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竅門:按左()右(→)鍵快速翻到上下章節
王越現在一出手,就全神貫注,將自己目前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拳法,展示了出來。心意六合,關節氣打,雖然沒有爆發出占盡優勢的全部體力,但在技巧上卻已將他的拳法施展的淋漓盡致,再沒有絲毫保留。
以至于,剛剛被王越一肘震得半身酥麻,面紅耳赤,正想要鼓起全力,重新出手的常真如,眼見他和蘇明秋一交手,都頓時大吃了一驚,不由自主的呆住了。
前朝時有宗師級的高手曾經總結過,說“俗云:拳中之內勁是鼓小腹,硬如堅石,非也。拳中之內勁乃是人之元神、元氣相合,坎離相交于丹田,不偏不倚,和而不流,自無而有,自微而著,自小而大,由一氣之動而發于周身,貫串四梢。”
又有無當一脈的道家真人云:“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一氣活活潑潑,無時不然,隨意所至,意志所向。內勁之妙,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
常真如也是唐國大師級的拳法名家,自然深知武者練拳與道家練氣之間的關系和道理。但知道和做到那是兩回事,即便是以他現在的功夫,也沒有將體內的這一口丹田氣,練成內力,如今一見王越出手,呼吸吐納,關節發力,正和一些古譜拳經中所描述的“混元一氣”,一般無二。
頓時目瞪口呆。然后不禁頹廢不已。
“混元者,元氣未分,混沌為一,元氣之始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拳家至此境界者,周天已通,如古之道者,餐霞飲瀣,流轉五臟,養氣煉藥,久而久之則先天可期,大道始成,謂之得道者也……。”
這就是拳經中從一些古譜善本中對于內力的一種描述。其間雖然借鑒了大量的丹道術語,說的也是云深霧繞,讓人讀來,多覺得有些夸張了,但對于常真如這樣的人來講,這卻絕非一種虛妄。
道家中的混元一氣固然是玄之又玄,牽扯到許多的意識形態的東西,楸放在武術中,這個混元一氣卻是實實在在的一種境界。
練拳的人,講究丹田發力,簡單點說就是運用腹部和腰胯的肌肉來發力繼而帶動全身上下的力量。而這種力量,在很多人眼中,其實就是“內力”了。雖然高明,但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但凡內家拳有成的高手,幾乎無一不是精通此道的。
可事實上,真正的內力,遠沒有這么簡單。拳法中的“丹田力”不過就是內家功中的一種發力技巧,力量盡管是同樣是生發于丹田,但卻是源起于肌肉和筋骨的震蕩發力,并不是真正的“氣”。
再說的明白點兒,能夠被稱之為混元一氣的內力,其實也就是道家練氣中的“真氣”。只不過道家練氣,求的是食氣長生,而武者練拳,練得卻是真氣發力。兩者雖同出一源,卻各為體用。
練習內家拳的人,初學時還要打熬筋骨,鍛煉外功,等到筋骨柔韌宛如千錘百煉之后,才能站樁練勁,研習技巧,直至數年之后,力隨身動,一拳打出去,渾身上下的力都能凝結成一體。也就是所謂的“整勁”。
再進一步,就可以鍛煉心意,降龍伏虎,把脊椎和腰胯的重心調整到最適合自己的程度,慢慢的讓力量滲透到體內的皮膜和內臟,從而連通里外,一以貫之。而這亦即是所謂的打通了小周天,因為任督二脈就在人身的脊椎和胸腹前面的一條線上,內外貫通,練通了脊椎和腰胯,丹田自然就通了,前后形成一條循環,發力自然就無礙了。
然后,再有那天資卓越者,以此為根基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可以著手進行真正的練氣。一口丹田氣,流轉于五臟之間,時時調理淬煉,修復暗傷,并開始融入血脈,滲透骨髓。
這樣一來,才使得人身最終渾然天成,發力時,不再有半點內外之別,力量直達五梢,充斥皮膜遍布周身。如此,周而復始,練到最高境界,便是血如汞,髓如霜,內家功夫至此可為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