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放棄民國國籍之后,巴黎和會實際上已經和秦致遠沒有任何關系。
蘭芳并不是參戰國,戰后的分贓自然也就沒有蘭芳什么事,但同時外籍軍團在一戰中又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如何補償外籍軍團就成為協約國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經濟上的彌補是不可能的,英國和法國自己都欠美國人一屁股爛帳,實在是拿不出錢來。
那么就只能在其他方面給予補償。
德國工廠里的機器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在這段時間,協約國內部也是紛爭不斷,英國人先是提出要求德國人拿出來2o億英鎊作為戰爭賠款,這個數字恰好是德國人當初勒索法國人的十倍。
但僅僅是一天之后,這個數字就變成1oo億英鎊。
這已經遠遠出德國人的支付能力,不要說1oo億英鎊,哪怕是2o億英鎊,德國人就算是砸鍋賣鐵也湊不出一半來。
于是財大氣粗的美國人再次出現,他們愿意貸款給德國人,讓德國人支付賠款。
美國那幫錢串子算盤的的精明得很,他們哪怕是把錢給了德國人,德國人也要拿出來支付賠款,然后這些錢又會被英法兩國拿來償還在戰爭期間欠下的美國人的外債。
看看,美國只是動動嘴,錢轉了一圈,最后又回到美國人的口袋里,但多了德國人需要支付的利息,以及德國人在貸款時答應付出的好處。
如果這么展下去,英法的債務肯定會轉移到德國人身上,而美國為了保證德國有能力償還貸款,勢必會扶植德國,增強德國人的經濟實力。
這看上去是一個死結。
在這個循環中,英法什么都沒有得到,他們確實拿到了德國人的賠款,但是轉手又給了美國人。而德國雖然欠了一屁股債,但得到了重新崛起的機會。
唯一獲得利益的是美國人,他們在世紀大戰過程中賺的盆滿缽滿,戰爭末期適時加入又撈了一筆好處,戰后還是有好處可撈。
英國人和法國人明白這一點,特別是法國人,他們在戰爭中損失最大,所以法國人不想給德國人任何機會。
克里蒙梭在英法美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上就提出要肢解德國,然后在遭到英國和美國的強烈反對后,克里蒙梭又提出一個一攬子計劃,其中包括德國歸還阿爾薩斯好洛林給法國,法國占領德國的煤炭產地薩爾地區15年,到期后歸屬問題由公民表決確定結果,德國必須割讓一部分領土給比利時、捷克斯洛伐克、丹麥、波蘭等國,同時盟國占領萊茵河西岸15年等等。
至于賠款,克里蒙梭并沒有說明德國人應該支付多少,也沒有說明支付方式。
克里蒙梭堅決反對德國人向美國人借款,克里蒙梭希望德國人永遠還不起賠款,那么法國就能永遠占領萊茵河。
就目前來說,勞合·喬治和威爾遜并沒有提出更有可行性的計劃,于是克里蒙梭的這些條件被當做基礎條件討論,唯一值得商榷的是時間,到底是15年,還是1o年,或者是2o年,這些都需要商議。
不管怎么看,這些條件都和蘭芳沒有任何關系,蘭芳不會得到德國哪怕一個馬克,蘭芳也不會得到德國哪怕一寸國土。
至于曾經屬于德國的巴布亞島以及所羅門群島殖民地,現在雖然歸蘭芳所有,但那是蘭芳花錢買的,而且是從澳大利亞人手里買的,和分贓沒有任何關系。
于是協約國默認了蘭芳在德國的大規模“拆遷”行為,反正蘭芳付的那些錢,最后還是歸協約國,不管蘭芳會出多少錢,總比當成廢鐵廢鋼賣給日本人強得多。
就在蘭芳代表團正在德國大肆“搜刮”的時候,協約國掀起了一波要求絞死德皇的呼聲,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早在戰爭剛剛結束的時候,基爾港的水兵就動了起義,當時的直接原因是基爾港的士兵得知他們將會被派往戰場送死,水兵們第一次提出了“誰動戰爭就讓誰去死”的口號。
然后是柏林的工人起義。
《停戰協定》剛剛簽訂之后,柏林的工人也舉行了一次起義,這是一次倉促之舉,工人們本來只是游行,慶祝戰爭終于結束,然后不知道怎么的就演變成了起義。
當時的工人們要求把德國改造成和俄羅斯一樣的蘇維埃國家,并且直接提出“絞死德皇”的口號。
這不僅越過了把持德國政權的容克貴族的底線,也越過了協約國的底線。
協約國討厭德國,但不代表他們愿意德國變成蘇維埃國家,那又是另一個討厭的極端。于是前線的德軍被允許回到柏林,鎮壓有愈演愈烈趨勢的工人起義,隨后法國又釋放了4o萬德軍戰俘,讓他們也會去鎮壓工人。
俄羅斯帝國覆滅之后,法國少了一個傳統盟友,因此法國人極端痛恨蘇維埃,甚至程度已經過了落魄的德國。
在各方努力之下,工人運動很快被撲滅,但要求德皇退位的呼聲越來越高。
一月底的這次“絞死德皇”的呼聲,來自群情激昂的英國。
英國提出要德國人支付1oo億英鎊的賠款,為此甚至衍生出一個傳播程度非常廣泛的口號“搜查他們的口袋”,這里的“他們”,指的就是德國人。
英國人也知道德國人無力支付這么多戰爭賠款,于是德皇威廉二世就成為出氣筒。
至此,不管會不會被絞死,威廉二世的退位已成定居。
1月25號,德皇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威廉皇儲同日即位,成為“威廉三世”。
威廉皇儲……不,威廉三世即位當天,柏林生了不少事。
這一天有人提出德國要結束帝制,成立一個協約國認可的共和國,以便于參加巴黎和會。
這個提議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他們并不是反感德國皇室,也不是反對威廉三世,而是想換一種政體試一試。
軍方在這個過程中沒有表態,自從《停戰協定》簽訂的那一刻開始,軍方就被人遺忘在角落里,不管是任何事,都沒有人去征求他們的意見。
法國釋放回來的戰俘揮了關鍵性作用,4o萬戰俘是威廉三世的堅強后盾,他們用武力鎮壓了所有反抗的聲音。
當26號天亮的時候,要求成立共和國最積極的三名國會議員,一人被槍殺在自己家門口,一人家中生了火災,全家喪命于火海,最后一人被現時倒斃街頭,一把斧子砍進了他的后腦勺。
于是共和國提案尚未來得及表決,便被暴力滅殺于萌芽狀態。
26號當天,威廉三世向克里蒙梭照會,表示將在2月初派出以馬克思親王為的代表團前往法國,參加巴黎和會。
克里蒙梭同意了這一提議。
這也標志著,克里蒙梭以及法國政府認可了威廉三世代表的德國。
接下來的事就順理成章,最直觀的表現是蘭芳代表團的工作進度猛然提。
一月底,第一批滿載機器的貨輪離開德國前往遠東,因為采用了集裝箱,運輸量大大提高,四艘貨輪裝載了過一萬五千臺機器,等于是兩個克虜伯工廠。
在科西嘉,六艘驅逐艦組成的艦隊正在等待,那些軍艦現在都屬于蘭芳,他們將成為蘭芳海軍的班底。
同于,外籍軍團的撤軍工作開始進行,第一批一萬四千名士兵將在十天內全部撤回蘭芳。之所以拖這么長時間,是因為這是鄭大力和成飛鳴率領的炮兵,他們將攜帶這自己的裝備撤回蘭芳,總計有近5oo門大口徑火炮。
這些火炮不需要秦致遠額外付錢,這是法國政府送給蘭芳的小禮物,用來表達法國政府對蘭芳的友誼。
之所以說是小禮物,那是因為法國和蘭芳還有更大的舉動。
1919年2月1號,蘭芳和法國簽訂第一份同盟合約,蘭芳和法國將支持對方在全世界范圍內的任何利益,不管是軍事、經濟、還是領土,只要有一方的利益受到侵犯,另一方必須無條件提供支持。
而這一天,如果按照華人的歷法來看,正是新年的第一天。
之所以是第一份盟約,是因為蘭芳以后肯定還會和別的國家簽訂盟約,比如德國,就在德皇威廉三世即位的第二天,威廉三世就提出和蘭芳締結盟約的要求。
考慮到法國方面的反應,秦致遠并沒有第一時間同意。
從秦致遠自身來說,他比較傾向于和德國締結盟約,雖然在原本的歷史和尚,德國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并且再次戰敗。
但現在的德國已經不是歷史上的那個德國,小胡子還會不會出現有待時間驗證,威廉三世領導下的德國不一定會重蹈覆轍。
其實如果拋開所有的客觀因素,德國動一戰和二戰真的就是邪惡的嗎?協約國真的就維護了公理正義嗎?
在秦致遠看來,這個真未必。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只是因為協約國或者說盟國打贏了,德國人才成了邪惡的德國人,如果是德國人打贏了呢?
拋開這些不談,一戰促生了民族主義思潮,二戰直接導致英法兩國主導的殖民體系解體,從這個方面說,德國人是有貢獻的。
當然了,這個解釋僅限于德國,關于日本,那又是另一種情況。
秦致遠沒有過多的關注協約國的巴黎和會,以及威廉三世即位前后的風波,那和秦致遠都沒有什么關系。
在2月1號這天,秦致遠主持完和法國的簽約儀式,就返回黑天鵝城堡,準備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個春節。
(未完待續。)
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