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大亨第二百五十五章.嘲諷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舊書大亨 >>舊書大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五十五章.嘲諷

第二百五十五章.嘲諷


更新時間:2016年09月01日  作者:鑌鐵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鑌鐵 | 舊書大亨 

大型,靚麗的舞臺上

“歡迎大家準時收看《中原鑒寶》元宵節特別節目!”笑臉盈盈的女主持人一走上臺就高聲說道,“寶在何方?寶在中原!中原鑒寶幫您圓了心中夢想,中原鑒寶助你成為真正的頂級持寶人。”

在說了一大通的前言后,這檔節目正式開始,主持人先是介紹了作為鑒寶人的兩派人馬,當然,重點介紹了“專家派”的四位教授。

在介紹四位專家的時候,女主持人非常推崇地說周陳鄭王四位文物鑒定專家,個個身懷鑒寶絕技,在瓷器、字畫、玉器、錢幣、雜件等方面都各有所長,眾多藏品在他們的“火眼金星”下一辯真偽,通過外觀圈足、成色、印章等細節,便可初步將藏品的價值判斷出來。

輪到專家們發言,四位專家就高屋建瓴地說,中原的收藏市場很活躍,但收藏市場魚目混雜,而且藏家的收藏知識也很滯后,對收藏文化的理解也比較片面,他們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百姓加入進來,在體會收藏樂趣的同時,也能增加收藏方面的知識。

緊接著,女主持人又簡單地介紹了一下林逸他們四個,說是“來自民間的鑒寶高手,都有豐富的鑒定經驗”,語氣很委婉,也很客套。

高和尚三人還等著發表活動感言,女主持人卻說時間差不多了,宣布持寶人上場,鑒寶活動正式開始。

高和尚等人:“……”

9點鐘鑒寶開始

第一位持寶人是來自洛陽的孫先生。

孫先生拿出他的藏品,請豫省文物學院教授周教授鑒定。周教授就看了一眼,很快判斷出王先生的幾件寶貝都是贗品,“像這個明代的犀角,是水牛角仿制的,價值大概只有手工費500元。這個所謂商代的玉簋,是現代工藝變過色的,不是真品。”

周教授接著說,他以前鑒定過類似的“稀世珍寶”,有“和氏璧”、“漢代青銅鏡”、“元青花”。只不過,大多都是仿制的。

“有的本來就是前代仿制的贗品,看上去古色古香,很有年代感。”周教授拿“漢代青銅鏡”舉了個例子,“這個青銅鏡是明代仿制的,藏友們很容易看漏。”

“還有些‘老東西’年代久,價值卻不高。”省博物館技術部專家陳教授接過話頭,“比如說你拿來的這個老熨斗,以前是達官貴人燙衣服用的,不知道的人以為東西老就值錢,實際上市場價大概也就幾百元。”

“專家派”四人一唱一和,陸續將持寶人的寶貝給鑒定開來,有理有據,說的層次分明,很清晰明了。讓人不得不信服,繼而大嘆:“專家畢竟是專家,有一套。”

可是對于“民間派”的高和尚等人來說,尼瑪,太虛偽,太假了這些都它媽是“臺詞”,太“書面化”了,搞不好是從網上抄來的。

可是不管人家做不做假,畢竟是下過功夫的,連每一樣寶物的出處,細微處,都能說得一清二楚,這點能力也說明了人家絕非徒有虛表,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至少在林逸看來,周陳鄭王四位專家就蠻厲害的,這一串的鑒定,也讓他長了不少知識。

可是對于高和尚,吳大胡子還有鬼臉李來說,這活動就過的太憋屈,整個過程他們幾乎插不上話,人家“專家派”幾乎一言九鼎,他們這些野路子的“民間派”根本就無人問津,也沒人主動征求他們意見,完全就是“擺設”。

所以說,參加這樣的節目,心態很重要。

像林逸那種抱著學習的心態來做,就顯得十分享受。

像高和尚那幫抱著出風頭的心態來做,就顯得十分憋屈。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鑒寶活動出現了第一個小高潮,來自安陽市的藏友張先生帶來的三件藏品,均被專家判定為真品,引來眾人的贊嘆。張先生對自己的眼光很滿意,“三樣分別是元代的玉牌,明代的玉制印章和民國24K金的西洋表。”

相比鑒寶現場的莊嚴肅穆,充滿學術性質,在后臺持寶區域,等候著鑒寶的人群卻是熱熱鬧鬧。只見一大幫老百姓們各自抱著自己的“寶貝疙瘩”,喜氣洋洋,又心懷忐忑。

實際上,自從這場活動開始,就吸引了眾多關注的目光。老百姓們紛紛攜“寶”而來,早早的領取號牌,充滿期待地排隊等候。仔細一看,這些持寶人手中所拿物品,外觀極為普通,報紙包裹的字畫卷,毛毯包裹的器皿,甚至有用布袋裝來的大件……個個深藏不露,唯有從攜寶者緊張期待的神情中,透出鑒寶開始前特別的氣場。

說起自己手中的“寶貝”,每位藏家都是自信滿滿,有長輩家傳的、有朋友交換的、有市場上購買的……每件“寶貝”都有自己背后的故事,而對于這些“寶貝”的真實“身份”都有待現場的文物鑒定專家們一一揭開。

按照節目編導蘇雪的安排,電視臺的記者在幕后現場對這些人做了一些初步采訪。

首先采訪了一位來自三門峽的王先生,王先生是一位資深藏友。昨天早上8點,他帶了幾位朋友,早早地等在了持寶大廳里。

王先生小心翼翼地捧著兩個袋子,“這里面裝著十幾年來我淘換來的寶貝,花銷可不少,幾百萬元呢。”

他帶來的幾件藏品里,讓他最得意的,是一只雕刻精美的玉器和一只據說是戰國時期的方鼎。

對這兩件藏品,王先生顯得頗為珍視,拒絕了旁邊藏友想要一睹風采的要求,“這個還是留給專家評鑒,就不露寶了。”

“老早聽說,今天來現場的是省內的專家,正好可以替我的收藏把把關。”王先生有些躍躍欲試。

像王先生這樣積極的藏友,現場還有不少,那名采訪記者就又采訪了另外一位。

這位藏友陳先生經營一家文化傳播公司,他帶來的一大一小兩件馬家窯彩陶,吸引了記者眼光。

陳先生自己介紹說:“聽人家說,如果這是件真品,距今就差不多有4000多年,還是比較少見的。不過,如果彩陶表面有狩獵紋,價值就不可估量了。”

陳先生繼續介紹,這些彩陶一共15個,是他用5萬元收來的,“前些日子在上海,有人出5萬元要問我收購這兩個,我沒有賣,這次來現場看看,請專家幫我掌掌眼。”

而另一位藏友則是依據自己平日自學的知識購買了不少瓷器,想借助這次機會幫助自己做個判斷,“如果是貨真價實的,那我可是真撿漏了,如果不是,就當交了學費,自己的水平還需要提高,能和這些專家面對面交流請教,也是非常不錯的。”

如果有細心的觀眾就會發現在,在這一輪記者現場采訪中,那些持寶人幾乎都口口聲聲要省里來的“專家”鑒定自己手中的寶物,幾乎沒有人提到那些“民間高手”。

而當記者有些疑惑地詢問一名持寶人,“為什么不可以把你的寶物交給四位來自民間的鑒寶大師鑒定呢?”

那位看起來很是憨厚的持寶人,直言不諱道:“民間來的還不都是老百姓,他們懂個求啊,還是讓專家鑒定保險些!俺說這些你們可別錄啊……”

“掐掉,趕快掐掉!”記者慌忙打招呼。

可惜,由于是直播,這句“民間高手懂個求”已經傳遍了大江南北。

一時間,成為人們的笑談。(未完待續。)愛尚


上一章  |  舊書大亨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