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二章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第六百一十二章按兵不動,靜觀其變
墨霄說的沒錯。
捏造反賊,暗殺皇子,無論哪一條拎出來,罪名都不輕,惠州知州不可能不明白這些。
可是他明知這些事都是殺頭的死罪,卻還是甘愿冒險做了,這說明什么?
祈陽帝稍稍一想,便明白了。
他是講究仁政治國,可他又不是傻子!
墨霄說朝中有人與惠州知州勾結,只怕并非無端揣測。
“晚些時候,將那幾個殺手都送進來,交給許芝年。”有人要害他兒子性命,危害他的江山,他如何還能容忍?
墨曜和墨霄聞言齊聲拜道:“是,皇兄(父皇)。”
回過了話,墨曜和墨霄一同出了御書房,向宮外而去。
二人剛出了御書房不遠,后頭宮門處便有一個小太監探頭探腦地偷覷著。
墨曜早已察覺,所以什么都沒說,率先出了宮門。
墨霄不遠不近地綴在后面,走得不急不緩,步履沉穩,面上依舊還是那副無甚表情的模樣,讓人輕易看不出喜怒。
小太監看了一會兒,什么也沒看出來,只得苦著臉又跑回去了。
過不多時候,到了麗德殿,見到徐公公,小太監垂首答說:“啟稟徐總管,王爺和四皇子并沒有說什么,王爺好像并不大想理會四皇子的樣子,率先離宮去了。”
徐公公淡淡地嗯了一聲,揮揮手,讓小太監走了。
他心里明白,真有什么消息,也不可能讓小太監看到聽到,端瑾王爺和四皇子到底關系如何,怕是還要細究的。
不過今日肯定是探聽不到什么了。
思及此,徐公公一甩拂塵,腳步輕快地回去跟威后回話去了。
威后聽了徐公公的話,倒是也沒說什么,只讓他想辦法將端瑾王爺也被留在御書房的消息傳到李家去。
徐公公領命,垂首拜了一下,便又出去了。
徐公公離開后,紫英問威后,“娘娘,不派人通知二皇子殿下嗎?”
威后瞥了紫英一眼,篤定地道:“他現在肯定在父親那里,何必多費一番功夫,況且還有走漏風聲的危險。”
紫英恍然地點點頭,“娘娘英明。”
威后聽了紫英的恭維,輕笑一聲,“行了,別拍馬屁了,扶我去珍妃那里看看吧,皇上宿在她宮里日子少了,她三天兩頭的鬧小性子,太后已經很不高興了,我這當姑姑的,可得好好勸一勸。”
“是,娘娘。”紫英應了一聲,不敢多說,扶起威后走了。
墨曜離宮后就直接回了王府,然后帶著夜止直奔書房。
“晚些時候安排人手將地牢里那兩個死士送進宮去,交給許公公。”墨曜坐下后,便對夜止道。
夜止頷首道:“是,王爺。”
墨曜想了想,又問:“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都安排妥了沒有?”
“王爺放心,喂過藥,經過刑堂的調教,兩個死士聽話得很。”
“那就好,余下的等夜戈回來再說吧。”
“是,王爺。”夜止知道夜戈去了右相府打探消息,便沒有多問。
“你去安排吧,一切按計劃行事。”墨曜揮揮手,讓夜止先去忙。
夜止臨走前又多問了一句,“那外面那些人,可要清理了?”
“不必,”墨曜搖搖頭,唇角勾起,淡淡地笑了,“留著讓他們監視本王好了,也叫李儀知道,本王老老實實地待在府中,不曾出門。”
與此同時,右相府中,右相李儀的書房之內,氣氛十分凝重。
“爹,您倒是說句話啊,到底該怎么辦?”李云飛最先受不了這壓印的氣氛,焦急問道。
右相瞪了兒子一眼,狠狠地嘆了口氣,斥道:“急什么,你這樣著急不安,是恨不能有心人早些發現事情跟我們有什么關系么!”
李云飛聞言臉色一白,忍著沒有辯駁,按捺著坐了回去。
李儀懶得再看不爭氣的兒子,轉而問墨凜,“殿下如何看待此事?”
墨凜驚了一下,隨即露出了踟躕的神色,看著李儀,有些欲言又止。
李儀急道:“殿下有什么話就盡管說吧,都這個時候了,還顧慮什么呢?萬一此事被皇上知道了,你我都沒有好果子吃啊!”
這個二皇子,平日里就總是這副畏縮樣子,幸虧他一開始就沒打算將寶押在他身上,否則他這一世英名算是真栽透了!
墨凜被李儀催促了,這才猶猶豫豫地開了口,“依孫兒的意思,咱們現在還是按兵不動為好。”
“你說什么!”李云飛一聽墨凜這話就急了,瞪著兩只眼睛站了起來,神情激動,“按兵不動?四皇子將證據都呈上去了,你還叫我們按兵不動,難道等著人家來收拾我們嗎!”
“云飛!注意你的態度,怎么跟殿下說話呢!”右相厲聲喝道。
這個兒子,怎么總是這么毛毛躁躁的,墨凜再如何,也是二皇子,他這么跟墨凜說話,墨凜豈能不生氣?
他是看出來了,這個敗家子,是非要鬧得他們跟墨凜之間也起了內訌,他才安生!
“外祖別生氣,舅舅也是一時著急,我知道的,不妨事,咱們一家人說話,不必顧慮。”墨凜見李儀為了他訓斥李云飛,忙安撫道。
“殿下寬宏大量,但是我們卻不能不守規矩。”李儀裝模作樣地跟墨凜客氣了一句,然后又暗暗給兒子使眼色。
李云飛接收到父親的眼色,只得不甘不愿地給墨凜賠禮道:“下官失言,望二皇子殿下不要計較。”
墨凜忙一把扶住李云飛,“舅舅太過見外了,不妨事,您快坐。”
李云飛也知道自己態度確實不好,墨凜沒有跟他計較,又十分客氣,給他鋪了臺階,讓他守住了面子,他也就見好就收,順坡下了。
“殿下快說說,這按兵不動是謂何解?”李儀見墨凜似乎真沒有生氣,兒子也住了嘴,忙又問道。
墨凜便又接著道:“現在的情況是,老四已經將證據都呈給父皇了,我們便是再想辦法將證據奪過來,也沒什么用了。既然父皇并未發難懲處我們,就說明老四并未找到什么直指我們的證據,這時候,多說多錯,多做多錯,所以孫兒才說,倒不如按兵不動,靜觀其變更為妥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