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大亨第四百四十一章.淘舊書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舊書大亨 >>舊書大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四十一章.淘舊書

第四百四十一章.淘舊書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4日  作者:鑌鐵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鑌鐵 | 舊書大亨 
樂文



類別:科幻游戲

作者:鑌鐵書名:

林逸不經意的出手,幫助陳家鑒定出來了傳家寶中的寶物,在他看來,只不過小事一樁,在外人看來卻是超級震撼的。

為什么?因為同時和他在場的有臺灣三大拍賣公司的高級鑒定師,一個個都是經驗老到,專業知識超強。可就是這些人,卻敗在了林逸手中,被人家當著面打臉。

因此短短三天時間,林逸的大名就傳遍了整個寶島藏界;這還不算,因為林逸幫了陳家大忙,陳老太爺發話,拿出那些準備拍賣的藏品,讓林逸代表的新世紀公司優先挑選,等新世紀公司挑完了,再拿出來拍賣。

新世紀公司當即就從上拍的上百件藏品中優先挑選了23件,陳老太爺以最優惠的價格賣給了林逸。對此林逸可是很不好意思,因為這23件藏品運到香港之后,一轉手最起碼可以賺到3000多萬。

這一舉動使得那些大拍賣公司哭喪了臉,誰能想到有朝一日,他們會撿別人吃剩下的骨頭。

尤其佳士得公司,那位黃總經理更是不爽到了極點,在他看來,這些事兒都是林逸搞的鬼,要不是他,一切會多么完美,多么順利。

此時被無數人腹誹的林逸呢,卻逍遙自在地開始了自己在臺灣的淘書之旅。

在來臺灣的時候,作為林逸親密伴侶,海棠就主動給林逸打造了一副淘書地圖。

這些天海棠忙著處理陳家藏品事務,無暇顧及和林逸一起游山玩水。林逸就獨自一人,背了挎包,拿了相機,按照淘書地圖,朝著臺北淘書的圣地走去。

因為玩書,藏書,林逸對書籍的版本很是熟知,尤其隨著藏書熱的興起,港臺繁體書在內地更是成了珍品,有些還是違禁品。

讀書人就是這樣,越是不讓看的,就越想看,越是被禁止的,就越是想要想方設法搞到手。

也正因為如此,很多喜歡藏書的老行家,都把港臺版的書籍當成了做學問,研究知識的必備工具。認為那邊出的著作多多少少會和內地不一樣。

但,真是這樣嗎?

誠然,在國民黨退守臺灣的時候,有無數文化學者和他們一起從大陸來到了內地,其中就包括五大文豪,分別是胡適,梁實秋,林語堂,傅斯年和錢穆。可以說這些文化大師把自己的知識和學術全都從大陸帶到了臺灣,使得臺灣擁有了繼承中華文化的底氣。

另外,臺灣還做了兩件對傳統文化比較好的事情,一件是臺灣保留了繁體字,在解讀中國傳統的時候,這個工具是很重要的。另外一件事,就是當時兩岸隔絕的時候,臺灣搞了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什么是復興中華文化運動?

上個世紀60年代,當時大陸在經歷“文革”的時候,寶島這邊老蔣很激動,覺得是個機會,你破壞,我就建設,于是就做了一個決定,要在臺灣搞復興中華文化運動。開始讓寶島的人讀四書五經,看文言文,學習中華傳統知識。

復興中華文化運動,在現在看來,這原本只是老蔣的“意氣用事”,可是對于保護和繼承中華文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那個時代的寶島學術著作,歷史著作都很有分量,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含金量”比較高,都是大師的作品啊。比如說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梁實秋的《雅舍小品》,《英國文學史》,以及林語堂的《吾國與吾民》,《生活的藝術》,《老子的智慧》等等。

可以說這些老一輩文豪們所寫的著作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也是很多藏書家夢寐以求的港臺版本。至于其它的一些港臺作品,能夠被藏家看在眼里的只有那些比較有名氣的港臺武俠名家的作品,比如說古龍,司馬翎,諸葛青云等等。

因此,港臺版本的書也不是每一本都是好的藏品,也是需要精心挑選,這才能從書中慢慢淘到寶貝。

林逸很是享受淘書的樂趣,所以他挎著背包來到第一家目的地誠品信義書店。

作為一家24小時營業的書店,該書店差不多應該是世界首創了,并且大多坐落在繁華的大商場。不知道在接近二十年的時間里這個店是怎么維持下來的。

誠品在臺灣有很多家分店,在臺北也有十數家,最出名的應該就是林逸此時光顧的這家總店。

由于與臺北最大的百貨公司新光三越比鄰而居,咋一看還以為誠品信義也是一家商場。走進去看也是同樣的感覺,因為一樓,二樓都是商業柜臺,直到三樓才是真正的書店,再往上就是辦公文具了。

誠品的店面很大,整個樓層都是書籍,從布局上看和北京的西單圖書大廈和中關村書店,以及已經倒閉的第三極差不多,已經不是傳統的那種書架柜臺的擺放。但是在這里有專門供讀者看書的凳子,并且24小時營業,沒有人會過來干涉。林逸心想;這應該就是誠品為什么聲名遠播的主要原因吧。

林逸背著挎包進去之后大致看了一下,都是最新出版的中文書籍和雜志,當然有很多是大陸看不到的。本想買幾本,看了一下定價,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無論大陸的書如何良莠不齊但是有一個好處就是便宜。港臺版的書厚一點的都得100多,薄一點的也得六七十。

何況林逸對這些新書實在是提不起興趣,對于他來說,最能夠吸引他的還是那些散發著古書氣息的舊書店。

按照手中的淘書地圖,林逸直接來到了牯嶺街。

對于林逸來說,對這牯嶺街的認識來自一部電影,名字叫做《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影片不錯,尤其有年輕時候的張震,那時候的他已經很有文藝范了,可以預見,王家衛以后為什么會那么喜歡他。不過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牯嶺街是臺灣最大的舊書市場。

傳說,牯嶺街舊書店、舊書攤鱗次櫛比,好不熱烈,論規模絕對不會輸給大陸潘家園的舊書市場。很多臺灣的文化名人都在這里淘過書,比如說白先勇,李敖等人。

尤其李敖曾經在自己的書中寫道,“既然是上下學必經之地,不用人引領,自然而然,我就把逛舊書攤變成了日常的休息跟娛樂,家里給的零用錢,幾乎全進了舊書攤老板的腰包。在戒嚴時期,二三零年代的大陸舊版書,全屬*,舊書業者深怕惹上麻煩,往往會把這些得之不易的奇貨藏起來,不是熟識的老主顧絕不輕易出示。他們在行已久,就算是沒有太多版本學的知識,也深知物以稀為貴的生意經,一本蕭乾寫的《人生采訪》(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版),開價臺幣幾百元算是稀松平常的事。”

由此可見,這里的舊書市場和大陸那邊的差不多少,林逸甚至幻想,能夠在這里淘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寶貝,可是等他真的到了牯嶺街才發現,那些幻想中的舊書店都不見蹤影,只有幾處小吃店和咖啡店,要么就是賣珍珠奶茶的……

舊書市場,在哪兒呢?!

林逸,傻眼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  舊書大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