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征歐洲463 滿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遠征歐洲 >>遠征歐洲最新章節列表 >> 463 滿倉

463 滿倉


更新時間:2016年08月12日  作者:鲇魚頭  分類: 歷史 | 外國歷史 | 鲇魚頭 | 遠征歐洲 


類別:穿越小說

作者:

書名:__

路易斯·雷諾作為汽車行業排名前列的巨頭,手下有成熟的商業運作團隊,因此在運作上不需要秦致遠擔心。風云小說閱讀網

這也是秦致遠選擇和路易斯·雷諾合作的原因。

無他,省心!

其實在選擇合作對象時,秦致遠也考慮過黃博涵。

在成為蘭芳首相之前,黃博涵也是在世界上能排的上號的富豪。

成為蘭芳首相之后,黃博涵為了“拋磚引玉”把手中的種植園全部捐獻給蘭芳,同時為了穩定金融,把手中的銀行也捐贈出去。

就目前來說,黃博涵手中的財富可能有所縮水,但總體上看,黃博涵名下的產業結構正在調整,從種植園轉向造船業和運輸業,更趨向于工業化和現代化,因此黃博涵手中也有成熟的商業團隊。

秦致遠最終沒有選擇和黃博涵合作的原因,是因為秦致遠要維持蘭芳國內的平衡。

此時的黃博涵,在蘭芳已經擁有極大勢力,秦致遠不能繼續任由黃博涵在蘭芳一家獨大,必須要有所制衡才能長治久安。

其實從內心來說,秦致遠還真希望路易斯·雷諾移民蘭芳。

那樣的話,踩離合影響力不相上下的路易斯·雷諾和黃博涵就會形成制衡,如果這兩人發生矛盾,或者是因為某事發起競爭,秦致遠就能以“仲裁者”的身份出現。

這才是帝王的平衡術。

只可惜,路易斯·雷諾對于政治不感興趣。

否則的話,如果路易斯·雷諾也去競選蘭芳首相,那么蘭芳國內就會形成絕對的平衡。

想想看,到時候路易斯·雷諾代表著新移民,黃博涵代表著蘭芳原住民;路易斯·雷諾代表著西方白人,黃博涵代表著華人;路易斯·雷諾會更重視重工業和新能源,黃博涵則會偏向基礎工業和農業。

如果秦致遠作為“仲裁者”在一旁監督,由黃博涵和路易斯·雷諾這兩個利益集團輪流執政,那蘭芳不管是政治結構還是經濟架構,都會達到真正的成熟。

這種情況,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發生,法國的雷諾集團確實很大,法國政府也確實很重視雷諾集團,但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意,路易斯·雷諾也正在逐步調整手中的產業結構。

在路易斯·雷諾手中,目前的產業重心已經從重工業逐漸向新能源過渡。

不管是新巴庫的聯合石油公司,還是澳洲的皮爾巴拉礦業公司,就目前來說,為社會提供的工作崗位以及創造的實際價值,或許還不如法國的雷諾集團。

但如果從前景以及“錢景”上看,能源產業毫無疑問擁有更加光明的前途。

這也是路易斯·雷諾在蘭芳流連忘返的原因。

其實雷諾集團在法國是有隱患的。

雷諾集團無疑是個巨無霸,生產的產品覆蓋汽車、坦克、飛機、火炮、槍支彈藥等等幾乎所有的重工業產品以及軍工類產品。

生產汽車還好說,生產軍工就非常值得商榷。

想想看吧,一個當世一流強國的軍工業居然是由私人把持的。

雖然法國鼓勵私有制,也保護私有制,但對于這個現狀不可能不擔心。

秦致遠準備找個合適的機會,和路易斯·雷諾仔細談一談這個問題。

不過以路易斯·雷諾的精明世故,估計也不用秦致遠擔心,路易斯·雷諾不可能對于現狀沒有絲毫擔憂,否則也不會有移民蘭芳的動機。

不管路易斯·雷諾會作出什么樣的決定,秦致遠都要把蘭芳建設的更加美好,正所謂“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只要蘭芳足夠有吸引力,就算是路易斯·雷諾不來蘭芳,也會有其他人過來。

八月下旬,蘭芳的水稻進入一年中的第二個成熟期,同時也是蘭芳立國之后的第三個成熟期。

秦致遠為了應對這一次豐收,下發了返回蘭芳之后的第一個“******”,甚至自己也親自下場,深入到田間地頭了解實際情況。

情況很明顯極其喜人,甚至驚喜程度遠遠超出預期。

蘭芳的水稻是從安南引入的占城稻,一年中不用太忙碌,輕輕松松能收獲三季,而且產量相對于民國可謂是驚人。

20世紀初的農業,和之前的兩千年相比,并沒有太大變化,華人在農業上天賦可謂已經滿點,一畝地一年到頭也就是三四百斤的產量,這還是南方的所謂“上等良田”,如果是北方,產量會更低,一百多斤都很正常。

民國的土地都已經耕種了上千年,土地的肥力差不多已經耗光,華人雖然使用無數手段盡可能增加土壤的肥力,但在沒有化肥的年代還是力不從心。

好在現在有了土豆和玉米、紅薯等高產農作物,否則就以民國的土地總量,想養活四億五千萬人是不可能的。

所以蘭芳的土地,在華人看來就像是老天爺的恩賜。

拜蘭芳當地豐富的物產所賜,蘭芳的原住民不需要辛苦勞作,就能混個吃喝不愁,所以在蘭芳原住民的意識里,根本就沒有開發土地這個概念。

因此哪怕是到了20世紀,蘭芳的土地還處于原始狀態。

這樣未經開發,土壤肥沃的土地,交給華人耕種真的是再合適不過了。

差不多7個月前,蘭芳的土地進入第一個成熟期,當時的產量就極其驚人,平均畝產居然達到400公斤,產量最高的可以達到千斤,這個成績令幾乎所有的新移民們欣喜若狂,

這可是民國“上等良田”的兩倍多!

而且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現象。

等到第一季豐收以后,蘭芳的大米消耗已經基本上自給自足。

這給了所有人無限動力,于是蘭芳的農民對于那些已經收獲一季的土地進行更加精細的照顧,對于那些正在逐漸開墾出來的土地寄以無限期待。

等到三個月前的第二個成熟期,數千年流傳下來的農業理念起了根本性變化。

那些對土地精耕細作的農民發現,他們雖然進行了最大程度的精心照顧,但土地的畝產量提高并不大。

而相對來說,那些把秧苗插到田里就撒手不管,然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開荒中的農民收獲的糧食更多。

種了一輩子地,誰都不會承認自己技不如人,于是痛定思痛,從三個月前開始,蘭芳幾乎所有的農民都是把秧苗插到田里就撒手不管,然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開荒中去。

于是當到了八月底,蘭芳種植水稻的土地已經超過4500萬畝,當季產量估計會達到1800萬噸,如果按照全年算起來,年產量估計超過5400萬噸!

而這個數字,在未來還會進一步增加,因為從總體上說,蘭芳的農民只把分配他們的土地開發出來一半。

也就是說,如果蘭芳把目前的土地全部開發出來,那么這個產量還會翻一番。

5400萬噸是個什么概念呢?

如果一名成年人每天消耗一斤糧食,那么這些糧食可以養活近3億人!

如果蘭芳的土地全部開發出來,那么可以養活近6億人!

如果蘭芳的化肥廠正式投產,那么產量將會進一步提高……

看著大地被分隔成一個個整齊的方塊,看著田野上的一片金黃,看著越屯越高的谷倉,幾乎所有人都欣喜若狂!

這種喜悅無法用語言形容。

千百年來,糧食是制約華人的最大因素,每逢災年,民國總是會餓殍遍地,民不聊生,這并不是文學上的虛構,而是蘭芳的華人親身經歷過的。

所以蘭芳的華人現在只要提起糧食都是又哭又笑,笑得是眼前的豐收場景以及美好光明的未來,哭是為了祖輩們的悲慘遭遇以及在民國時期不堪回首的生活。

喜獲豐收當然是好事,而對于秦致遠來說,這也是個不大不小的煩惱。

按照一般規律來說,供求關系決定價格,當供應充足時,價格就會下行,當供應不足時,價格就會上漲。

那么現在的問題就出來了。

蘭芳生產的糧食足夠能供應數億人食用,但蘭芳目前的人口甚至還不到千萬,剩下的糧食怎么辦?

“谷賤傷農”這個問題現在還不算嚴重,但在未來極有可能發生。

怎么說呢,因為對糧食的看看重,華人農民有儲糧的習慣,不管收多收少,第一選擇永遠是存儲,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才會選擇出售糧食。

蘭芳對于農業基本是免稅的,要等到五年之后,才會象征性的征收一些糧食,于是幾乎所有的農民都選擇把糧食運回家,倒進谷倉儲存下來,以應對不時之需。

真的是應對不時之需。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糧食是剛打出來的最好吃,但幾乎沒有農民舍得吃新糧,他們總是把糧食分批保存,從最陳舊的那一屯開始吃起,吃完之后才會開始吃第二屯。

而等到吃第二屯的時候,這可能已經是二年之前,甚至是三年之前的陳糧。

只有當谷倉實在是已經填滿糧食的時候,農民才會選擇出售糧食。

當然了,在以前的民國,從來沒有出現過“滿倉”的情況。

同樣的,在蘭芳,幾乎是可以預見到,肯定會有“滿倉”的情況。

(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遠征歐洲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