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風華三五五、一個人頂十個師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宋風華 >>大宋風華最新章節列表 >> 三五五、一個人頂十個師

三五五、一個人頂十個師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15日  作者:圣者晨雷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圣者晨雷 | 大宋風華 
5小說旗


此時已經是寒冬來臨,京師里北風呼嘯,卻攔不住別有用心者的騷動。

自從周母與師師撤離京城,在次日便有各方謠言而起,鬧得人心不安,就連在禮部貢院的李綱,原本該兩耳不聞外事的,此時也不免惶然。

“伯紀兄所憂者何也?”

看出他的不開心,董長青笑著問道。

兩人是舊識,雖然談不上交情,但也是點頭之交。后來李綱中舉步入仕途,董長青則投靠周銓為賓幕,雙方都呆在京師,免不了交游時相遇。周銓得知之后,讓董長青與之曲意結交,于是二人締結友盟。

雖然志向頗有不同,但大體上來說,兩人都是憂國憂民之輩。

“近來京師群情洶洶,如柏你卻還能穩坐釣臺,佩服佩服。”李綱說到這,抬眼看著董長青:“綱今日應約來訪,只問如柏兄一事,周制置究竟有無反意?”

董長青一笑:“自古謀逆造反者,少不得三件事情,第一件是廣積糧,你聽聞周制置在徐州、海州廣種糧田么?”

李綱聞言也是一笑,徐州海州,現在糧食已經完全依靠外來輸入,莫說廣種糧食,只怕和京師一般,只要外界停糧三月,其界中便有饑荒。

“第二件事是高筑墻,徐州、海州州城,仍在朝廷命官治下,暫且不說,利國監所在狄丘新城,是周氏父子所建,我聞伯紀曾游歷運河,你看到狄丘新城可有城墻?”

當然沒有,當時李綱游歷后,還曾提出此事,覺得這樣守備空虛,容易招來賊人。

若是周銓有意謀反,其父周儻聚眾守狄丘呼應,朝廷大軍征至,沒有城墻保護的狄丘,不可能久守。

“謀逆第三件事情,是招徠天下英杰之士,實不相瞞,周制置帳下,來投靠的讀書人不知凡幾,但他留下者唯有小弟我和白銳之二人,其余之人不是被勸回為國效力,就是禮送遠游——伯紀兄,有欲謀逆者行此事者乎?”

李綱皺著眉,思忖了好一會兒,也只能承認,沒有。

“欲成大事者,或如劉邦輩,原本貪財好色,但進入咸陽之后卻約法三章,不貪府庫藏金,不取宮室美人,無他,求名耳;或如王莽輩,夙夜憂勞,禮賢下士,結交賢達……這些,周制置符合哪一點?”

“啊……”

李綱又是思忖了一會兒,然后搖了搖頭,周銓貪財好色之名可是傳遍天下,貪財就不必說了,東海商會是個明證,好色則更不用證據,幾國的公主都繞著他打轉兒呢。至于禮賢下士、結交賢達,周銓結交的,可都是京師中的紈绔,一個個欺男霸女,包括周銓在內,只有“惡少”、“紈绔”之名,他們根本不和如今名聲很大的讀書人往來!

在讀書人眼中,這就是一群人渣、敗類、社會蛀蟲,可沒有幾個人愿意為他們這些廢物效力。

“伯紀,所謂周制置謀逆之說,你可知源自何處?”董長青又說道。

李綱此時也很懷疑,周銓謀逆的說法是否正確了。

因此,董長青一問,他坐正身軀,徐徐說道:“此事雖無實證,但是,周銓私下將其母與家眷接出京師,即使無謀逆之心,恐也有不臣之念!”

“伯紀啊,還是我方才那一問,你可知謀逆之說源自何處,就知道周制置為何要將母親接出京師了。”

“哦,請說。”

董長青伸手在杯子里沾了點茶水,然后在桌上寫下了“皇城司”三個字。

其實周銓要謀反的消息,未必是出自皇城司,但毫無疑問,皇城司在其中推波助瀾。

“可有證據?”

“我便是拿出證據,伯紀你會相信么?”董長青擺了擺手:“伯紀,你是有才能的人,而且你做過言官,在御史臺那邊還有些影響,你自己去察問就知道事情真相了。”

李綱心一凜,從董長青的話語里,他感覺到,隱約有一個大陰謀出現在自己面前。

如果周銓沒有反意,他為什么要將母親接走,皇城司為何要推波助瀾,造謠說他欲謀反,而不是直接將謀反的證據擺在大宋天子趙佶面前,理直氣壯地指控周銓?

他是聰明人,聰明人不免多思,而越是思考,他就越覺得有關周銓謀反的傳聞里,還有許多秘密暗藏。

“制置已經心灰意冷,伯紀,實不相瞞,大遼以其蜀國公主為餌,誘制置入遼……”

“萬萬不可!”李綱幾乎要跳起來。

他雖然對周銓的人品和行事風格并不認同,但他卻認為,周銓是一個人才,相當于春秋之時的管仲管夷吾,雖然人品有問題,可是足以讓一國稱霸!

如今宋國國力增長,與周銓密不可分,就不提他為大宋賺了多少錢財,單說他將大宋如今的鋼鐵產量提升了十倍之事,就足以說明周銓的重要性了。

“僅鋼鐵一項,周銓一人,可抵禁軍精銳十師,他若投遼,乃是背棄故國,甘為異族之奴,正所謂漢奸者是也!”

聽得李綱的斥罵,董長青沒有生氣:“可不是么,周制置也是這樣對我說的,他說他雖不拘小節,自知絕非君子,但這民族大義還是要講的,這是底線。故此無論是遼國以蜀國公主相誘,還是高麗以半國之王相勸,周制置都無此意,他只是心灰意冷,想要遠赴海外,離開中原,再不回來。”

“這也不可,以他才智,若離開中原,豈非我大宋損失?”

李綱這一次思考的時間長了點,但最后得出的結論,卻仍然是這個:大宋離不得周銓。

他已經不是當初初過科舉步入仕途的新手,這幾年,在許多個崗位上都干過,甚至還受到過一次趙佶的單獨召見問對,還在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這樣的關鍵性的言官崗位上干過——只做了兩個月,就因為亂放炮被解職,又去任比部員外郎(隸屬于刑部),因此,他對大宋朝廷如今的國庫收支相當清楚,莫看如今國庫充盈,但朝廷和官家花錢的本領更高,如果不能有持續的收益,國庫立刻就會半空,兩三年后就要見底。

持續的收益哪兒來?靠東海商會!靠周銓!

“制置豈忍心離開故國,他國以高官厚祿美女名爵相邀,制置都不愿意去,何況如此潦倒于異邦,再不見京師之繁華!但京中有人,偏要加害,如之奈何?”

李綱頓時明白今日董長青邀他來的用意了。

雖然他李綱現在只是擔任一個閑官,但這幾年他的名聲鵲起,幾成清流新銳,已經是年輕一代學子們心目中的楷模級人物。

“這是想用我之力……”他心中一沉吟,琢磨著是否要參與此事。

這事情參與的危害極大,哪怕他這樣的正人君子,也要權衡利弊,然后才能加答。

董長青也沒有催促,事實上,這段時間,他都在忙著奔走此事。輪到李綱頭上,已經是事情快要被他安排好了的結果。

李綱同意自然正好,若不同意,還有別人,會出來當成這個放出第一炮的人物。

甚至已經有人在摩拳擦掌,準備干上這一票了。

在送走李綱之后,董長青便收到了一個名敕。

“耿南仲?”

這個耿南仲,乃是太子死黨,從政和二年起任太子右庶子,至今已經有五年之久。妙就妙在,此前此人與周銓關系不睦,背地里沒少做小動作,在他的影響下,太子趙桓對周銓也沒有什么好感,哪怕趙佶當初有意將周銓當作未來的宰執之臣介紹給太子,也未能得到趙桓的積極反應。

“果然,太子那邊有反應了!”董長青捋起袖子,精神一振,笑了起來。

皇城司掌握在鄆王趙楷手中,壓力最大的,恐怕不是周銓,而是太子吧。

哪怕趙桓趙楷二人年紀都還不大,但他們身邊,有的是想要獲取擁立之功的人,雙方明爭暗斗,簡直恨不得將對方的腦子都打出來。

當周銓謀反的謠言興起之時,太子身邊的人一個個都在看熱鬧,耿南仲等甚至還躍躍欲試,也準備落井下石,給周銓來一下子。但前些時日,某位人對耿南仲說,有一個打出鄆王黨腦子的機會擺在面前,如果你不知道珍惜,必然要后悔一萬年。耿南仲被點醒之后,頓時明白過來:這是難得的機會!

“在下見過右庶子。”得到名敕之后,董長青并沒有著急,而是晾了兩天,然后才施施然去拜訪耿南仲。

“你倒是沉得住氣,周銓莫非以為自己穩如泰山么?”一見著他,耿南仲便冷笑道:“東海商會分崩離析在即,他這位商會會首,只怕做不了幾日了。”

這話不是無的放矢,因為周銓有可能謀反,東海商會其余股東在這件事情上保持了奇怪的沉默,大多數人選擇觀望,甚至底下小動作頻頻——畢竟周銓代表的利益可是一大塊肥肉,若周銓真的倒下,那么他們必然要為這利益而廝殺一番。

聽得他以此相威脅,董長青滿不在乎地一笑:“制置大不了扔了中原不管,不當這官兒就是,總少不得在海外當一個富家翁,只是不知,太子失了儲君之位,可得一安樂王否?”

此語一出,耿南仲須發皆豎,睚眥俱裂:“豎子,安敢出此大逆之言!”(。)


上一章  |  大宋風華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