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歐洲845 理論基礎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遠征歐洲 >>遠征歐洲最新章節列表 >> 845 理論基礎

845 理論基礎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31日  作者:鲇魚頭  分類: 歷史 | 外國歷史 | 鲇魚頭 | 遠征歐洲 

或許到了這時,那些波斯人已經忘記了他們的初衷。

本來是針對蘭芳外籍軍團的流言,最終演變成波斯人和猶太人之間的仇殺,這多少有點莫名其妙。

可以肯定的是“兄弟聯盟”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兄弟聯盟”的煽風點火,波斯人不會吧屠刀對準那些猶太人。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那些圣殿騎士團的興風作浪,猶太人也不會使用如此暴烈的手段對付波斯人。

猶太人最引以為傲的是他們的頭腦,以己之短攻彼之長,動手是在是非猶太人擅長,當然了,如果涉及到切身利益又是另外一回事,兔子急了還會咬人呢。

客觀的說,蘭芳軍人在昨天晚上表現的還是不錯,至少蘭芳軍人恪守了軍人的克制,沒有參與到昨天晚上的仇殺中,相反還保護了相當數量的波斯人和猶太人,不管波斯人和猶太人對蘭芳軍人的觀感是多么的不佳,對于這一點都要感恩。

表現不佳的是英國人和巴勒斯坦政府,無論如何英國人和巴勒斯坦政府都不可能推脫他們不知情,那么在知情的情況下,英國人依然縱容了沖突的發生,那就不得不讓人懷疑英國人的立場。

英國人其實在這件事上是不持有立場的,不管是波斯人還是猶太人,死多少剩多少英國人并不怎么在意。

別以為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想想二十一世紀的中東,不管中東人是如何的打生打死,只要戰爭不會蔓延到美國,你看美國人是不是在意?

美國人在看戲好吧!

所以當英國人找奧爾巴赫要一個交代的時候,波斯人和猶太人代替奧爾巴赫給了英國人一個交代。

你們不是不管我們的死活嗎?

那就永遠也不要管了!

對于波斯人和猶太人的態度,英國人很明顯是愕然,然后就勃然大怒,想要展示一下“宗主國”的實力。

就在這時美國人適時登場,美國政府對耶路撒冷的宗族仇殺高度關注,為了保護本國僑民的利益,美國人也要向耶路撒冷派出兵力。

見過不要臉的,沒見過這么不要臉的,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確實是不少,但什么時候這些猶太人都成了美國人?

不過現在也不是講理的時候,就在美國政府表態后不久,一支停靠在意大利的特混艦隊馬上就趕到巴基斯坦,然后就是海軍陸戰隊迫不及待的登陸。

這簡直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明搶,英國人真的是欲哭無淚。

耶路撒冷可是公認的“圣城”,美國人也想來看看究竟是有多“圣”!

不過這對英國人來說可不是什么好消息,相對于蘭芳人,英國人更擔心美國人,或者說,英國人更懼怕美國人。

英國人知道美國人對于現在的國際秩序感到不滿,國內“孤立主義”盛行的美國人倒也不是在要求殖民地,只是想為美國的商品找到足夠的市場,但這同樣也是英國企業的要求,所以英國人不可能滿足美國人的要求。

蘭芳在東南亞的擴張本來就已經足夠讓英國人感受到壓力,如果再加上美國人,這可就不是一個東南亞的事,如果說蘭芳的根基是在亞洲,那么美國的根基起碼有一半是在非洲,這可是英國人的自留地,絕對不會允許美國人插手的。

于是當美國人插手之后,英國人的氣勢洶洶馬上就變成畏手畏腳,耶路撒冷的局勢也變得更加微妙。

其實從“砍刀之夜”后,重建工作就已經開始,奧爾巴赫為了建設教堂不是囤積了不少建筑物資嘛,這些建筑物資馬上就被捐贈出來,要為在“砍刀之夜”中失去房屋的波斯人和猶太人重建家園。

這可是捐獻,不是趁機抬高價格,也不是有諸多附加條件的“援助”,就是純粹字面意義上的“捐獻”。

真是雪中送炭,非常符合“主愛世人”的博愛精神,滿滿的都是人道主義。

蘭芳軍人也沒有閑著,軍隊嘛,帳篷多得是,軍人們馬上在已經變成一堆廢墟的城市旁邊興建了兩個營地,一個用來安置波斯人,一個用來安置猶太人,同時開始清理城市里的廢墟,要在原址上修建一座新城。

所以當美國人來到耶路撒冷的時候,看到的就是一個大工地。

真的是工地,覆蓋整個城市的那種,整個城市里到處是熱火朝天的場景,不管是軍人還是平民,不管是波斯人還是猶太人都在努力工作,城市里的廢墟全部要清理出去,不管是新城區還是以前的老城區,其實城市建設都沒怎么規劃,就是很隨意的大片零亂建筑。

借著這個機會,奧爾巴赫是要建設一座新耶路撒冷,一座美麗的、整齊的、有完整配套設施的新城。

相對于一個全世界最大的教堂,這更是一個龐大的工程,也只有梵蒂岡才有這個財力說建就建。

按照奧爾巴赫的計劃,原來的老城區會建設成完全是宗教設施的宗教圣地,新城區則被劃分為三片,一片給波斯人,一片給猶太人,最后一片留給天主教。

至于原來的東正教和亞美尼亞人什么的,等等再說吧,他們原本就是被邊·緣化的群體。

奧爾巴赫公布了這個計劃后,馬上就受到波斯人和猶太人的歡迎。經過“長刀之夜”的洗禮,波斯人和猶太人都充分認識到,對抗帶來的只能是毀滅,合作才能共同發展,就算是要對抗,也總要先恢復元氣再說。

于是波斯教和猶太教的長老們接受了奧爾巴赫的調解,雖然在新城區看上去天主教的地盤最大,但城市總是在擴張的,現在的地盤沒有任何意義。

好吧,以上的說辭是冠冕堂皇的場面話,波斯人和猶太人能和平相處真正的原因是在長刀之夜中有太多波斯人和猶太人死去,這樣一來,生存空間的壓力馬上就少了很多,自然也就沒有那么多的糾紛。

這就好像是一盒蛋糕,如果蛋糕的總量不變,十個人分和兩個人分每個人分到的數量肯定不一樣,有些時候問題的實質就是這么殘酷。

既然已經劃定了地盤,也達成了共識,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重建。

在美國人抵達耶路撒冷之后,猶太人有美國人幫忙,天主教有蘭芳人幫忙,原本是“地主”的波斯人成了最孤苦無依的那一個。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兄弟聯盟”的組織開始聲名鵲起,用所有人頭瞠目結舌的速度迅速發展起來。

別以為北非和巴勒斯坦距離不算太遠,巴勒斯坦人就應該知道在北非已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兄弟聯盟”,在這個廣播還沒有盛行,電視和網絡根本沒影的年代,信息傳播的速度還是極端的閉塞,或許耶路撒冷的某些頭面人物知道“兄弟聯盟”的存在,但對于普通人來說,他們對“兄弟聯盟”真的沒什么概念。

但隨著“兄弟聯盟”的聲名鵲起,這個組織很快就被波斯人熟知,并且被波斯人接受。

原因無他,“兄弟聯盟”做事足夠公平。

其實不管是蘭芳人還是美國人,對基督教徒和猶太人提供幫助都是義務性質的,這種義務難免會夾雜著某種意義上的高人一等,饋贈這種行為,一不小心就會變成施舍,而“被施舍”的滋味肯定是不那么好受,只是因為現實的殘酷,那些基督教徒和猶太人才會無奈接受。

“兄弟聯盟”則不一樣,“兄弟聯盟”的那些人一看就是土生土長的波斯人,同根同源本來就讓耶路撒冷的波斯人感覺到親近,再聽聽那一聲聲情真意切的“兄弟”,感受到那些兄弟們遞過來的還帶著體溫的一張毯子,或者是一張馕餅,真的有種“兄弟”的感覺在這些劫后余生的波斯人心中油然而生。

這些“兄弟聯盟”的人對波斯人的幫助絕對是無私的,他們提供基本的生活設施,從食物到生活用品不一而足,關鍵是這些“兄弟聯盟”的人毫無芥蒂,和那些接受援助的波斯人同吃同住,不搞一點特殊,絕對不會像那些蘭芳人和美國人一樣,不僅從來不吃提供的食物,就連住宿也是要回到自己的營地中,這本身就是人為制造隔閡的舉動。

對于耶路撒冷的波斯人來說,“兄弟聯盟”什么都好,只有一點讓人無法接受,就是“兄弟聯盟”的信仰。

這些“兄弟聯盟”的人雖然也信仰波斯教,但很明顯,這些“兄弟聯盟”的人信仰的波斯教和普通意義上的波斯教不太一樣,這些人不經常做祈禱,每天最多也就是早晚各一次,每次最多三兩分鐘就搞定,同時這些人還喝酒,教規也不怎么嚴苛,有人居然說可以在任何時間隨意侍奉“真神”,哪怕是之前信后來不信也可以。

這不就是“異教徒”嗎?

當有人向“兄弟聯盟”的人提出這個問題是,“兄弟聯盟”的人表現的非常灑脫,只需要傳句話,馬上就有白袍頭巾人士來“傳道受業解惑”。

現在的“兄弟聯盟”可不是以前的那個草臺班子,楊德山組織那些長老對波斯教義進行闡發之后,“兄弟聯盟”也是有理論基礎的。

(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遠征歐洲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