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軍工霸世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下風云(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軍事>> 甲午之軍工霸世 >>甲午之軍工霸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下風云(一)

第三百四十三章 天下風云(一)


更新時間:2016年11月02日  作者:那年那兔  分類: 軍事 | 戰爭幻想 | 那年那兔 | 甲午之軍工霸世 


顯而易見的是,只要按部就班地發展工業,中國就可以輕松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并迅速拉開差距,最終成長為令整個西方都為之戰栗的龐然大物。李暉現在終于有些理解后世政府對外裝慫的動機了,既然時間在我們這邊,和平發展的時間越長,中國的實力相對來說就越是強大,那么自然不希望太早卷入戰爭而帶來變數。可是地球并非是圍繞著中國轉動,不是李暉不想打仗,就可以一直保持和平的......

由于持續不斷地擴充軍備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不斷深入,1901年德國率先從大蕭條中走出,一年之后英國和美國也先后走出泥淖,然后則是法國、意大利等國,西方經濟總算重新回到了增長的正常軌道上來。只是從未有過的十年蕭條著實讓西方傷到了元氣,新一輪的增長并未如以往那樣在危機過后馬上就強勁復蘇再現繁榮,而十年蕭條的沖擊也讓西方的很多人再次意識到了資本主義的致命缺陷。

為了擺脫經濟,更為了預防革命,很多西方國家都對經濟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其中以英國和美國最具代表性。

由于中國崛起引發的世界格局變化,歷史上到死都沒能實現理想的老張伯倫成功地爭取到了英國工業資本和廣大中下層民眾的支持當上了英國首相(注1),隨后立即雷厲風行地實施了被后世稱為“張伯倫改革”的一系列重大舉措......

首先是兌現競選時的承諾,增加政府采購以拉攏企業家,建立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來安撫貧民、同時順便拉動消費。

更令全世界為之側目的是,一貫鼓吹自由貿易的英國政府居然出臺了有史以來最為嚴厲的貿易保護政策以保護本國工業,基本上只要是英國(包括殖民地)能夠自己生產的工業品,就都有100以上的高額關稅,某些商品更是高達300!

要知道,此時的英國工業品性價比放到世界上排位次的話其實還不錯,只是定位高不成、低不就,國內和殖民地市場才被德國貨和美國貨分別從高端和低端不斷蠶食,但有這樣完全超出常規的高關稅政策護短,至少以性價比作為賣點的美國貨是肯定沒法生存了,即便是走精品路線的德國貨,日子也相當難過。

就算對華戰爭失敗丟掉了不少殖民地,英國“國內”市場的容量仍然相當于世界市場的至少四分之一,而英國的工業總產值占全世界的比重卻已經僅剩不到六分之一,兩者之間差距懸殊,因此這樣的政策實施之后沒過多久,英國市場上就出現了多年未見的商品短缺,本國的工業企業一下子從煉獄升入了天堂,英國工業因此很快就迎來了從未有過的高速(恢復性)增長,德國工業總產值眼看快要追上英國,一下子又被拉開了差距......

不過也不是所有英國企業都對此感到高興,帕森斯航海用蒸汽渦輪公司、阿姆斯特朗船廠等世界領先的龍頭企業都因為其他列強采取的報復性措施而利益受損,因此對老張伯倫的貿易保護措施頗有微詞,好在它們都與軍方關系密切(話說英國現在基本上也只有一些軍工和軍民兩用的工業部門還是世界第一了),多給些訂單彌補一下就可以了,問題并不是太大......

英國國內這下是皆大歡喜了,美國企業界卻是一片哀嚎,英國市場對美國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因為前者不但足夠廣闊,還采用同樣的語言和度量衡,如果賣到其他國家,無論售前售后服務(語言的影響)、還是加工精度(公制與英制的換算多少會增大一點誤差)都會進一步下降,美國工業品本就不怎么樣的國際聲譽必定是雪上加霜,這損失無論如何都難以彌補。

德國所受的影響相對來說要小一些,但他們也沒高興多久,也不知道老張伯倫是怎么想到的,居然選擇進口中國貨來替代那些必須從德國進口的工業品,于是德國人也吐血了,英國市場同樣也是他們最為重要的海外市場,少了這么大一塊蛋糕,可以用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必定大大減少,德國得到什么時候才能趕上英國、成為歐洲頭號工業強國啊?

老張伯倫會這樣做的誘因其實是當初中國拍賣海天級裝甲巡洋艦,事后英國海軍部從智利借來一艘進行了一系列檢測,發現其所用的各種鋼材性能都超過了英國產品一籌,包括裝甲鋼、結構鋼和炮鋼,即使跟進口自德國的克虜伯裝甲等精品比較,也要稍勝一籌。而海天級裝巡上各個部件的做工也同樣超越了一向喜歡自吹“德國出產,必屬精品。”的德國貨,無論如何都無法山寨成功的銀色**則證明了中國化學工業的水平同樣極高。至于李暉賴以成名的那幾種特效藥,則更是奠定了中國制藥工業世界第一的地位。

比起震驚,老張伯倫更在意的是冶金、化工、制藥和機械工業恰恰都是德國的優勢產業,頓時就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為何不進口中國產品,來替代那些德國貨呢?”

要知道,對于最怕歐陸統一的英國來說,德國崛起絕對是不能容忍的,而每從德國進口一點商品、都等于是在資助未來的大敵。可是,英國的冶金、化工、制藥和機械工業又比不上德國,非得進口德國的優質鋼材、化工產品、藥品和精密機床才行,否則與之有關的那些英國產品就難免落伍。而如果中國產品不比德國貨差,那么進口中國貨來替代無疑是更好的選擇,雖然中英兩國也有矛盾,甚至還打過一仗,但從兩國的根本利益上來分析,其實遠比英德兩國容易共存,畢竟兩國本土的距離實在是太遠了......(未完待續。)

本書來自/book/html/34/34486/index.html


上一章  |  甲午之軍工霸世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