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封神路第270章 熹平石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游戲>> 三國封神路 >>三國封神路最新章節列表 >> 第270章 熹平石經

第270章 熹平石經


更新時間:2016年05月15日  作者:大器晚成  分類: 游戲 | 游戲異界 | 大器晚成 | 三國封神路 
后臺有人,會盡快回復!



陰后既然誠心投靠,韓諾自然不會不收。

而現在陰后已經是自己人了,陰癸派也是自己的勢力,那他當然不想平白浪費了,便給出一段時間,讓陰后安排陰癸派收拾家當,好轉去冀州巨鹿。

當然,為防陰癸派中有人不服,韓諾也讓童淵和趙云跟隨而去,幫助陰后鎮壓場面。

四星上品的宗師高手本就不多。

別看韓諾這些時間里交手的,全都是左慈、閑云散人、呂布這樣達到天地界限的頂尖強者,就好像這樣的高手很多似的。

而事實上,像摩訶葉、華雄這樣評價達到90點的,雖然都是被韓諾一招就給收拾了,但卻都已是鎮壓一方的宗師高手了。

華雄就被稱為西涼第一猛將!

陰癸派中,能稱之為宗師高手的,便也只有陰后一人而已。

趙云在練成《乾坤罡氣》之后,也同樣晉升宗師高手行列,而童淵更是早在十余二十年前,就已經成為宗師高手了。

他們三人聯手,陰癸派之事已經可以確定下來了,無須韓諾多去考慮。

而韓諾自己,則帶著張寧和被留下來的祝玉妍,打算尋處地方休息。

這一天時間,非但是韓諾實力大幅提升,洛陽城里也是大變模樣。

首先宮城被廢了大半,就算少帝和陳留王沒被擄走,現下只怕也難以安置。

東南西北四個城門,都經歷好幾場戰陣,損壞大半,尤其西、北兩個城門更是被徹底打碎,只怕一旬半月都難以修復。

城中民舍經歷亂軍和胡騎幾番騷擾侵襲,也多有破敗損壞。便是人命都不知道給殺了多少。

“如今這洛陽城中還有哪些地方是沒有受到戰亂影響的?”

張寧一路走來,望著這幅亂象,大是感嘆。

韓諾笑道:“你別說。還真有!”

“啊?哪里?”

祝玉妍也都好奇的望著韓諾。

“就算是這樣的戰亂,有些地方也是很少有人會去破壞的。比如說祭壇、神廟之類。那些地方是祭祀的地方,人們不敢對天地鬼神不敬。”

如果不是因為下邊是光武帝陵,祈天祭壇也不會出事。

“其次,便是太學、書院之類的地方了。財富使人貪婪,高貴遭人嫉妒,甚至官府的強權也容易激人反叛,但是書院的文氣,卻是能讓人清心寧靜。就算亂軍見了。也會自然放輕些手腳。”

“再則,書院這類地方,向來就沒有什么惹眼的東西。除非是有著特定目標,不然,這邊也是少有波及。”

“你看,前邊就是太學了。”

韓諾他們這一路過來,正是來到了洛陽東南開陽門外的太學之前。

太學,即是中國古代的國立大學。

漢武帝時,采納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的建議,于京師長安設立太學。

王莽時天下散亂。“禮樂分崩,典文殘落”,“四方學士多懷協圖書,遁逃林藪”,太學零落。

東漢光武帝時,起營太學,訪雅儒,采求經典闕文,四方學士云會京師洛陽。于是立五經博士。

永建元年(126年),漢順帝對太學進行了重修和擴建。費一年時間,用工徒十一萬二千人。建成兩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

所招學生稱之為太學生,其人數多至三萬人。

當然,經過兩次黨錮之禍,這太學也受到影響,人數早已沒有那么多了。

不過多少總還有萬余近兩萬人。

洛陽城中,這一天可謂是風云突變,幾番波折,可這太學之中,卻似世外桃源一般,并沒有受到什么影響。

真要說有的話,也就是都關起門來,不敢胡亂走動罷了。

太學與白馬寺相距不算太遠,之前從白馬寺到洛陽北城,韓諾他們是騎著馬趕去的,而現在卻是一路慢慢走來,往返所花費時間自然大大不同。

有這段時間,韓諾便又用了一次“力士役咒”,召喚出64名黃巾力士護衛在側。

太學的防衛并不森嚴,甚至可以說是十分松懈,所有值守兵卒加起來都不知道有沒有一千人。

反正這太學大門處的守衛便只有一小隊,五十人都不滿。

韓諾都懶得跟他們廢話,青龍戟向前揮出一道戟芒,在地上留下尺余深,長足有十丈的長長戟痕。

這么一來,那些兵卒就算再沒有什么見識,至少也知道,韓諾絕不是他們能攔得下來的。

他們不敢這就四散逃走,只能返身沖進太學里邊,去通知主事人去了。

“就這樣闖進來,會不會有點不好?”張寧問道。

她們受限于時代的見識,漢朝獨尊儒術三百年,讓她們在潛移默化之中就覺得讀書人很了不起,這太學是讀書人的圣殿,自然更了不起!

韓諾卻是不以為意,只是輕笑一聲,道:“我不殺人,就已經算是好的了。”

張寧聽了,自是無語。

想想也是,能讓韓諾這殺人盈野、手上沾滿鮮血的屠夫,刻意留手不去殺人,確實算是不錯了。

長十丈,寬三丈的太學講堂之前,矗立著四十六面石碑。

每一面石碑高一丈有余,寬四尺,上面分別刻著《周易》、《尚書》、《魯詩》、《儀禮》、《春秋》和《公羊傳》、《論語》。

這就是熹平石經!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后,儒家書籍就被奉為經典,法定為教科書,設專門博士官講授,成為判斷是非標準與決策依據。

儒學被定為官學,必須有一部標準本作為評定正誤的依據,然而皇家藏書樓里的標準本“蘭臺漆書”卻由于腐敗而遭偷抹涂改。

有鑒于此,蔡邕與堂溪典、楊賜、馬日磾、張馴、韓說、單飏等人,于熹平四年(175)向漢靈帝提出校正經書、刊刻于石的奏請,獲許。

這熹平石經歷時八年,正是于去年方才完工。

歷史上,熹平石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是訂誤正偽,平息紛爭,為讀書人提供了儒家經典教材的范本。

二是開創了我國歷代石經的先河。

這種用刻石的方法向天下人公布經文范本的做法,自漢代創例后,又有魏三體石經、唐開成石經、宋石經、清石經。

同時,佛、道等諸家也刻有石經,構成我國獨有的石刻書籍林。

三是啟發了捶拓方法的發明。

捶拓技術是雕版印刷術的先驅,因此,石經對印刷術的發明也有間接影響。

(未完待續。)


上一章  |  三國封神路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