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鋼鐵基地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南旱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辛亥之鋼鐵基地 >>辛亥之鋼鐵基地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南旱災

第二百四十四章 河南旱災


更新時間:2016年05月15日  作者:黑蘭度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黑蘭度 | 辛亥之鋼鐵基地 
琉球的事很快被解決,但之后呂梁責成調查局組織成立了“琉球暴動事件研究小組”,這并不是一場鬧劇,而是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研究價值的嚴肅事件。

站在穿越者的角度,呂梁知道歷史上的亞洲獨立運動興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并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達到頂峰。兩次世界大戰使歐洲殖民者力量大損,再也無力支撐遍布全球的殖民體系,隨著殖民地民族意識的覺醒,獨立運動風起云涌,列強無力通過戰爭手段壓制獨立運動,只能承認殖民地的獨立。

只是在這個年代,由于呂梁的攪局,亞洲、特別是遠東地區的獨立風潮已起。華國的建立和多次挫敗列強的干涉,使得反對帝國主義、要求獨立的呼聲開始出現。客觀上華國充當了民族主義覺醒者的角色,被殖民地區的有志之士開始學習華國的經驗,并將華國當成對抗侵略者的指路明燈、革命向導。

尤其是在緬甸爆發的獨立運動,英國經過一年半時間的清剿,竟然沒有取得太大的成果。從1905年中期至今,緬甸自由軍仍然盤踞在緬甸北部,并不斷深入中部和南部襲擊英國人的運輸線、據點等,讓英國人非常頭疼。據說緬甸英軍將領基欽納由于壓力,頭發都掉光了,這里不比空曠無垠的南非高原,熱帶叢林作戰最考驗一支軍隊的素質,即使二十世紀后半葉,打遍地球無敵手的美國大兵都在熱帶叢林折戟沉沙。從現在看,緬甸自由軍的戰斗力未必比后世的越猴差多少,只是華國撤出援助后,緬甸自由軍開始過苦日子,戰斗規模不斷縮小。這也讓英國人可以長出一口氣。

華國的成功和緬甸的堅持,讓東南亞被殖民地區的有志之士看到了希望,在馬來半島、印尼群島、法屬印度支那地區。各種獨立組織相繼成立,但像琉球人察度那樣公然組織軍隊對抗的還沒有出現。只能說越小的國家、膽子越大。從朝鮮、越南,到可笑的格魯吉亞。雖然華國崛起、緬甸獨立運動聲勢浩大,但這兩個地區不具備普遍性。

華國是因為呂梁的無敵外掛,緬甸是因為呂梁從中作梗,但此時的歐洲列強正處于頂峰時期,要不是歐洲內部問題的牽制和現在顧慮超級戰列艦,東方的異動早就被日不落帝國撲滅,怎么會眼睜睜的看著大把大把的失去遠東利益。

所以。“琉球暴動事件研究小組”探討的,不僅是琉球事件,還有后續的國際影響,亞洲地區的獨立運動,英國等列強針對殖民地危機將會采取的應對舉措,對華國的影響以及該采取怎樣的行動應對等等。

雖然表現得無比霸道直接,但呂梁心中一直在忐忑不安的等待著英國出手,他知道日俄戰爭是英國的第一步應對舉措,被華國瓦解后肯定還會有其他的方式阻礙華國崛起,所以。現在的華國必須集中精力,盡快完成統一大業,這樣才有余力應對英國流氓的侵犯。

舊金山條約簽署后。華國的工作重心立刻轉向北方,琉球、臺灣、濟州島等地的駐軍、維穩、經濟建設不過是瑣事。當布置完新一輪的軍備建設后,一件大事讓呂梁有了出兵的借口。

一直以來,推翻滿清都是振國黨最主要的目標之一,但呂梁未嘗沒有和平解決的想法,尤其是接觸戰爭越多,就越不想發動內戰。不過從北洋軍的不斷擴充和駐軍地點越來越接近長江北岸看來,袁世凱是不舍得自己的權利,即使在股票風波中損失慘重。也沒有放棄擴軍備戰的打算。

1906年1月,北方持續時間長達八個月的干旱仍沒有減緩的跡象。從1905年開始,地處中原的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就開始出現旱情。農業收成大減,有些地方甚至出現糧食作物絕收,農民開始依靠吃草根、樹皮維持活命,其中以河南省最為嚴重。

到1906年,持續八個多月的旱情更加嚴重了,許多地方的草根都被吃完,樹皮幾乎剝光,災民開始大量死亡。滿清朝廷不僅沒有賑濟救災,反而因為對外賠款和股票風波,加大了對農民的剝削力度,災民的賦稅不減反增。駐扎在河南的北洋軍視災情于無物,向當地施加壓力要求提供軍糧!

北方高層歌舞升平,對于災情嚴格控制消息,在這八個多月里,災民無處求生的情況下只能逃難。其中首選地方就是相對富庶的山西一帶,但是滿清和北洋派兵封鎖了通往山西的主要路段,嚴禁災民四處流竄,再加上長江天險,冒險逃亡南方的災民更少。

華國很快得知了北方的旱情,但是一開始華國的應對措施失誤,民政部門提供了大量糧食,用于向北方的糧商出售,本寄希望于用大量糧食沖抵北方高漲的糧價,以此來緩解旱情,沒想到幾個月后回饋的信息是那些糧食購買南方糧食后囤積居奇,根本沒有出現糧價降低的情況,餓死人的情況有增無減!

1906年1月12日,周樹人乘坐馬車抵達河南境內,隨同他一起的還有五名武裝守衛,和一名通信聯絡員。他從報社上級那里得到的任務是考察河南災區情況,并隨時發回考察報告,供報社實時報道災區受災情況。

作為報社的副總編輯,很少有親自采訪的機會,周樹人對此只是略有不解,將其理解為這是報社對國民受災的重視,公開災區的情況。因此周樹人非常上心,經過一天的準備后就帶隊出發,兩天后抵達河南境內。

作為黨報,振國報體現的就是振國黨的意志,從根源上說體現的就是呂梁的意志。政府手里缺少災區的情報嗎?作為黨報,缺少關于那邊的信息嗎?答案當時是否定的,調查局收集的情報全面而細致,從城鎮到鄉村,調查局的情報涉及到了災區的方方面面,客觀而詳實,報社完全可以采用哪些信息來對外公開。

只是,這樣的報道不能完全達到呂梁的目的,他需要的,是國民借此機會爆發出團結一致的心態,要讓國民意識到,不論是北方還是南方,不論是新疆還是琉球,全部都是華夏子民,同屬一個民族,不分你我。

這樣的考慮來源于華國境內普通人心態的微妙變化,這個細小的變化被調查局捕捉并呈交到呂梁手里。相對于漢奸、賣國賊,這件事更讓呂梁悲痛,長江以南包括四川地區,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國民日漸富裕、見識逐漸開闊,竟然對長江以北地區的民眾產生了歧視心理,尤其是在北方大量難民涌入南方后,這種歧視現象越發明顯。本屬同一個民族,卻開始人為的劃分成兩種人。

呂梁對此還不能打罵,眾口鑠金,這種事情只能引導,還有盡快的統一、縮小地區之間的經濟差距。其實這種現象對于呂梁來說并不陌生,后世這種情況非常普遍,從紅空人歧視內地人,從太晚人歧視內地人,從東部人歧視西部人,到處都存在。

比如,內地人在紅空,某個游客吐了口口水、說了句臟話、買了件奢侈品,就被紅空人解讀為所有的內地人都是那個樣子,并大加指責,直有劃分人種層次的架勢。這不僅是歧視,更是偏見,不應該存在的偏見。

以前呂梁也存有這種偏見,直到大地震后太晚竟成為捐款最多的地區,直到他為大地震后受災的人痛哭流涕,才知道,深埋于血液中的同根同種無法斷絕,那種血脈相連的親情感沒有消失,一旦爆發,就會讓自己都感到震驚。

因此,呂梁將是要借此機會激發所有人內心的那種認同感,同屬于一個民族、一個人種的認同感。讓周樹人進入災區考察、并隨時傳回調查報告以公開發表,也是想借周樹人感性的筆觸,最大限度的激發這股力量。

也許,還有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沒有對周樹人公開,相對來說,那個目的顯得有些骯臟,下達這樣的決定也需要呂梁付出很大的勇氣,用來安慰自己的,是庸俗無比的舍小家為大家。

抵達河南境內之前,第一篇考察報告已經通過通信聯絡員發出,從河南綿延到長江北岸,無數拖家帶口的難民正在尋找傳說中的富庶之地,在那里沒有饑餓,沒有壓迫,是難民的天堂,只要肯付出勞動,就能迎來美好的生活。就是這種愿望,推動著饑餓的難民挪動瘦弱的身軀滾滾向南。(未完待續。)


上一章  |  辛亥之鋼鐵基地目錄  |  下一章