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言情
回到酒店的房間,那名亞裔記者找出自己的筆記本電腦,開始整理今天收集的影迷評論,將錄音機記錄的內容單獨存儲到一個文件夾中,率先發給了遠在萬里之外的編輯部,然后又打開文檔,邊回憶今天下午看過的那部電影的內容,邊敲擊著鍵盤,準備一篇屬于自己的評論。
這名記者雖然剛剛開始跑好萊塢這條線,但之前在國內就是專業的電影記者,對于電影有著相當高的鑒賞水準。
“墨菲斯坦頓的新片《聚焦》,是一部相當有深度和值得人們不斷反思的電影。宗教團體如今在西方社會依然占有相當重要的分量,因此這樣一部敢于直面抨擊天主教內部體制的作品,從它一出生起就帶著令人敬畏的勇氣和力量。就像電影中那些為真相而戰的新聞工作者,他們向全社會的發聲表明了輿論的積極態度。這種態度對于那些還在默默忍受的人是鼓舞,對那些無知縱容者是警醒的刺痛,對借上帝之名犯罪的人是直面的鞭撻。媒體顯然有影響輿論導向的作用,因此媒體的正義良知也是一個國家和社會的希望。因而影片里焦點團隊的記者不畏艱難取得最終勝利的畫面最讓我熱血沸騰……”
當然,作為就職于國內某著名的自由派報社的記者,他的評論還是很有針對性的。
“宗教信仰于國人的聯系可能并不那么緊密,但在西方社會卻有著源遠流長的背景和根基。即使進入現代社會,宗教團體雖不再像中世紀那般掌控著西方社會的方方面面,但它的影響卻無處不在。就像美國這種極為開放文明的社會,它的宗教影響也大大超出我們的想象。我最近在讀英國著名無神論者理查德道金斯的一本書《上帝的迷思》,里面有一小節內容專門談及了當今美國社會主流文化對于無神論者的一些偏見和不公,尤其談到了信仰對于美國人政治生命的重要性,他說:對于任何總統候選人來說,公認的事實是,信奉無神論的自白不折不扣是一種政治自殺。”
“影片里遭到神父侵害的孩子有很多相似點:低收入家庭、沒有父親、離異家庭等。一名受害者說:‘如果你是一名窮人家的孩子,宗教十分重要。而當一名神父留意到你時,那可是件大事。他叫你收拾一下詩歌本,或者倒下垃圾,你會感到自己與眾不同,就好像主在請求你的幫助。’這些孩子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在天主教中,神父主持彌撒,施行洗禮,聽人告解懺悔,甚至為人治病等等。在信徒眼中,神父這樣的神職人員仿佛自帶上帝的榮光。因而被神父看重,那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但令人憤怒的是,也正是借著這層神圣外衣,一些神職人員卻屢屢向未成年兒童伸出魔爪。”
“電影中涉及丑聞的天主教的龐大的數據證明人們對此類事情不可能一無所聞,更別提教會內部。可是為什么少有人公開指責呢?電影提供了好幾個觀點:一是受害者羞于開口;二是教會自上而下的庇護,對犯案神職人員不予處置,繼續任用。即使有受害者開口,面對勢力強大的教會,他們也往往處于弱勢,很多案例會被私下解決;三、偶有正義者替受害者發聲,也很快會被無所不在的教會勢力施壓和諧。警察包庇神父,律師與教會合謀,法院替教會封存關鍵證據……”
“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就是大眾對此事的沉默和縱容。這其中有一部分人對權威會有種自然的懼怕和自卑;另有一部分信徒,會出于捍衛教會和領袖的圣名而為尊者諱;更有極端者甚至會不相信鼓起勇氣揭露骯臟行徑的人。我忘記了在哪里看過的一則事例,是說女兒告訴母親教會里平日受人尊敬的牧者對她有不軌行為,母親在聽到女兒的不幸后不為女兒鳴不平,反而氣憤地認為是女兒在污蔑那個在她眼中堪稱圣潔的人……”
“對于權威人和權力的質疑與挑戰需要極大勇氣,對于媒體行業尤其如此……”
寫到這里,這名亞裔記者忽然停下了敲擊鍵盤的十根手指,不知道為什么,思緒突然飛到了他生活和工作的那個國度,尤其是權力與媒體之間的關系。
他最大的感概就是美國的媒體到底姓什么呢?
《聚焦》是一部極度寫實的電影,他看過相當多北美媒體的報道,有自由派的、有右翼的、有保守派的等等,都非常承認這一點。
電影留給他最深印象的還是媒體對于強權的抗擊……
作為一個南方自由派報社的記者,這位亞裔的大腦不可避免的被一些腐朽的東西侵蝕過。
亞裔記者坐在筆記本電腦前,一些被這部彰顯媒體自由和力量的電影刺激的膽大妄為的念頭,不停的往外跳,跳著跳著他就腦袋發熱,雙手十指不自覺的落在鍵盤上面,敲擊成了一篇文章。
“每年一度的某臺過后,某個新聞節目總是說這臺晚會:在和諧、歡樂的氛圍里傳遞了社會的正能量和濃濃的家國情懷,獲得主流媒體和廣大網民的點贊。某主流報紙總會在頭版發表文章《傳遞正能量》,并配發評論《向著夢想或者理想進發》;某評論社發表評論員文章《普天同慶》……”
“但是,在普通人為主體組成的社交平臺中,大家對晚會的評論卻是別樣的,吐糟不斷。眼看著晚會被搗鼓成了加長版的聯播新聞,估計絕大多數人在觀看的過程中,心頭上的***都一再跑過吧。那么,為什么大家所看到的與主流媒體上所評價的是兩樣的?兩者難道不是同一臺晚會?難道是一個分裂的社會嗎?”
“主流媒體姓什么,一目了然,而那些不想改姓的媒體,只有一個下場!廣電部門要求外資企業不能在境內提供視頻服務,將全面封禁!”
“這就是我們的現實,不接受也得接受。更何況,更高的指示還說了,新聞輿論工作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統治層意志、反映XX主張,至于評價,還是不說為好。”
“忽然想想,某規劃局前副局長好冤。當年因為違規建設,他向過來采訪的記者問了這樣一個問題,他說:‘你是準備替我家老大說話,還是準備替公眾說話?’結果,一語天下驚。這番話被當成雷語,迅速傳遍全國,副局長一下就成為了網絡紅人。現在看,副局長才是真正的具有前瞻性的政治家,他早早就預見到了一些事情……”
“不得不感慨,時局變化太快,快到目不暇接,快接不住一直往下狂跌的眼鏡。很好,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們都應該高呼萬歲,謝主隆恩!”
寫到這里,亞裔記者之前的正兒八經的影評忽然寫不下去了,最大的無力感出來了,他覺得自己就像太監評論皇帝的性生活一樣,自己不行,卻對別人說三道四……
從小受到的教育告訴他,歷史總是在往前發展的,今勝于古,后勝于今。但是,眼下的現實,卻讓他這個媒體從業者非常明顯的感覺到,媒體和輿論方面,今天還不如昨天,甚至不如前天。
長長的嘆了口氣,亞裔記者將后面的內容單獨劃出來,保存到了一個掩藏文件夾里面,剛才腦袋一熱寫下來的這些東西,絕對不能發表出去,否則肯定會丟掉飯碗,說不定終身都無法再從事記者這個行業。
亞裔記者連做了幾次深呼吸,終于逐漸冷靜下來,繼續撰寫開始時的那篇正兒八經的影評。
他雙手十指如飛,又有文字出現在了文檔之中。
“墨菲斯坦頓的這部影片非常現實,也非常具有警示意義——腐敗的滋生正是基于這樣的土壤:作惡被自上而下的包庇,所謂的權威名譽又被錯誤的尊崇維護……”
《聚焦》自從在多倫多電影節開始展映來一直受到不同尋常的關注,這不僅僅是因為影片取材自一樁真實的丑聞,更因為丑聞涉及了諸多神職人員。
或許,本不該對神職人員的道德墮落過于吃驚。
理性的思考下,很多人應該知道,神職人員也不過是一群普通人,其中有人犯錯,再正常不過了。
一個人不會因為加入教會,就會瞬間成為道德完人,畢竟加入教會距離真正的靈魂皈依還有相當漫長的過程,社會長久以來對于這一過程的忽略,導致大眾對神職人員抱以過高的期望,甚至常常將其等同于信仰,因此丑聞的爆發,就變成了信仰的破滅,對于虔誠者來說,吃驚都不足以概括其內心的崩潰,隨之而來還有憤怒和失望,一如影片中記者邁克在拿到鐵證之后的發狂和薩莎奶奶閱讀報道后的落淚。
在多倫多待了幾天,參加過幾場宣傳活動之后,墨菲也準備返回洛杉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