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歷史軍事作者:四海真龍本章:
“什么?你說王兵河他們到現在都沒回來,海洲(連云港)那邊快馬而回的信使也沒有消息見著……”
明朝朱家莊碼頭處,人山人海的團練士兵們在這里搬運山寨鄭和寶船二號上的貨物。朱子龍一下來就聽到了林雙兒和王大用的最新匯報,立感驚訝。
鎖著眉頭思索的朱子龍很快就意識到,這樣的結果只會有兩種原因。
一是,要么王兵河他們還給困在東勝神洲里面,畢竟才過去了幾天而已。
二是,他們依靠小白和小黑的提示,已經出來了,但是擔心自己給困在里面了,于是還在周邊的海面區域轉來轉去。不敢回朱家莊來!
畢竟老大都不見了,就你們安全的出來了,你有臉回去不?
第二個的可能性最大,想到這,朱子龍立刻就讓人安排幾條船下海,吩咐他們向那一出事地點前行。若是撞見王兵河他們,就交代一下自己已經到家了,讓他們速回。
等到這個吩咐完,轉過頭來,回到莊子里,一大路的商人老早就在這里久候了。
他們押金都給了,合同也簽了,如今就只等朱子龍的現代貨過來,此時一聽貨船到了,如何能不心急。
對于,每次朱子龍只用了幾天就將所謂的萬里美洲外的商品運回。自然會有一些有心人懷疑一二!
只是,沒人真正的有本事跟蹤上朱子龍,搞清楚這些貨是怎么運到登州和煙臺來的。畢竟在漫漫大海上跟蹤可不容易!
尤其是最近有不少跟蹤朱子龍的人,被朱子龍的小弟們裝了麻袋丟進海里當魚的晚餐,尸體都看不到以后。
一些有心人,也只能是強迫自己當睜眼瞎了。
他們都在心里這么安慰自己,或許四海龍侯早就有中轉站,他只是去一處海島上接的貨。有錢賺就行,命要緊,其它的別多事了!
莊子里的自己人和朱子龍的小弟們,對于碼頭和倉庫里堆積如山的貨物,已經有些麻木不仁,習慣成自然了。
哪怕是,看見了青銅炮和拿破侖破,以及大量無法解釋的東西,也可以做到熟視無睹。他們只要明白一點,朱子龍的命令,必須絕對服從就是了。
而只能在外莊等待接貨的商人合作者們,就算有些人看到了什么,也假裝沒有看見。現在大家都是一條繩子上綁著的螞蚱,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多一事,還不如少一事來的穩當!
按照合同要求,將大批的貨物,讓外面的商人合作者們,一手給錢一手交貨的運走后。
將大量殘存的貨存起倉庫里,朱子龍又巡視了一番自己的幾個軍營,混了個臉熟,顯示一下存在感之后。他進了內莊!
此時的朱家莊,因為水泥作坊大力開工,不但大部分內莊和院落的房屋有了質的變化和加強。
就連相互之間聯通的道路,也是水泥混和巨石塊打造成的,不但能過大量馬車,朱子龍估計就是坦克在這上面路過都完全沒有問題。
想想自己帶來的識字教課書和之類的東西,朱子龍大手一揮,安排王大用和相關人員,決定先將水泥把朱家莊人民醫院,以及一個大學堂修葺出來再說。
什么?
你說擔心沒有足夠的先生當老師,教學堂里的小孩子和大人們識字?
這個,你應該是多濾了。這事可能有些難處,但卻是思想上的,而不是讀書人當老師的數量上的。
以明朝平均數據來看,各省直的科考規模在四五千人至數萬人之間,平均錄取率估計在10上下。大明全國所以參加科舉一次的人數在幾十萬讀書人上下,能成為秀才的只有十分之一,也就是幾萬人。
還會有幾十萬讀書人中的90名落孫山,連秀才都不是的讀書人,每次落榜后都有幾十萬人數量上下。
嗯,若深查更可怕。鄉試錄取率,明初一般在10上下;成、弘間定為5.9;嘉靖末年又降為3.3;而實際錄取率又低于此。說有10,還真是說高了!
就算你中了秀才,幾萬秀才再教舉人,又差不多只是510之間的中舉機率。
這就變成幾千名舉人中的一員,然后舉人再考進士,又是中獎率和以前的那個差不多,再次只上選幾百人而已。
這tm的想名列榜中,直接做官,這機率絕對是萬分之一左右的機率。如果再把科舉要三年才舉行一次的時間算進去的話,那簡直就是十萬分之一!
再想想明朝時期,老百姓一般平均只有3040歲之間的壽命,一個讀書人名落孫山的機率實在太常見了。人生有幾個三年?能浪費的了幾次?
并不是所有讀書人家里都是小有資產的,再加上得到秀才功名不一定可以帶來財富。只有生員資格的秀才并沒有俸祿,若果未能通過之后的鄉試中舉,亦不足以為官。
很多秀才在功名上未能更進一步,只能回鄉以教書等方法為生。但是百姓窮苦,一般的地方上其實是要不了這么多教書先生的。
現在朱子龍能大開學堂,廣招教師先生,工資給高點,你真怕招不到人?
當教書先生又不是就不允許你繼續參加科舉考試了,就當是個兼職罷了,何樂而不為?
因而,朱子龍并不擔心招不到人來當教書先生。
他擔心的是,自家的學堂里以后教的這玩意,主打的根本就不是四書五經和八股文。會不會在精神和思想上,讓這些來當教書先生的大明讀書人們,心里有反抗心思。
“不管如何,先把學校搞起來再說,如果那些死腦筋的落榜讀書人,還是思古不化。大不了,哥先用青樓里會識字的女子,充當女先生。反正我也只是先期想讓治下的人,識個字就行,又不用他們做文章。”想到這,朱子龍輕輕的自語道。
正想著,張靜正過來了。
張家是朱子龍第一次穿越來明朝就見到了貴人,雙方一直合作至今。哪怕現在只有一小部分仍然在合作了,但也讓張家受益不淺,雙方的關系就像真的叔侄一般。
張靜正過來也是拉一部分貨走的,當然因為雙方關系不一般,他還進來客氣一陣,拉近些關系。
有些話對別人不好說,但連管家都是從張家挖墻角過來的,朱子龍對張靜正有隱瞞,但在教學的事上,卻是感覺想聽聽他的看法。
而張靜正在聽了朱子龍想讓治下所有人都識字的從未來想法后,眉頭鎖了鎖。表情漸漸的嚴肅了!
讓尋常百姓家里孩子和大人免費識字,而且還是全部人都陸續識字,這個事情可大可小。明朝的讀書人那是很拉轟的,尤其是有了功名后,見官不跪。
儒學能成為統治者大力推行的學說,這個跟其精髓還是愚民便于統治有關。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以前的皇帝和官員,以及讀書人們,就是希望老百姓蠢一點,沒文化才好忽悠,才好統治。
朱子龍卻希望治下的所有百姓都識字,成為半個讀書人,這事說不得一個處理不好,也算是個大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