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警戒的戰斗機發現華軍高空偵察機后,艦隊就進入最高境界狀態,艦隊司令官下令起飛十一架偵察機、擴大艦隊四周搜索范圍。防空與反潛作業同時進行,讓艦隊官兵疲憊不堪,距離本土還有相當長一段距離,不可能一直持續精神緊繃的狀態。而且他們已經經歷了上萬海里的航行,官兵的狀態、戰艦的狀態都不好,他們只能期盼不要在半路上遇到華軍艦隊。
可惜的是美國人沒能如愿,當圣迭戈軍港的戰艦駛入太平洋,試圖與分艦隊匯合的時候,華軍主力艦隊距離美軍分艦隊已經不足兩百海里。在墨西哥西海岸。雷維亞希賀多群島附近,華軍準確捕捉到美軍分艦隊的身影。
華軍三艘艦隊航母釋放的第一攻擊波很快抵抗目標上空,十架執行防空警戒任務的美軍戰斗機首先迎上去,而唯一的一艘美軍航母則準備釋放戰斗機。但這艘航母是華軍飛機的首要打擊目標,美軍艦隊防空陣型散亂,沒有專門的防空戰艦,防空效率一般。而且面對華軍高速飛機,那些防空機槍和防空炮有些力不從心。
當干掉美軍戰斗機后,那些防空火力成為華軍戰斗機的目標,倉促之下單憑防空火力根本無法阻止華軍飛機肆虐。第一波攻擊結束后已經有兩艘美軍主力艦被重創,一艘巡洋艦沉沒,那艘珍貴的航母甲板上正燃起熊熊大火,即使撲滅也無法繼續起降飛機。另外一艘戰列艦被三枚魚雷和五枚航空炸彈命中,艦體大幅度傾斜,狂暴的海水涌入,沉沒只是時間問題。
美軍分艦隊繼續像靶子一樣被華軍飛機攻擊,耗盡彈藥的第一波飛機返航,第二波飛機緊隨其后趕到戰場。強大的戰列艦只有被打擊的份,一身武力無處發泄,這種憋屈是美軍官兵難以承受的。他們幻想中的巨炮對轟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事視線外的遠程打擊。那些靈巧卻又殘暴的華軍飛機,似乎比戰列艦更加強大。
先發現、先攻擊,航母時代不僅僅需要先進的飛機和戰艦,更需要科學合理的戰術。美國人在這方面還處于蹣跚學步階段,他們擁有的一艘艦隊航母本可以發揮更大的效用,起碼給華軍飛機和戰艦造成一定的損失。
空中打擊共分為三個波次,四艘主力艦中,兩艘戰列艦被擊沉、四艘重創,一艘速度較快的戰巡因為進水,速度變得和海龜一樣。另外還有十多艘其他戰艦受創,所以當華軍艦隊主力出現在他們面前的時候,代理艦隊司令官發現他們的敵人是六艘主力艦和四十多艘其他類型戰艦,因此果斷投降。
美軍在太平洋上的反擊計劃失敗,這可以看做是對華軍的一次試探性進攻,也有一定的賭博心理因素。美國人為此付出了一支強大的分艦隊,開戰以來暴兵的成果消耗大半,他們再次縮回圣迭戈軍港,在路航的庇護下戰戰兢兢。
消除了美軍海軍的威脅后,華軍在澳洲大陸上的攻勢恢復,在華軍多面強壓下,聯軍陷入苦戰,接連丟失重要城市。在悉尼戰役中,有一萬多名美軍士兵和三千多名英軍士兵向華軍投降,這是澳洲戰場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投降,聯軍終于被華軍打掉了抵抗的決心。一萬五千多名澳軍士兵退回堪培拉,這里是他們最后的城市,最后的防線。
正面戰場打成一鍋粥的時候,一場交易正在秘密進行,在北方邊境,大量物資被堆積到火車車廂內,通過鐵路快速運往俄國境內。這些物資沒有標明產地,而且全部用俄文書寫標注,但外界很容易看出,這是華國生產的物資——她正取代英美成為俄國最大的援助國家,用俄國牽制德國,呂梁已經開始為戰爭之后的利益劃分做準備,華德兩國之間的矛盾凸顯。
澳洲之戰尚未結束,東南半島再次燃起戰火,準備充分的華軍出動十五個步兵師、三個山地師和一個機械化步兵師,向緬甸的英軍防線發起猛攻。已經沒有多少退路的英國人死戰不退,這里有上百萬殖民地軍隊,比較充足的物資,再加上幾千名英軍本土軍官指揮,竟然擋住了華軍的攻勢。
英軍付出了十五萬殖民地軍隊的代價,成功守住仰光,這個戰役被倫敦的報紙成為“仰光大捷”,并宣稱華國人無法邁過仰光防線,進入最寶貴的印度。但這個報道在十天后成為笑話,等待重火力抵達的華軍發起了第二次攻勢,五百多們大口徑火炮和六百多架飛機加入戰場,英軍賴以為支柱的叢林被華軍投擲的燃燒彈點燃,英軍哭喊著從燃燒中的叢林跑出來,然后進入華軍早已準備好的伏擊圈。
與此同時,華軍印度洋分艦隊從新加坡出發,利用馬來半島上五百多架飛機的掩護,突破英軍島嶼防線,將戰火燒到印度洋內。
面對華軍咄咄逼人的態勢,英軍調整策略,試圖利用拉長華軍戰線和后勤補給線的方式,延緩華軍的前進速度。他們放棄了緬甸大片地區,一路向西撤退,最終躲到邊境地區堅固的工事后面,這里囤積了上百萬阿三士兵和為數眾多的物資,可以說英國人利用在印度上百年的積累,在印度能夠拿出的力量,大半都位于這條防線上。
華軍偏偏繞過了這條防線,地面上的平行推進對于華軍來說得不償失,他們不僅需要面對英軍堅固的工事和漫長的防線,更需要解決熱帶叢林地區的后勤補給問題。因此華軍在這里放置了十個師的步兵和五個師的緬甸獨立軍士兵后,就將精力放在了海洋上。
英國人和法國人一樣,將希望寄托于敵人攻打自己的堅固防線,德國人從阿登森林繞過去,華軍則從馬六甲海峽和印度洋繞過去。華軍擁有優勢的海軍和海上運輸力量,而英國人在印度卻沒有完善的海面防守力量,英軍印度艦隊也因為本土的抽調變得單薄許多。
兩艘艦隊航母和七艘輕型航母為核心的華軍印度洋分艦隊完全控制了南亞的制海權,兩個海軍陸戰師的華軍部隊在印度恒河河口附近登陸,拉開了南亞攻略的序幕。
陸地上的戰斗并不激烈,英軍殖民地軍隊面對精銳的華軍不堪一擊,英國人能拿出和華軍數量相等的軍隊,對于華軍士兵來說,其實和那種軍隊作戰就是對自己的侮辱。不是說敵人裝備低劣,而是他們根本算不上軍隊,哪怕面對兇悍的日軍,也比和這種敵人戰斗更舒服。
沒有堅決抵抗,沒有偷襲騷擾,沒有戰術運用,一觸即潰的敵人差點讓登陸的華軍深入內陸幾百里。歷史證明越是優越的自然環境,越是會造就松軟的民族,這片世界上自然環境最優越的地方,理所當然的造就了戰斗力最底下的種族。這是英國人的悲哀,南亞殖民地里上億人口,卻都是最差的士兵。
不過此時的英國人顧不上自怨自艾,他們在東北部防線上的主力正在被華軍切割包圍。而華軍的登陸也標明他們主攻方向不是東北地區,因此三十多萬英軍士兵被調回,大戰隨即爆發。
順利登陸后的華軍,只要后勤能夠跟得上、運輸船充足、航線安全,就可以將源源不斷的士兵送上岸。而現實是華軍擁有上述條件,來自南方沿海地區的士兵,來自日本軍團和緬甸軍團的士兵,完全能夠適應南亞的氣候。為了降低本土士兵的損傷,華軍大量使用外籍軍團,十五萬日軍士兵和五萬名緬甸士兵成為作戰主力。戰斗經過表明對方無愧于世界最差士兵的稱號,三十多萬士兵在兩天內潰敗,接連丟失東北大片地區。
一個月后,兩個集團軍的華軍部隊登陸南亞,英國人在印度的統治進入倒計時,十五天后德里城中心升起華軍旗幟。之后華軍又花費了一個月的時間將英國人完全驅逐出南亞,成為這片土地的新主人。
南亞攻略是華軍進行的最輕松的戰斗之一,英國人精心準備的防線和工事沒有派上用場,幾百萬殖民地軍隊在野戰中被華軍輕易擊潰。德干高原和恒河平原平坦的地形,讓華軍裝甲部隊和機械化部隊的迅速穿插提供了有利條件。英**官們面對華軍高速穿插包圍的戰術無可奈何,面對手下印度士兵的無能無可奈何,面對英軍的頹勢更無可奈何。戰斗中幾萬人甚至十萬人規模的投降比比皆是,這次戰斗只是鍛煉了華軍的后勤能力和收攏戰俘的能力罷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