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歐洲813 決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遠征歐洲 >>遠征歐洲最新章節列表 >> 813 決裂

813 決裂


更新時間:2016年12月18日  作者:鲇魚頭  分類: 歷史 | 外國歷史 | 鲇魚頭 | 遠征歐洲 

秦致遠和威廉三世的關系現在是人盡皆知。

和擁有法國、民國兩個盟友國家的蘭芳不同,威廉三世登基之后,秦致遠可是唯一訪問過德國的國王,而算上這一次,剛剛登基不到三年的威廉三世已經兩次來到蘭芳,先別說兩國的關系怎么樣,秦致遠和威廉三世的私交可見一斑。

更何況利奧泰很清楚從蘭芳每個月開往德國的貨輪有多少,也知道威廉三世是秦致遠長子的教父,各種關系一綜合,不難理解蘭芳對德國的態度。

利奧泰的擔心也并不是空穴來風,針對蘭芳的輿論傾向并不是一上來就疾風驟雨,而是循序漸進的潤物無聲。

先是一家叫做《自由人》的小報對聯合石油的規模進行了報到,報道中揭露,聯合石油在北非三國擁有近兩萬安保部隊,還都是參加過世界大戰的精兵強將,這幾乎比法國在北非三國擁有的作戰力量總和還要多。然后是聯合石油擁有的權勢,聯合石油總經理克里斯所說的每句話,在北非三國里的作用等同于法國派駐在當地的總督,比那幾個徒有其名的國王來的好使得多。而聯合石油不聲不響的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但在法國卻沒人敢揭露,可見聯合石油在法國本土的影響力。

《自由人》其實行量并不大,也沒有多大影響力,主編不知道是吃錯了什么藥,才會把矛頭對準聯合石油。

聯合石油可是老雷諾的命根子,如果按照老雷諾的想法,當天就要讓《自由人》關門大吉。

秦致遠卻不想這么做,秦致遠還想看后續展,不能一上來就把人一棒子打死,那樣會嚇到別人的。

《自由人》并沒有什么后臺,否則也不會創辦十幾年一直是半死不活,這樣的小報社在法國這個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家遍地都是。說實話,《自由人》的這篇報道也沒有引起什么軒然大波,法國現在最大的報紙是《每日新聞》和《費加羅報》,這兩家報紙才是法國輿論界的風向標,只要這兩家報紙不加入,任何新聞都不會成為焦點。

如果沒有外力介入,這件事轉瞬就會銷聲匿跡,和以往針對聯合石油的那些詆毀一樣。

結果事與愿違,第三天,《自由人》報社的主編和那篇報道的署名記者失蹤,《自由人》報社也被神秘人收購,緊接著,《自由人》就宣布無限期停刊,然后第二天,主編和署名記者的尸體在塞納河中被現。

如果說僅僅是收購只是正常的商業行為,那么主編和署名記者的尸體馬上就給法國的記者和主編們打了一針興奮劑,這立刻就激起了法國報界的同仇敵愾,《費加羅報》迅介入,連篇累牘的介紹這件事的前因后果,雖然沒什么猜測之詞,也沒有把矛頭對準聯合石油,但只要仔細看那些報道,并不難聯想到聯合石油身上。

事情到了這個程度,就連《每日新聞》也不得不聲,力證這件事和聯合石油無關。

但這種事,既然是有某些有心人在推動,又怎么可能掩蓋得住,《費加羅報》沒有證據證明這件事和聯合石油有關系,《每日新聞》同樣也沒有證據證明這件事和聯合石油沒關系。巴黎警方雖然宣布立即啟動刑事調查,但以巴黎警方的效率,想要得出結論恐怕要到猴年馬月,在鋪天蓋地的報道中,縱然是《每日新聞》的實力強大,好漢也架不住群狼。

新聞都是有時效性的,任何一則新聞,哪怕是內容再勁爆,過上一段時間,熱度也會漸漸退卻。就在《自由人報》事件的熱度漸漸退卻的時候,關于馬達加斯加的新聞又在醞釀。

相比《自由人報》事件,馬達加斯加的新聞內容更令人驚悚。

法國人一向認為法國是個自由平等的民主國家,但就是在2o世紀,就在法國的統治下,居然還有販賣“黑奴”行為,這真是讓人無法接受。

不僅僅是販賣,馬達加斯加的原住民還面臨著被屠殺、被奴役的命運。作為法國領土的一部分,馬達加斯加人也是“正經”的法國居民,但就在三色旗飄洋的國土上,那些馬達加斯加人從自己的房子里被趕出來,他們的土地被人以最低廉的價格“買”走,他們的房子被燒毀,如果不同意被南美的種植園“雇傭”,她們就會被扔進貧民窟,貧民窟里管理混亂,疾病橫行,暴力、兇殺、乃至毒品,時時刻刻的威脅著貧民窟里人們的安全。

當幾張反映馬達加斯加貧民窟的照片登上《費加羅報》頭版頭條的時候,整個法國都沸騰了,人們無法相信這一切。在無數次的追問之后,人們驚愕的現,在馬達加斯加,在法國人的領土上,擁有執法權的居然是來自蘭芳的雇傭兵!

這,這簡直是荒唐!

沒錯,法國和蘭芳關系很好,法國和蘭芳是盟友,世界大戰中蘭芳人曾經幫助過法國人。但這絕對不代表著,蘭芳人能在法國人的土地上耀武揚威。

至于那些屠殺、那些“買賣”,法國人到現在還難以置信,這類野蠻愚昧的事情會生在法國的土地上。

在這一波風潮中,《費加羅報》看似是站在了蘭芳的立場上,立即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蘭芳的雇傭軍出現在馬達加斯加并不是私人行為,而是受法國駐馬達加斯加總督的雇傭。

所有看到這篇報道的法國人都會問,法國駐馬達加斯加總督是誰?

法國在海外擁有無數殖民地,總督數量也多得驚人,并不是每一位法國人都如數家珍,很多人甚至在此前沒有聽說過馬達加斯加。

于是馬達加斯加總督的名字很快就在法國家喻戶曉,是皮埃爾·福煦。當看到“福煦”這個姓氏的時候,相當一部分法國人陷入沉默,他們無法忘記世界大戰中那位老人帶給法國的堅強和勇氣,無法忘記在當初前線士兵們暴亂時那位老人是怎么樣的力挽狂瀾,正是因為這個姓氏的閃光,法國人才得以繼續戰斗。

但很快,又有一個事實傳遍法國,福煦元帥的女兒嫁給了秦致遠,皮埃爾·福煦是蘭芳國王秦致遠的大舅哥。

當把所有的點和線聯系到一起時,很多法國人真正不寒而栗。

法國到底怎么了?

蘭芳人到底想干什么?

這是很多法國人都會捫心自問的兩個問題。

就在法國人開始反思的時候,美國總統哈定訪問法國。

雖然美國人現在還沒有在全世界建立霸權,但美國已經是毫無爭議的頭號國家,對于美國總統的到訪,法國人還是表現積極,或許那幫闊佬能把法國帶出深淵,就像是世界大戰中一樣。

世界大戰中外籍軍團的表現雖然驚艷,但外籍軍團的總人數從來沒有過三十萬,而美國在歐洲當時足有上百萬士兵,所以從人數對比上,不難看出美國對歐洲的重要性。世界大戰后,法國的經濟一直處于低迷中,曾經法國人認為,打敗德國,法國就能得到一切,但當世界大戰結束三年后,法國人再次失望,除了傷痛和殘垣斷壁,法國人什么都沒得到。

沒錯,法國確實從德國獲得了賠款,但那些賠款轉手又都交給了美國人,償還在戰爭期間欠下的貸款,而德國的經濟也并不景氣,那些賠款支付的并不順利,所以法國人并沒有得到設想中的紅利。

在這個背景下,哈定的到訪給了法國人一個希望。

哈定確實是帶來了好消息,如果法國人愿意,美國人可以和法國簽訂關于經濟的一攬子協議,美國人也會加大在法國的投資,盡量把法國人從經濟深淵中拉出來,讓法國人民重新過上世界大戰前衣食無憂的好日子。

這個承諾馬上就贏得了法國人的好感,只有失去的才是最好的,經歷過世界大戰的痛苦,法國人格外懷念戰前的富足。

但就在哈定總統向媒體介紹完美國的“拯救計劃”之后,哈定總統提出了一個建議,如果法國人真的想要這一切,那么法國就應該保持一個獨立國家的立場。

獨立?

誰敢說法國不是獨立的呢?

有些人知道答案,但是不敢說,有些人不知道答案,他們迫切想知道。

七月初,盧浮宮拆除了中國館,因為那里面已經沒有了來自物。

其實大概四年前盧浮宮里就沒有了物,中國館也被改成了宴會餐廳,但為什么時至今日才要拆除,又是在這么一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上,法國政府的選擇很耐人尋味。

于是法國人又知道了一個事實,世界大戰中蘭芳人確實是幫助了法國人,然后蘭芳人搬走了盧浮宮物。

這可是法國之前數代人上百年的努力,現在只能靠照片去回味。

這成為壓垮蘭芳和法國關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七月中,法國政府單方面宣布放棄和蘭芳的盟友關系,法國和蘭芳還是會保持正常邦交,但在蘭芳處于戰爭狀態時,法國不會再出于盟友立場宣戰。

(未完待續。)8


上一章  |  遠征歐洲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