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大亨第四百二十章.學識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舊書大亨 >>舊書大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二十章.學識

第四百二十章.學識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16日  作者:鑌鐵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鑌鐵 | 舊書大亨 

林逸怎么也沒想到簡簡單單兩件事兒,算是讓他在這財神廟真正露臉。

撿漏上千塊的網格本。

鑒別八千塊的手抄本。

一個說明了他眼力獨特,另一個說明他學識淵博。以至于圍著他的人越來越多。

這時候,一名從安徽來的藏書家,難得遇到林逸這樣的貴人,就主動湊到前面,用虛心求教的態度告訴林逸,自己姓蘇,剛入行不久,是一家**品公司的小老板,從小沒怎么讀過書,退了學就給人家送牛奶,所以特別羨慕那些讀書人。

后來他發憤圖強,從送牛奶,到建立牛奶廠,開發屬于自己公司的**制品,如今資產七八千萬,也算是小有成就。

事業有成后,他就想圓了兒時的夢想,不過卻半路迷上了藏書,尤其喜歡收藏那些古色古香的線裝書。不過因為不懂書,在淘書買書的過程中打眼許多。往往人家拿了一麻袋的破爛線裝書,他全都統統一槍打,給出的價碼基本上是一本一百塊,在他看來,這些書都上百年的歲數了,一百塊給的也不多。后來遇到了同行才知道,像那種品相差,又沒啥內容的線裝書,市場價頂多三十塊一本。

蘇老板向林逸倒了一肚子的苦水,說自己在這線裝書收藏上都折騰掉了差不多三百來萬,滿打滿算,有價值的頂多三十幾萬,其余的幾乎都是廢紙。所以他就搞不懂了,線裝書收藏到底有沒有訣竅,還有這線裝書到底哪些才值錢?

蘇老板在一旁誠信求教的時候,旁邊其他人也深有同感,并且拿了手機對著林逸開始錄制視頻。凡是玩舊書的,玩的一深,就會從一般書籍過度到線裝書,以及古籍善本上面。這上面的學問就大了,投資的錢也就多了,不再是一般淘書中的小打小鬧,倒有點像是買賣古董,“水”深的很,也很容易“淹”死人。

林逸原本不想在此說的太多,不過蘇老板的模樣很是懇切,再加周圍眾人的熱情,于是就解釋說,古籍收藏首先要看書籍的品相,品相糟糕的,有了蟲蛀的,破破爛爛的,立馬價值就打五折。其次再看內容,四書五經常見的,經史子集常說的,這些都歸為普通書,即使上百年,價值也不大。最后要看版本,屬于刻本,鉛印本,還是石印本,亦或者是屬于哪個書堂的牌記,這點很重要,甚至還分為殿本,官本,作坊本等,這些就需要你具備一些知識才能去了解。

說白了,古籍收藏就這三點最重要,品相,內容和版本。

周圍人聽完,似懂非懂。那位蘇老板也是皺著眉頭。林逸也知道,自己說這么多對于他來說估計影響不大,畢竟他學歷不高,不可能接觸太多的古籍版本知識,就算現在去埋頭苦學,估計也摸不出道道來。

不過緊接著,林逸點撥了一下這位愛學習藏書的蘇老板,那就是不是所有古代的書籍都是線裝書,要把目光放開一點。

話說如今的很多古裝戲中,但凡書生讀書,不管是哪個朝代,手里拿著的總是一本線裝書。事實上,古代的書并不都是線裝的,紙質書的裝幀主要分為旋風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和線裝等多種形式。

最初出現的裝幀方式是旋風裝,就是用一張比書頁稍寬的長條厚紙作底,再把寫好書頁的第一頁全幅粘裱在卷端外,其余所有的書頁均要將右端無字窄空白處,鱗次相錯地粘裱在首頁末尾的空白卷底上,打開翻閱時,可以逐頁翻檢;不用時,又可以從頭到尾卷起。這種裝幀形式遇到刮風時,紙頁會隨風翻飛,宛如旋風,故稱旋風裝。細看起來,旋風裝并沒有脫離之前竹簡和帛書卷軸裝的遺韻,不過在保護書頁及讀者檢索方面有了很大進步,是卷軸裝向冊頁裝過渡的最初形式。

和旋風裝同一時代出現的裝幀形式還有經折裝。當時人們在一張長條紙上寫字,書寫完畢后,左右反復折合,折成長方形的折子形式,折子的最前和最后一頁分別為書的封面和封底,糊以尺寸相等的硬板紙或薄木板。由于唐代佛經、道經長期使用這種形式,因此人們將其稱為經折裝。這種裝幀方法徹底改變了竹簡、帛書的卷軸裝形式,在翻檢、文字保護及書冊保存上比卷軸裝更科學,是正規的冊頁裝幀法。

《明史藝文志》記載:“秘閣書籍皆宋、元所遺,無不精美。裝用倒折,四周外向,蟲鼠不能損。”此文說的是一種名為蝴蝶裝的書籍裝幀形式。蝴蝶裝的出現與雕版印刷的發明和廣泛利用密不可分,這種裝幀法一直沿用至宋代。其工序為:將每張在雕版上印好的書頁,以有字的一面為準,面對面對折起來,按文字順序疊成方形的一疊,戳齊后,在書頁反面版心處用糨糊逐頁粘連,然后用一張硬厚紙作為前后封面。這樣裝幀出來的書,翻開攤在桌上就像蝴蝶展翅,故稱蝴蝶裝。

蝴蝶裝也是有缺點的,一是因為書頁是有字一面對折,讀完對折的兩面翻過來,便是兩面空白,還要再翻一次才能繼續讀下去,給閱讀帶來了一些不便;二是粘貼書背的膠,時間一久難免脫落,此時書頁散開,也給使用帶來不便。到了元代,人們將這種裝幀方式進行改進,變成包背裝。包背裝與蝴蝶裝最大的不同在于將有字的書頁折在外面,并將蝴蝶裝的書口作為書背,折縫作為書口,然后用一整張紙繞書背粘住,作為封面和封底。這種裝幀形式一直沿用到明代,如著名的《永樂大典》就是采用了包背裝的裝幀形式。

明代中葉開始盛行的線裝書可謂有史以來最先進的一種書籍裝幀技術。線裝在折頁上與包背裝相同,但在裝訂上與包背裝有所區別。它是把封面裁成與書頁大小一致的兩張厚紙,前后各一張,與書頁同時戳齊,并合在一起固定齊整,然后打眼用線裝訂。線裝書既便于讀者翻閱,又不易散落,不僅外形美觀,又經濟實用。因此,它一直盛行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即使是現今的影印古籍,也常用這種裝幀方法。

林逸的這番話就“專業”的多了,那些對古籍知識有所認識的,當然明白林逸這番話的具體意思,至于像蘇老板這樣懵頭懵腦,拿了錢就一頭扎進古籍市場,逮著線裝書就狂買的新手,則更是聽不懂。不過越是這樣,大家伙越覺得林逸學識淵博,看看,人家講的話咱連聽都聽不懂。于是掌聲再次響起。

林逸見此,也知道自己說的太多了,對方怕是消化不了,正不知該如何“退場”時,就聽一聲招呼道:“林兄弟,原來你真在這兒啊,我們找你好苦!”

看去,卻是大光頭曹一刀,還有黃教頭,郭子興三人興沖沖地找了過來。

作為林逸身邊不多的朋友。老曹曹一刀屬于那種賴皮貨,嘴巴一天到晚能說個沒完;郭子興屬于那種老于世故者,有情有義,卻也講究利益;黃教頭就是典型的退伍軍人,悶聲葫蘆,不愛說話卻很講義氣。

對于這三個朋友,林逸是從打心眼里看重的,所以不管老曹有多齷齪,他也能忍。

實際上,和林逸接觸多了,像老曹這么齷齪的人,也能免和林逸產生了感情,要不然也不會在遇到劫匪的時候替林逸腦袋上挨一棒。說白了,老曹屬于那種嘴巴很臭很賤,心里卻還是很講義的那種人,要不然不說林逸,單單黃教頭就把他給揍扁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  舊書大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