期修好議事殿和招待外國來賓的地方,其余可以慢慢來。”

劉彥現在只有一個妾,真實是不需要多大的宮闕。他其實也沒有想要什么三千佳麗,有個三宮六院也就差不多。

那一點卻是劉彥真不了解帝王的生活,宮闕大并不是專門用來裝女人,皇室肯定要有服侍之人,那些宦官、宮女、宮城侍衛之類的也需要住的地方,因此宮闕小根本就裝不下。

眾人只當劉彥心懷大志不圖享樂,他們深深覺得開心的同時也感到一絲絲的郁悶,君王不大修宮闕代表他們的府邸規格也高不到哪去。

“建城或是修宮闕,實際上都是好事。”劉彥看著詫異的一群人,笑著說:“因為有需要必然是要進行采購……”

眾人有些懵了,建城需要采購沒有錯,但是沒有聽說過君王建宮闕需要采購啊!

自古以來,君王的宮闕都該是萬眾無私貢獻來著,也就是說需要什么就拿什么,遇到一群公正嚴明的官員負責搜羅還好一些,但要是官員太過操蛋還不知道會禍害多少人。

劉彥見全部安靜下來,愣了愣神才說:“國家新立,百業待興,別要橫征暴斂的破事出來。”

認真而言,哪怕是劉彥等人想要橫征暴斂也沒有可能,他們治理之下的群眾不是被拯救而來,就是自行拋棄家業逃來尋求庇護。這樣的群眾除了一身肉又有什么。

對了,漢部可沒有搞無償均田那一套,畢竟政策基礎是二十等爵制度,僅是在爵位上升之后才會獲得多少土地和賞賜。治下大多數民眾耕種的田地屬于國家,他們付出勞動之后的分成是六四分,但不管種子、耕牛啥的都是國家來出,等于沒有自己田地的人是變相的為國家打工。

凡事皆是有利有弊,均田可以獲得民眾的感激和愛戴,也能夠使得民眾變成有產者。可無償均田對于那些拼死開拓和其余有功者卻是極度的不公平,畢竟屁都不干也有相同的待遇,誰還去拼命或建功立業。

有一句話叫“有恒產者有恒心”,國家的有產者是穩定的基石,但絕對不能搞無償獲得那一套,會不會養出無數的懶人先不談,有付出才有獲得才是守恒之道,不能是無付出而有所得,也不能是有付出而無所得。

其實劉彥有想過搞府兵制那一套,可惜的是他沒有能夠記清楚府兵制究竟是什么樣,只是大概地記得一些皮毛。

君王不能去搞自己弄不明白的東西,尤其是沒有得力臣子能夠收拾后續的情況下,要不然禍在當代還是比較輕的,禍及子孫后代就該追悔莫及。

劉彥對某個主義倒是挺熟悉的,但他絕對是腦抽了才敢將某個主義用在當代。

軍功爵制度建立之后表現出來的是適合漢部,也已經有先秦做過成功的例子,只要別學小豬大肆賣爵玩壞掉,一直到統一天下之前該是最合適的一種體制。

看看漢軍的征兵之輕易就知道了,歷來就是征兵只有超額應征,沒有出現過難以征兵的事情。

真實情況是,有知識的人不多,愿意埋頭刨土的人也不是那么多,倒是十分樂意加入軍隊冒著生命危險給自己和家庭拼殺出一個未來。

樂意參軍只因為軍功最貴重,不但能夠得到土地和奴仆,爵位也比刨土更加容易獲得。那可是等級分明的爵位,不止關乎到社會地位,要是爵位足夠還能傳給子嗣。

作為男性,人生在世永遠不是只為了自己個人拼搏,為妻子、子嗣、父母,為家族宗親娘家,別說漢軍的傷亡率歷來很低,就是高也會有大量的人愿意搏一搏。

與羌族軍的一戰結束,劉彥沒有可能一直待在前線,他留下了大部分的軍隊,僅僅是將禁衛軍帶回長廣郡。

長廣郡的黃島區目前是漢部最重要的政治區而沒有之一,一切只因為那里有一座英靈殿。

耗時接近三個月的戰爭,漢軍近乎全殲羌族軍,根據統計僅是俘虜就有四十一萬之眾,漢部急缺的婦女數量有十二萬,老弱數量是八萬,余下全是青壯。

俘獲的二十一萬青壯,屬于羌族的有十一萬,晉人則有四萬,余下十二萬是雜胡。他們中的身體殘疾之人會被全數清理,畢竟漢部可不是開福利所的,殘廢的人沒有半點用處。患病的俘虜得看能不能救或是救的代價怎么樣。

輜重的繳獲比較雜和多,蔡優統計了接近一個月才算是有初步的數據,比如馬匹十七萬、牛四萬頭、羊四十六萬只,其余的兵器、甲胄、皮草等等的東西可就不是那么好統計。

前所未有的大勝也不是沒有代價,漢軍中非禁衛軍將士的陣亡人數僅于劉彥班師回下密前一天就達到一萬三千零七人,殘廢的將士四千零九人,輕傷不計其數。將陣亡人數定個統計截止日期,那是因為不斷有重傷號在不治身死。

此戰中陣亡的禁衛軍數量則是有些恐怖,僅僅是騎兵就損耗了接近兩萬,余下的步兵合起來也該超過四萬。

漢軍的總陣亡將士數字暫時定格在七萬七千零一十六人,雖說是禁衛軍承擔了接近八成的損失,但損失真的是有些大。

漢軍可以統計的斬獲首級數量有十五萬那么多,未能統計的敵軍陣亡數字該有一萬左右,結合俘虜的四十一萬人,姚弋仲麾下的人數絕對一度逼近六十萬這個恐怖的數量。

姚弋仲帶來六十萬人看似很夸張,實際上并不是。

胡人征戰是攜家帶口,比如一個參戰的士兵極有可能會帶著爹、娘、老婆、孩子,那么也就造成十萬人可能士兵的真實數量只有兩三萬。但也必須說明一點,胡人的老人和婦孺在打順風戰的時候一點都不顯得仁慈,甚至是婦孺上陣廝殺也是常事。

漢軍斬獲十五萬多的首級并不全然都是男性青壯,老人、婦孺、青少年占了其中的三萬左右,而漢軍士卒可不是殺降得來的首級,全是在廝殺場斬獲。

劉彥回到下密,他并不會在這里待多久,需要轉道黃1島1區親自主持陣亡將士的祭奠儀式。

差不多是劉彥抵達下密,關于漢軍與羌族軍的戰事最終勝敗結果也傳遍天下。

首先得到消息的是東晉小朝廷,畢竟庾翼就在漢軍這邊,他除了漯陰一戰沒有親眼目睹之外,不管是豫州局部戰事或東平郡局部戰事,連帶最后的收官之戰,都是一路跟著觀察。他寫了很長的信件給自己的兄弟庾冰,庾冰再有選擇性地摘出一些稟告朝廷。

哪怕庾冰僅是摘出一些覺得能夠說的,對長江以南的震動也遠比想象中來得大。

之前紀昌有提過要求娶司馬皇室的公主,那個時候被司馬一家子想都沒想拒絕,得知劉彥獲得與姚弋仲大戰的結果,司馬皇室開始考慮要不要嫁個正牌公主。

門閥和世家本來還在猶豫要不要派遣家族子弟前往投效劉彥,最后連猶豫都不用了,一時間長江之上舟船來往頻繁,皆是趕往漢部在長江最重要的經營地點江都。

遠在冀州作為長史出謀劃策的紀昌,他雖然早就知曉本方會獲得勝利,可聽到消息依然顯得激動不已。

“總算是真正站穩腳跟了。”紀昌說的是這一戰對外國和對國內的深遠影響,他笑著對同樣感到興奮的呂泰說:“派去樂陵崔家的人可有什么消息傳回?”


上一章  |  席卷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