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鋼鐵基地第三百四十七章 第二次漢城戰役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辛亥之鋼鐵基地 >>辛亥之鋼鐵基地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七章 第二次漢城戰役

第三百四十七章 第二次漢城戰役


更新時間:2016年05月29日  作者:黑蘭度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黑蘭度 | 辛亥之鋼鐵基地 
您的位置:


作品:

字數:

很難說戰爭對人類文明的意義是倒退還是進步,戰爭意味著破壞、意味著死亡,幾千年積累下來的文明,很有可能被一陣炮火摧毀的無影無蹤,歷史上許多燦爛的文化都因為戰爭而消失。另一方面,戰爭又促使人類不斷創新,不斷尋找克敵制勝的新技術,這又客觀上促進了文明的進步。

現如今所有人都在享受著計算機技術帶來的福利,但這種技術最開始是用來測算導彈精度的。放在半島戰場上這個理論同樣適用,剛剛步入二十世紀的各國,就在華國先進武器的壓力下研制出二戰時期才出現的反坦克炮、坦克、防空炮、戰斗機等,比如坦克,各國直接仿制華國t01型,從外型上看,比一戰時期出現的水柜坦克不知高明多少。另外坦克機構設計、負重輪設計、坦克炮使用、裝甲設置、動力系統等等都要超出一戰水平,在戰爭面前,世界的科技進度提升好幾個檔次,也少走了太多彎路。

金鐘虢在享受先進武器的同時,也在經受科技帶來的陣痛。地面戰爭發起之前,他的空軍就已經損失了七架飛機,通過飛行員的反饋,得知韓軍陣地上出現了兩種防空武器,一種是防空火炮,一種是防空機槍,可以在兩千米內對飛機造成巨大的威脅。建議以后的空中偵察最好在三千米以上進行。

空軍的損失沒有阻止金鐘虢發動進攻的決心,22日,朝軍集中六萬多人,從漢城右翼發動猛攻。在沒有炮火支援、彈藥缺乏的情況下,朝軍士兵表現極其英勇,進攻中的連隊往往全部戰死。仍舊不后退一步。

第一天的戰斗中韓軍丟掉了第一層防線,自身傷亡五千多人,卻對進攻的朝軍造成了一萬六千多人的死傷。得到美日物資支援后,雙方的火力強度此消彼長,反而是韓軍占據了火力優勢。

占據第一條防線的朝軍再也無力繼續發動進攻,士兵們厭戰情緒極為強烈。他們開始對送死一般的沖鋒表現出對抗態勢,軍官們揮舞著手槍,甚至擊斃違抗命令的士兵,都沒有讓他們屈服,金鐘虢也不得不下令終止進攻。

不過此次戰斗并不是沒有亮點,投入使用的三十輛坦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它們沖鋒在最前沿,抵擋敵人射來的子彈,并吸引了敵軍陣地上的大部分火力。韓軍投入使用的反坦克炮根本無法穿透t01的正面裝甲。不是被彈飛就是留下一個黑漆漆的彈痕,而坦克上的76毫米坦克炮卻可以對韓軍陣地上的火力點形成精確打擊。正是靠著這三十輛坦克,朝軍才攻占了韓軍第一道防線,不過還是有十一輛坦克被擊毀,坦克的側面、后部裝甲,履帶等都是比較薄弱的部位。

讓金鐘虢作出停止進攻命令的還有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韓軍從開里方向的進攻再次開始,不顧傷亡的進攻、加上優勢的火力。終于讓防守的朝軍崩潰,缺少彈藥。再堅強的軍隊也得崩潰。

左翼失手、右翼進攻乏力,春川方向姜席間軍團又遲遲打不開局面,金鐘虢不得不下令大軍暫時后撤,回到邊境線附近組織防御,等待獲得充足的后勤補給后再作打算。

第一次漢城戰役結束,朝軍投入近三十萬兵力。一開始兇猛進攻,差一點攻入漢城,最終卻被迫后撤,一個月左右的時間,朝軍又回到出發點。損失了近四萬名士兵后。沒有獲得任何進展。

戰役結束后劉在世趁機對金鐘虢發難,要求金鐘虢為此次失敗負責,辭去陸軍總司令職務。金鐘虢在軍隊中聲望大跌,李光竹對總司令的位置虎視眈眈,但金鐘虢很快穩定了局勢,他在軍中多年的經營不會因為一次失敗就徹底消失。姜席間和河東訊在第一時間表達了對金鐘虢的支持,大部分中高級軍官還保持著對金鐘虢的敬畏。

眼看無法推翻金鐘虢,劉在世又生一計,邀請華國全面介入朝軍指揮系統,接管戰斗指揮權和后勤指揮權,這相當于將所有的權利交給華國控制。軍官團呂奉將詳細匯報傳遞給國內后,華國也對朝軍的不配合表示失望,并表示如果朝軍繼續堅持獨立指揮,華國將減少對朝鮮的物資供應。

在各方面的壓力下,金鐘虢不得不交出朝軍指揮權,保留總司令的職務,在新成立的朝軍指揮部中擔任總指揮,不過真正的指揮工作由軍官團接手,呂奉擔任副指揮,樂非、何廣廈、吳佩孚、孫傳芳等中下級軍官抵達各個軍團,從事實上獲得了朝軍的控制權。

在高層解決內部存在的齷齪時,新的物資補給計劃和作戰計劃也在籌備中。日治時期修建的從平壤到漢城的鐵路在華國工程隊進入朝鮮后,修補速度加快,其中最關鍵的海州到開城一線基本完工。另外五百名朝鮮司機也在這一個月內完成了初步培訓,鐵路和公路同時打通,讓后勤運輸速度猛然加快,海州港堆積如山的物資得以轉運到戰爭前線,士兵們終于可以補充糧食和彈藥,或者換下一雙破破爛爛的軍靴。

平壤北方最關鍵的一條交通通道——丹東到平壤的鐵路也在加緊修建之中,這條不用經過朝鮮山區的鐵路,動員了數十萬名朝鮮勞工,他們在充足的糧食和低廉的工資吸引下,干勁十足的勞作在鐵路工地上。不過即便如此,鐵路通車也要在1908年底,到時候戰爭很可能已經結束,所以現在主要的后勤運輸通道還是海路。

戰爭時期后勤補給線路往往是一方攻擊的重要節點,不過半島戰爭中雙方都沒有對海州和仁川這兩個關鍵港口動歪腦筋,站在幕后的華美兩國也只是出動戰艦護航,卻沒有對另一方的運輸船隊展開攻擊。有時候雙方偶爾在海面上相遇,還會拉響汽笛互相問候,然后滿載殺人用的物資前往半島。

第二次漢城戰役可以說是華日兩**官和華美兩國后勤能力的較量,第一次戰役如同鬧劇般結束,朝軍指揮部呂奉等人認為,必須要在半島的冬季到來之前結束這場戰爭,一旦進入寒冷的冬季,低溫和大雪會讓戰爭變得更加艱難和殘酷,華國也沒有做好為朝鮮提供一年以上物資支持的準備,那將會拖累華國經濟建設的步伐。

1908年11月3日,準備完畢的朝軍再次主動發動進攻,后勤運輸的通暢和更流暢的指揮體系讓朝軍信心十足,大量野戰通信裝備、大功率無線電臺等裝備到朝軍。

進攻伊始,朝軍就將主要攻擊目標放在截斷漢城和仁川之間的運輸線上,漢城防御力量強大,工事堅固,缺乏重火力的朝軍直接進攻漢城必然會承受巨大傷亡。而仁川那里聚集著大量的美國人和日本人,按照雙方之間不成文的約定,運輸船隊、港口不應成為攻擊的目標,所以呂奉將目標放在了兩城之間的運輸線上。只要截斷運輸線,仁川的物資就無法運到韓軍主力盤踞的漢城。而南部其他大港口離漢城較遠,小港口無法滿足卸載需要,漢城以南又沒有成熟的鐵路公路交通系統。

也就是說,如果作戰成功,韓軍將陷入第一次戰役時朝軍面臨的尷尬局面。

韓軍的日本指揮官也看到了交通線的薄弱,將韓軍第三集團軍第九軍全部放置在此處,兵力多達四萬多人,擁有三百五十多門火炮,而且背靠仁川港,不用擔心后勤補給的問題。

李光竹軍團在第一次戰役時損失很大,雖然補充了新兵,但戰斗力不可避免的下降,因此在此次作戰中負責守護主攻的側翼,防范來自漢城方面韓軍的增援。主攻則由一直休整的河東訊軍團負責,河東訊的部隊之前一直缺少補給,大部分師的裝備不齊,后來運輸通道通暢,大量華國物資得以運送到河東訊軍團手上。

補充了物資的河東訊軍團選擇韓軍第九軍第十七師的防御陣地進行突破,他手里有三十輛華國新運來的坦克,并由華**官親自指揮。

三十分鐘的炮火準備后,這個坦克連在一個步兵團的配合下向正面陣地發起攻擊,韓軍猝不及防,在這里只有一個步兵營的兵力,除了三門反坦克炮外,沒有更多可以威脅華軍坦克的武器。(未完待續。)


上一章  |  辛亥之鋼鐵基地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