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大亨第二百六十八章.鬼市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舊書大亨 >>舊書大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六十八章.鬼市

第二百六十八章.鬼市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04日  作者:鑌鐵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鑌鐵 | 舊書大亨 

說起“鬼市”,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北京的“潘家園”。潘家園之“鬼市”全國聞名,不僅供貨量巨大,而且是整個北方古舊貨物的集散中心。

說起潘家園“鬼市”還要追溯到清末民初。當時國運衰落,許多達官顯貴家道中落,便偷拿了家中的古玩站街變賣。畢竟這是件有失身份的事,只能選在凌晨三四點打著燈籠交易。那時候,“鬼市”上還脫手些來路不明的物件,因為都有著不可言說的秘密,大多只能賤價出售。繼而,“鬼市出好貨”的傳聞也就傳開了,因此很快地,其它地方也芝麻開花,陸續出現了各種“鬼市”市場。

這種市場的特點就是夠“鬼”,新貨老貨什么貨都有,沾一點黑,頗有邊緣地帶的意思,越神秘就越吸引人,因此很快這些“鬼市”就成了很多地方特有的舊貨交易場地。

作為中原腹地,省會城市,商都一直以來就靠著“商戰”聞名天下,再加上這里朝代更替最多,從秦朝漢代,一直到三國兩晉南北朝,再到唐宋,中原地區基本上都是國都所在地,地下埋著的古墓也是全國最多的地方,往往某處大興土木蓋高樓,就能挖出古墓來,再加上這里四通八達,老貨貨源集中,更增添了這里“鬼市”的神秘色彩。因此,相比潘家園“鬼市”,位于商都淮河路古玩城的“鬼市”,也絕對是大名鼎鼎,至少在中原一代如此。

由于城管管理嚴厲,再加上“鬼市”成型的暗黑風格,所以這里的“鬼市”大都在凌晨四點左右開張,圍繞著整個古玩城,在那些暗黑腳落里,仿古家具、文房四寶、古籍字畫、瑪瑙玉器、中外錢幣、皮影臉譜、宗教信物、民族服飾、“文革”遺物甚至生活用品,除了軍火、毒品、人口,只要你能想到的有價值的物品紛紛上架上攤,等待識貨的人去淘寶。

如今剛過萬元宵節,天氣還有些寒冷。

當林逸從酒店暖被窩里出來,猛地來到外面和“高和尚”集合,感受到凌晨三點多的寒風,還是忍不住打了一個哆嗦。

原本以為只有自己和“高和尚”兩個人,不曾想,他還叫上了“吳大胡子”和“鬼臉李”兩位老兄。

此刻,三人正擠在一輛黑色帕薩塔轎車上,清一色全都穿著那種長身羽絨襖,抄著手,戴著鴨絨帽,嘴里叼根香煙,冒著煙。他們把腦袋縮在帽子里面,只露出兩個黑黢黢的眼珠子,像圓珠般在轉悠,再加上煙霧繚繞,頗有些鬼里鬼氣味道。

看見林逸出來,作為組織者的高和尚就朝他招手,“林兄弟,這里!嘿,瞅過來!”

林逸就走到車前,笑著說:“不好意思,起晚了。”

“沒事兒,我們也剛來。”高和尚將煙屁股吐到地上,用腳踩了踩,催促道:“快上車,去晚了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林逸上車,高和尚回頭說:“開始報數。”

“什么?”林逸沒聽懂。

吳大胡子就說:“一!”

鬼臉李:“二!”

高和尚:“三!”

然后對林逸說:“你是第四名,記住哦,咱們去了那邊要常報數,就四個人,可不能走丟了。俺的原則是,寶物可以不要,兄弟對不能丟掉!”

林逸這才明白,軍事化管理呀,就高喝一聲:“四!”

“好,人數齊畢,出發!”高和尚發動帕薩塔,汽車嗡鳴中,離開了酒店的停車場。

路上,林逸問吳大胡子和鬼臉李,怎么也有興趣去“鬼市”淘寶。

兩人就嘻嘻一笑說,早聽說這里的“鬼市”很有名氣,很多名人在這里都淘過寶貝,馬未都在這里淘過明代青花瓷,余秋雨在這里淘到過胡適的簽名本,崔永元在這里淘過小人書……

雖然這里的“鬼市”沒有潘家園那么有名,卻是實打實的“鬼市”,因為這里是中原,是出土土貨最多也最集中的地方,在這里,你指不定能夠淘到什么寶貝。

上面說的那些名人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傳說是有人在這里花了十元淘得一枚新出土的古幣,經人鑒定,竟然是一枚難得的齊國六字刀幣,轉手賣了八十萬;還有人花了一百多淘得一本郵冊,誰知道里面竟然塞著一版猴票,轉手就是五十八萬。

說白了,吳大胡子和李鬼臉是被這種“撿漏”的故事吸引來的。要不然依照兩人的懶勁兒,又怎么會有勁頭在凌晨三點多出來。

林逸聽完這些,對于這個“鬼市”就更加充滿了好奇。

汽車晃悠著,行駛在路上。

畢竟起床太早,又是大冬天,車內暖氣一開,熱乎乎的,加上汽車像搖籃似得顛簸,就讓林逸感覺有些睡眼朦朧開始發困。

吳大胡子和鬼臉李兩人也差不多,反而開車的高和尚精神抖擻,看樣子這廝習慣了做“夜貓子”。于是三人就慫恿開車的高和尚,講一些有趣的事兒來提提神兒。

高和尚就“勉為其難”,一邊賣力開車,一邊開始用嘴巴顯擺一些他的豐功偉績。畢竟他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本身又是經手古玩的,滿肚子的存貨,最主要的是有過很多“撿漏”的故事,無疑,這樣的話題也最容易讓人興奮,尤其對林逸他們這些玩家來說。

談起“撿漏”這事兒,高和尚就先裝模作樣地謙虛幾句,然后大搖其頭說道:“不是和尚我瞎吹,現在想要撿漏難啊!買的不如賣的精,你想要撿漏,一不小心就會被別人撿了漏,大把的錢扔進去連個響兒都沒有。所以撿漏有風險,入市需謹慎。”緊接著,他就講了一個小故事。

話說,高和尚認識的一個哥們是“刨地的”,不過可不是什么種地的農民伯伯,而是跑去鄉下收古董的人,收藏圈子里稱之為“刨地的”。有次他去附近鄉下收貨,看見村口一個婦女在用肥皂水洗頭,盛肥皂水的破爛杯子像是明代的官窯瓷器,便站在那里發愣。

洗頭的婦女忽然發現一個陌生男人站在對面,心里感到別扭,沒好氣地說,“看什么?”

“我看這個杯子。”這哥們老實地回答。

“一個杯子有什么好看?”其實她心里想說的是你一輩子沒見過女人嗎。

哥們就問,“這個杯子能賣給我嗎?”

婦女總認為那個男人在色迷迷地看她,只想快點打發他走。于是開了個天價:“一百塊,要不你快走。”

這哥們二話沒說,直接掏出一百塊,拿杯子走人。

女人很高興,按今天的說法是精神物質雙豐收,既不用擔心那位男人的性騷擾,又有一百塊的收入,何樂而不為?她至死也不會知道,她被人撿了漏。

那只杯子七轉八轉,最后賣了一百三十萬。

高和尚說完這個故事,就又道,“剛講了一個杯子,再給你們來一個大海碗。”

也是發生在鄉下的事兒,一個老太婆在路邊賣涼茶,盛茶的是一個明代的大海碗。老太婆當然不知道。

一個路過的“刨地的”看到了,他想,如果直接向老太婆買碗,會引起她的警惕,即使花高價生意也不一定做得成。

正好此時有一支送葬的隊伍經過。“刨地的”臨機一動,他先走進送葬的隊伍,然后又從隊伍中擠出來。對老太婆說,大家渴著哩,你這些茶全賣給我多少錢。雙方說好了價,“刨地的”問,這碗咋辦?老太婆說,你們喝完了再送回來。“刨地的”說,喝完了再回來,我就趕不上隊伍了,能不能這樣,這碗算個價,我給錢,你再買個大新碗。老太婆嘀咕道,現在買個新碗好貴啊。“刨地的”給了老太婆夠買兩個新碗的錢,生意成交了。

這只明代五彩大海碗是嘉靖年制的官窯瓷器,這位“刨地的”哥們就靠這只碗一下子賺了4400多萬,直接開了小車,提前奔小康。

高和尚一口氣講了兩個“撿漏”的故事,然后撇著嘴,以一種過來人的姿態說:“所以說,這天底下的漏是撿不完滴,什么古玩市場,古玩店,甚至路邊攤,只要你眼力到位,還是有漏可撿。總之兩個字眼力!”眨巴一下自己的小眼,意思很明顯,他高和尚的眼力可是很厲害。

對于高和尚所說的這些,坐在車里的林逸倒是深有感觸,雖然他不怎么玩古董玉器這種高級收藏品,專攻舊書一類,但這些東西的基本門道都差不多。

比如說,現在古玩店層出不窮,但大多開古玩店的對自己的貨品都一知半解,并不完全了解藝術品的真假、年代和真正價值,有眼力的老玩家還是有漏可撿的。很多人撿不到漏是因為其知識積累和儲備不到位,就是把真品擺在他眼前,他不識貨也沒用。鑒定更是一門綜合學科,一個人只有經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實踐磨煉,才有資格談撿漏。照著書本去撿漏,一定會上當受騙。

當然,要想撿漏還要見多識廣。真品見得多了,古玩的神韻就熟記于心,那種熟悉的感覺是作假作不出來的。

高和尚就說,一次,他在某古玩市場發現一件藏品,形狀像個筆筒,高約二十厘米,直徑七八厘米,上面有兩個眼。當時賣家要價200塊錢,看的人很多,但卻沒人買。他準備買的時候,朋友還說買這干什么,四不像。草,其實是他們不識貨,這是個漢代黃釉陶水計時,是用來計時間的工具。這種器型特別少見,高和尚還是有次去大城市某個博物館看到過類似的模型,這才知道是好東西,當時就牛逼轟轟地買下,這件藏品甩手就是1萬塊。

結束完吹牛逼不上稅的故事后,高和尚下了結束語:“說了這么多,總之就一句話,三百六十行,古董為王。想要在這里面發財,你除了財力,就是眼力,沒這兩樣東西,你就算是王母娘娘的孫子也白搭!”

林逸倒是很認同這個觀點,沒錢,有好東西你也沒不成,沒眼力,有錢你也買不到好東西。這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就在林逸和吳大胡子,李鬼臉三人聽完高和尚的故事各自琢磨的時候,就聽開著車的高和尚忽然減慢了車速,對三人說:“兄弟們,老少爺們,偉大的‘鬼市’到了!”

林逸聞聲朝外望去,卻見外面黑漆漆一片,耳邊隱約還能聽到寒風呼嘯的聲音,不遠處,鬼火點點,猶如《聊齋志異》中的亂葬崗,充滿了森森鬼氣。

這就是“鬼市”嗎?林逸心生疑竇。(未完待續。)愛尚


上一章  |  舊書大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