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江山第八百一十一章 三京小學堂義務教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主宰江山 >>主宰江山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百一十一章 三京小學堂義務教育

第八百一十一章 三京小學堂義務教育


更新時間:2017年03月28日  作者:漢風雄烈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漢風雄烈 | 主宰江山 


對于一個大國而言,正常的行政運轉才是‘日常生活’中的主體,查除間諜只是生活中的一道小調味品。主宰著這個浩大國度運轉的陳鳴和陳聰叔侄,現在一個操心的是如何廷推,另一個操心的是怎么才能在自己任期的最后一段時間里,再為陳漢留下一道濃墨重彩的筆痕!

現在已經是承天十年的初夏,廷推在初秋時候就會展開,中秋之前得出最后的結果,敲定下一任內閣成員的名單。

據報,很多有意再進一步的官員們現在已經活動起來了。

就如之前說的那樣,當受賄行賄的金錢交易受到了遏制之后,整個官場的‘交易’就不由自主的進入到了更深的一個層次,陳鳴現在正在密切的關注這一點。

要知道,不久后的第一次廷推就要展開。

陳漢版‘廷推’的紅線是劃到了三品,無論是正三品,還是從三品,對于內閣大臣人選都能發表自己的建議。針對某個位置,他們都有權利推薦自己認可的人選,然后由皇帝來統一匯總,從中決出一個人選表單——五到七個人。之后在京和地方上的三品文臣就可以針對這個名單進行推舉了。

陳漢有‘飛鴿傳書’么。這在很大程度上就節約了‘選票’在往來道路上的時間。當然,保密也就變得更加重要。

最后的前三名由內閣遞交皇帝采選。

所以,廷推也不是牛逼到就要逆天,不是說這些大臣們自己選出來的第一名就一定能坐上內閣寶座,最終的抉擇權還是握在陳皇帝的手中。

但這對于皇權‘承襲’了偽清的高度集中傳統的陳漢來說,絕對是一件大事。

陳鳴很看重這事兒,他認為在掙扎中學會‘交換’、‘包容’的中國官場政治集群,對于中國的未來有著更深刻的影響。

但是陳鳴看中的事兒,陳聰卻不怎么關心,因為他已經要退了。他的兩個兒子也不會長久的留在中土,海外封國是他們最終的命運。

陳聰知道第三任內閣首輔大臣的位置,陳鳴是屬意柳德昭的。這并不是說陳皇帝已經不喜歡陳鼎了,改為喜歡柳貴妃之子。而是早就定下的章程,再干一任,柳德昭也要退下來了。那第三任內閣的結束,可能就是開國重臣們落下大幕的時刻。

再上位的人就要是龐振坤、熊炳章、汪輝祖之流了。

在‘人生’的最后時刻,陳聰很聰明的丟棄了自己的政治遺產,他相信自己的侄子跟定不愿意他推出一個人來同柳德昭打擂臺。

所以,陳聰直接選擇了閉口不言。他就不去關心下一任內閣的推選了,只關心今年剩下的半年多時間里怎么再刷一波政績。

“陛下,宋王剛剛遞上的折子。”

張大永捧著一道奏折,送上了陳鳴的案頭。

陳鳴不置可否,繼續提著筆在手中拿著的一份折子上寫寫畫畫,這是內蒙的馬場送上的折子。陳漢搞馬種改良工程已經好幾年了,效果已經初見成果。

因為陳漢從外國引入的公馬數量足夠的多。

蒙古、薪疆、清海等地的馬場,以蒙古母馬為基礎培養出的數萬匹新馬的平均體高已提高到四尺三寸143公分、平均體重超過五百五十斤330kg,全面超越了之前中國的主流馬種蒙古馬。但與西方的軍馬相比,體高仍差距20厘米左右,平均體重差距110斤,沖刺平均速度相差約10千米/小時。當然,最后這個數據不是長途奔襲。蒙古馬超強的耐力是它們最大的優點之一。

雖然這個時代的中國很難有跟英法普奧幾大強國開打的機會,但俄國卻并不在其列。中國的軍馬有一個最直接的對比對象,那就是俄國的戰馬。

這個年代的俄國戰馬的主流——頓河馬還沒有被改良,整體上比之蒙古馬并沒有太大的優勢。或者說頓河馬最原始的基礎就是蒙古馬——西伯利亞無數大草原的蒙古馬。那比之南面的蒙古馬會有一些優勢,但并不能形成質的差距。之所以被叫做頓河馬,那是因為俄羅斯以蒙古馬為基礎,在適合馬匹繁衍生息的頓河流域建立了一系列巨大的馬場。

現在,陳漢大規模的引入了土庫曼馬、阿拉伯馬,還有英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的一系列純血、混血馬種。時間雖然短暫,這些良種公馬與蒙古母馬相結合,卻已然打造出了一批不錯的后代。

這些新馬依舊繼承了它們母親的優良傳統,吃苦耐勞,易于飼養,耐力持久,能夠在冰凍的大草原中生活。且脾氣很好、適應性強,但是在體格上沒有吸引力。

對比它們的父親,新馬的體格和體型結構上依舊有很多缺點,例如動作受到限制、不自然、不高雅和不適宜,但軍馬不是賽場上的賽馬,戰爭中的馬匹不需要那些花哨的東西,很少有馬能夠在零下二三十度冰雪覆蓋的大草原上有效地工作的。

陳鳴心里有種很古怪的感覺,他覺得這些新馬如果在改良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很可能就是原時空位面中大名鼎鼎的哥薩克頓河馬了。真正意義上的頓河馬!而不是俄國人現在騎的那些原始貨。

才短短的幾年時間,馬種改良就能有如此的成果,陳鳴是很高興的。要知道,馬種改良是一個為期很長很長的工程,一期、二期、三期,每一期都要二三十年。

就像原時空位面的小日本,搞了前后兩個相連接的馬中培育工程,每一期就是三十年。到了抗戰時期,最終搞出的還是一個人高馬大的‘東洋馬’。

在體高與力氣上都有了巨大的提高,可也得了一種要老命的‘嬌貴病’。被土八路繳獲的東洋大馬就沒有幾匹能養得活的。那生活標準叫一個高桿。

要是放在21世紀,算是珍惜動物,說不定還能當寵物養呢。

小鬼子的馬種改良不能算很成功,但也不能算失敗。畢竟他們把自家比驢子都矮的土馬改良成了高頭大馬了么。

而置身事外的來觀看小鬼子歷史上的馬種改良工程和陳漢眼下進行的馬種改良,各類細節比較一下,為什么中國短短幾年里的成就就如此喜人了,那只能說是富豪和窮鬼之間的差距了。

陳漢的馬種改良攤子鋪得有多大啊?

光是從外國陸陸續續引進的良種公馬就多達兩三千匹,而小鬼子呢?明治維新后,小日本搞起的馬種改良基礎是多大的盤子啊?是僅僅二十六匹公馬。

明治維新前一年,法國拿破侖三世為了感謝德川幕府為挽救法國養蠶業所做的貢獻,曾贈送給日本26匹阿拉伯馬。不識貨的幕府將這些世界上頂尖一流的騎乘馬全都賞賜給了大名及家臣。明治維新后,這些阿拉伯馬陸續被政府追回充當種馬,用于改良本土矮馬。

經過了近10年的改良,日本在冊軍馬的平均體高才追趕上了蒙古馬的平均身高。注意了,這是在冊軍馬,那個時候小鬼子的在冊軍馬能有多少?有沒有陳漢這幾年陸續引入的良種公馬的數量多都是兩說。

日本人的改良效果之所以不顯著,是因為優秀馬種的種群數量過少,僅僅是那26匹阿拉伯馬中的公馬,導致了嚴重的近親繁殖。

而陳漢除了在改良軍馬的品質外,著手進行的馬種改良還覆蓋了小型挽馬、輕挽馬、重挽馬產地等。陳漢在草原上建立的馬種基地都是有專門的分類的,建立專門的乘馬、小型挽馬、輕挽馬、重挽馬產地。各型引入的良種馬配出來的混血后代都根據各自特點,充作特定用途。比如剛才說的騎兵戰馬,還有步兵、炮兵、輜重兵以及憲兵隊中廣泛使用的挽馬;當然也少不了專門作馬術表演和賽馬的快步馬,也作為高級軍官及傳令兵的座騎。

以這個時代從歐洲引入的挽馬為例,同樣一輛炮車,六匹陳漢軍用挽馬拉得相當吃力,而四匹歐洲挽馬卻能拉著炮車奔跑如飛。這就是差距!

戰場上這就夠要命的。

所以,陳漢的馬種改良只是萬里長征剛剛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任務更加重大,壓力也更加重大。

因為馬種改良工程并不是有一個好的開頭就成功了一半的。恰恰相反,一個好的開頭只會讓他們在后續的進程中壓力更大。在一個良好的基礎上展開‘升級’活動,要還是不能成功,那是不是就太笨了呢?

陳鳴足足在折子上留下了四五百字的披紅,這才放下這本折子,伸手拿起了陳聰剛剛遞上的折子。

“哦,宋王要搞小學堂義務教育試點工程?”

全方位的開展小學義務普及教育,那是在扯淡。中國兩億的人口,就算這幾年年年都有大批的人口向南洋、北美移民,可國內的人口始終在穩步增長,每年到點的適齡入學兒童不下三百萬,整個小學堂階段的適齡兒童超過兩千萬,而真正能入學的兒童連總數的15都沒有。

所以,這小學堂的義務普及教育根本不可能全方面展開,那是中國的財政根本無法負擔的。

但是這個義務教育的試點工程卻未嘗不能真的開展。

陳聰的提議是在三京展開小學堂階段的義務普及教育,只是南北兩京魯山,總人口也就二百多萬,這是指有三京戶口的,總人數絕對不到三百萬。小學堂階段的適齡兒童,大概還不到二十五萬人。而且這三個地方又是中國最最富裕的地方,權貴富商云集,兒童入學率本就是中國最高的一批城市,學校密度自然也是中國最高的地方。

義務普及教育試點工程開始之后,還完全可以就此從市面上進行慈善募捐么。這會大大減輕政府財政上的壓力。

再加上辦學地點可以就近選擇空閑的宅邸,預計需要真正投入資金建設的校園最多就百十來座。

學堂的規模都不大,一個年級兩個學班為基礎,一個班五十人上下,六個年級學前班,一個學校少的就是五六百人,多的就是七八百人,所需要的教室、辦公室、后勤室等,總計二十到二十五間房屋,這投入真的是不大。

不算地皮的話,建造一所小學堂的投入都用不了2000元。而一所學校所需要的老師總數,正課副課全部算上也不過二三十人。老師的工資以100—150元/人為標準,每月4000元是足夠了,而算上師生中午在學校里吃的一頓飯,每個人3元錢/月都用不了,所以一所小學堂每個月所需要耗費的半血經費也就是6000元上下。一年下來,70000元。

三京的小學堂一年三四百所學校,年經費總耗用也不過3000萬!對比陳漢現金迅猛增長的財政收入來說,3000萬只能說是一筆小錢。

陳聰準備在自己當政的最后一段日子里,給三京百姓辦一件大好事,為自己賺取最后一筆光耀。

那么如何才能辦的漂亮,辦的全體上下都鼓掌喝彩呢?

思來想去,陳聰最終把眼睛瞄向了教育,小學堂一級的基本教育。

他很清楚今年陳漢的財政增長會是多么的巨大,新稅收政策在今年會有整整一年的時間施行,那會為朝廷的年財政收入帶來一個天文數字的增長量。

這筆金錢的一部分會用來還債,另一部分會有很大一筆資金增加到教育開支上。

三京的小學堂義務教育試點工程只需要花上3000萬,這筆錢對于今年的財政預算上增加到教育上的那筆資金來說,只是一個小錢。

這件事的唯一問題就是它不在于今年的財政預算當中,去年制訂財政預算的時候,陳聰還根本沒有想到這事兒。所以,3000萬的這筆款子,開支雖然不大,卻需要從好幾個項目中摳出來。

陳聰固然是內閣首輔,還是宋王,但他的這個小算盤要是得不到陳鳴的支持,還真不見得能夠打響。

而要是有了皇帝的支持,從幾大塊資金開支里摳出三千萬來,那是小菜一碟。


上一章  |  主宰江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