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大亨第三百六十三章.藏書日記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舊書大亨 >>舊書大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六十三章.藏書日記

第三百六十三章.藏書日記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01日  作者:鑌鐵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鑌鐵 | 舊書大亨 

很多人都做過美夢。有的人渴望美食從天而降,有人渴望死后葬在酒場,還有的人像林逸這樣,渴望有一天能夠置身書海,坐擁珍本。

以前以為那是夢,現在,從推開這扇門那一刻開始,夢想成真。

林逸怎么也沒想到,這三樓竟然是一個地地道道裝滿了線裝書的天堂。

天堂是什么樣?

每個人心里都不一樣,林逸的卻就是眼前這般情景線裝書滿架,書香四溢,汗牛充棟,古色古香。

激動,太令人激動了,尤其這些書都還是林逸最愛的線裝書!線裝書之美,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猶如古典優雅之女子,翩若驚鴻,矯若游龍

那位大嬸怪異看著林逸,不明白他喘粗氣干什么?難道從二樓上到三樓很累嗎?

“小伙子,你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哦,是啦,這房間自從教授去世以后,好久沒打開過了,難免里面的空氣不流動,有些憋氣,沒關系,你稍等一會兒就好了。”大嬸非常關心地說。

林逸臉頰一紅,不好意思地撓頭道:“不是的,我是被驚呆了,沒想到這里還有這么多書,并且都是線裝書。”

“呵呵,這有什么,這些書啊,我經常上來打掃,看多了,也看膩了,就只有你們這些喜歡讀書的才會這么喜歡。”大嬸實在難以理解。

林逸知道和她說多了也不明白。

“阿嬸,我可以看看嗎?”林逸不好意思地說。

“看啊,你盡管看,呵呵,帶你上來就是要讓你看的,你看,我轉轉。”阿嬸打了一個哈欠,不知道為什么,一看到這些書,她就犯困,于是就習慣性地拿起旁邊的雞毛撣子,開始打掃起來。

林逸深吸一口氣,從書架上拿起來一本書,一看竟然是清刻本,再拿起一本,還是清刻本,繼續看,清刻本其中也有一些當代的影印本,不過暫時還沒發現什么宋元刻本和明朝古籍。

想了一想,林逸不覺好笑,自己真的是貪心不足啊,要知道,現在對于古代書籍的版本研究,一般言必稱宋元,很少有人會談到清刻版本。但是,按照嚴格古籍界定來說,目前的古籍九成左右都是清刻版本,也就是說,清刻本占據現存古籍的絕大多數。

藏書的著眼點之一是內容。因為,書是用來讓人看的,這是書跟其它藝術品不同的地方。雖然它也有藝術載體,也有存在文物性。但是,內容始終是決定藏書價值第一位的因素。

從封建社會算起,兩漢、兩宋、清學是中國三大學術頂峰,而清學是三個頂峰中的最高峰。當時的書籍內容最能體現、接近科學的研究方法,處在學術高峰期的清朝,也是清刻本價值較高的原因。

林逸想到這里,不禁唏噓,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眼前這些大多數都是清刻本,對于其他人來說,已經是天大的書運了,可是自己還不滿足。

搖了搖頭,林逸開始翻看第二座書架,首先翻看到的就是《日知錄》,康熙遂初堂藏版,顧炎武撰寫。

林逸記得清楚,在一則書林趣聞中有說,當年顧炎武撰寫《日知錄》時,有人曾問他那年寫了幾卷,顧炎武回答“僅幾條而已,哪里夠得上卷”,由此可見著述之難和大師對作品的精心雕琢。而這些也是古籍版本為何最吸引人的地方。古人做學問的態度和現代人簡直天壤之別,所以古時候的學問,含金量遠遠高于現代的學問,收藏古籍,就是在收藏這些學問,傳承這些知識。

林逸再翻看另外一本,則是一本比較珍貴的《漢劉平國石刻》拓本。林逸曾在書上看到過,據說此“石刻”乃是清軍士兵在打探過天山的路時,迷路了,偶然在山林中發現的。后來,有心人就把它拓印下來,籍此《漢劉平國石刻》的拓本方才流傳于世。

林逸壓抑住激動的心情,這些不是書啊,都是寶貝,是歷史,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可是又有幾個人真的知道這些古籍的真實價值?

不說別的,有一個收藏界流傳較廣的故事,說20世紀80年代,在山東省的一個老鄉家里,有人把一本《永樂大典》當成了做鞋底的鞋樣子。

如今國圖(國家圖書館)剛花了八百萬元買了一冊《永樂大典》,如果那位做鞋底的人家知道這個消息的話,估計會吐血而亡

林逸游弋在這座線裝書搭建的象牙塔內,瀏覽著數不清的線裝古籍,漸漸地,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地點,更忘記了身在何處,來做什么。

這時候那打掃衛生的大嬸急了,又不好意思打算林逸,林逸在靜靜地看書,翻看線裝書,這種姿態總是讓人敬畏的。以前有學識的蔣教授也是這般,喜歡在書架旁靜靜地看書。

不過大嬸最終還是沒能按耐住,就咳嗽一聲說:“小伙子,你看了這么久,覺得怎么樣?”

林逸聽到說話聲,這才清醒過來,這才明白自己在哪里,置身何地,將要做何事。

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林逸對大嬸說:“書太多了,我看花了眼。”

大嬸就笑了,“這個我知道,你們讀書人啊,就是太癡了,只要一讀書,就啥都忘了。”

林逸嘿嘿一笑,“那么現在,這么多書……怎么算啊?”似乎有些頭疼。

大嬸卻突然道:“對了,我記得蔣教授有記錄的,凡是他買的書,他都有登記,你可以看看。”

“這個,是不是私人的東西,我方不方便……”

“沒關系的,蔣教授他是好人,他要是知道自己的書到了像他一樣愛書之人的手里,也一定會很歡喜的。”大嬸似乎很了解去世的那位蔣教授。

林逸就笑道:“那好吧,那我就看看他的私人記錄。”

人都是有窺視**的。

當林逸拿到那本厚厚的牛皮筆記本時,心中竟然涌起一種強烈的窺探感,畢竟這里面記載著一個愛書人的一切,他買書,看書的過程,記錄著他的一大半人生。

林逸用手輕輕地翻開這本牛皮本筆記,在筆記本的扉頁赫然寫著一行字:藏書日記。

掀開第一頁: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時候喜歡上藏書的,不過古人講:人無癡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情也。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就像我最初只喜歡收藏郵票之類的,通過各種機緣,愛好很多。最后才沉淀為專一:愛書。

追溯往昔,當我初在學校教書時,途中有舊書店重新開張,看中了一套民國版的《甲骨文編》。那老板開價580元,于是自己花了差不多兩個月的工資買下了。后來我又在一張舊報紙上看到一則上個世紀50年代鄭振鐸去香港收購古書的報道,覺得很受震動。這些都有可能是我愛上藏書的機緣。不過我覺得當一個人能將真相說清楚時,已經離真相有距離了。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走到藏書這條路上。

每個人在收藏中都是從萌芽走向成熟。我藏書開始之初,也不知道怎么分類,不知道初刻與翻刻之間的區別,不知道叢書本與單刻本之間的區別,都是在走了很多彎路后,才慢慢讓自己成熟起來了。

看到這里,林逸禁不住肅然起敬,至少這位蔣教授乃是一個真正的愛書之人,并且是一位藏書界的前輩,只是可惜,像這種大藏家,隱于市,卻少有人知道,也許不是因為他去世,這上下兩層的“藏書樓”,也不會讓自己見到。

這絕對是深山寶藏般的藏書,而這位蔣教授,就是守護和擁有這些寶藏的蓋世高人。

林逸懷著無比尊敬的心理,就像是一個初涉江湖的小子,在翻看一位武林前輩遺留下來的絕世秘籍,是那種的鄭重,那么的嚴肅。

藏書日記,繼續翻看下去

現在,要說一說我的那些書是怎么來的了,畢竟這么多書,作為一名大學教授,我是不可能全部從正規書店購得,畢竟,我不是大富翁,更不是什么超級有錢人。

這里,就要說到書緣了。

如何藏書,在瞎摸過程中,歪打正著的時候也有,但絕大多數是自己吃虧。80年代有些“文革”資產“退賠辦”,我通過這種渠道買到了一些書。跟退賠辦的人熟悉了,也就有了獲得退賠人的聯系方式。他們家里是整架的書,而家里人因為老人已經故去了孩子又不懂。都是幾架書一起賣。“文革”前有書的都是大家,老百姓家里不會藏書。“文革”時抄家,本來有個大宅院,而由于抄了家,給的房子很小,幾代人就住在小房子里。當書退回來后,書根本就沒地方放,這時候給點錢就愿意賣。今天看來,通過這種方式我買了不少好東西。從這個角度講,收藏是需要機緣的。只靠平時一本本買,很難構建出規模來。一個人不要過多地談天資努力,其實后天的惠顧也很重要。

收藏應該有師承,我瞎買的歷史很長,不摸門路,有十多年。后來我也接觸了一些藏書老先生,盡管他們沒有很多的文化知識背景,但在書界那么多年,知道哪些書少見。一次,一位老先生告訴我買一個清刻本,但我覺得沒什么啊,還是明刻本好。其實這是《趙之謙全集》,后來才知道很罕見。

真正開始系統收藏是90年代初。1991年、1992年,我開始系統讀學術史的東西,讀一些前人藏書觀的東西,比如清代、明代收藏家的東西,慢慢就體悟到什么是好東西。

看到這里,林逸禁不住吐了一口氣,幻想那個好的年代,線裝書隨處可見,像街上的大白菜一樣,一挑一大把,宋元版本最基本,明版本還可以要,至于清刻本,民國石印本,品相稍微差一點的,還都矯情著不要,可是現在呢,就算再破爛的一本線裝書,也被很多人捂在手里當成寶貝一樣供著,指望有朝一日能夠賣掉掙大錢。想要買書,買到真正的古籍善本,那是難之又難。

時代不同了,當人們意識到這些古籍善本的價值時,很多愛書之人的收藏時代就要終結了,除非你坐擁財富,才能坐擁書城。

要藏書,就必須要有巨大的資本支撐,一開始,我并沒有體會到,可是隨著古書的價格越來越高,我才知道,自己的開支很不平衡。往往一個月的薪水還不夠買幾本書的,這時候,我就開始動腦筋想方設法,開始賺那些曾經厭惡的阿堵物和銅臭了。

怎么做?我開始去其他大學兼職,開始去各地演講,開始發表各種學術著作,可是接受一些無傷大雅的禮物和饋贈。

我變得越來越世俗,每年在買書上要花近百萬,以此來維持自己貪得無厭的愿望。

藏書家有一種使命,盡量將古籍保護好,將破的修好,做好套這樣就不會磨損書了。這些典籍有些都已經幾千年了,而我不過只是活幾十年,我只在這個藏書史上占了一小環,說的再直白點,我只是這些書的一個宿主,當我老去的時候,它們就會重新找到愛它們的新主人。

人會老,書不會老。

地久天長,書香依舊。

而我們這些藏家,真正得到的又是什么?也許到死,我也不會懂

吧嗒一聲!

林逸忍不住流下了一滴淚珠兒。

是啊,作為藏家我們最后真正得到的是什么?那些寶貝的,心愛的,猶如心頭肉的藏書,最終只是把我們當成是漫長世紀中的宿主,它們暫時寄宿在我們這里,當我們慢慢老去的時候,它們卻依舊沒變,當我們有了皺紋,有了病痛,它們還是那樣,安然無恙。當我們躺在病床上,埋進棺材里,它們就該走了,一車車,一捆捆,一箱箱,一摞摞……繼續尋找新的宿主,尋找下一個愛它們的人。

這世上,最癡情的就是愛書人!

這世上,最無情的就是那些書!(未完待續。)


上一章  |  舊書大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